专家激辩“国际油价下跌国内反而上涨”
2008-10-9
北京商报2008年10月8日讯(记者潘建、李薇)
国际油价跌破每桶88美元
尽管昨日凌晨国际油价8个月来首度跌破每桶90美元关口,但依旧没能阻拦国内成品油上调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北京市汽油、柴油标准品零售基准价格从昨日零时起每吨分别提高200元和290元。
针对"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油价反而上涨"这一现象,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此次调价是解决北京成品油价格和油品相符这一问题,即油价合理问题,与国际油价在当天下跌的联系不大。6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88美元之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之所以提高北京成品油价,主要在于官方一直以来都有涨价的需求,只是基于中国之前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担心提高成品油价会导致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现在中国的通货膨胀已得到暂时的控制,所以官方认为,现在是提高成品油价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
国家信息中心石油价格分析师牛犁也表示,国际原油回落但国内成品油再次上调,一部分原因是国际原油价格传导到国内成品油大概有1个月的滞后期,而1个月前国际原油还在每桶100美元的高位,近期的国际原油价格回落还需要一个周期才能反映。牛犁还强调,以此调价向全国范围辐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油价上调的空间已经很小。
而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此次在北京上调成品油价格只是一个由头,下一步估计还会在全国范围内涨价,因为油价改革机制的大背景就是要向国际看齐,而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倒挂'的问题还存在"。
"由于之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倒挂太严重,从这次提价的幅度来看,还是在合理范畴的,目前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已调整到位,下一步是否会继续上涨,要看国际油价的涨跌情况来定。"宋国青表示。
韩晓平则认为,油价深层问题说到底是体制的问题,中国的油价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在交易体制上也应该要与国际接轨,要一定程度上解放交易体制。
"按照目前上调后的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当国际油价稳定在每桶90美元左右,中石油中石化基本会停止亏损,因为中国进口的原油实际上的价格是要低于纽约原油期货几美元。"牛犁表示。
专家普遍认为,此次涨价会对其他行业带来一些影响,但对一些领域的影响此前已经被消化,所以影响不会太大。
专家还认为,北京地区出售的欧Ⅳ标准油品成本高于其他地区,此次北京范围提价是为了把企业承担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由于目前仅限于北京,此次调价不会对石油巨头的盈利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这一次成品油调价和以前的成品油调价不一样。今年3月,北京地区更换了欧Ⅳ标准的油品,这种油品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油品,但北京的油价却一直没有体现它的价值。因为使用这种油品,对北京的环境、消费者都是有好处的。与此同时,企业的炼油成本有所提高。"韩晓平昨日表示。
据统计,我国国内成品油总销量达3亿吨左右,北京地区成品油销量不足千万吨。自2002年以来,经过多次价格的调整,北京市场93号汽油已从当初的2.5元/升上升至目前的6.37元/升,升幅达到154%,年均复合增长超过10%。韩晓平表示:"由于此次调价仅限于北京地区,且上调的幅度也不大,所以这次调价虽然对石油巨头有一定利好,但影响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