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批扩招的学生, 确实体会到了很多差别: 大一的时候是八个同学一个宿舍,不过庆幸的是大家相处非常好, 那个时候大家都还是年轻有活力, 大四的时候见到了那些大型招聘会的景象, 我记得一个女生走着走着就晕倒了,人太多了, 我们把她拉到一边, 她说:你们别管我了, 你们先走吧...
到后来才看了很多这个方面的书, 才不得不理性看待扩招的行为, 但是必须承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要尽快加速大众化, 这样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就业的压力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我的前女友大学毕业在家里将近两年都没有就业, 我还认识好些人(多半都是女生)都是一直在考研,没有就业. 有的考了3年没有考上才就业. 但是他们都各有各的原因,不可以简单地说某个政策出了问题.
其实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是, 在我们这些学生的头脑中, 大学仍然是精英教育, 是摆脱贫困的一条出路. 98年中国城市的工资收入满打满算也就是1千左右, 我们怎么能够不好好抓住这条出路呢? 中国的大学里, 只要是正规大学, 都基本上是每天上课上自习, 有些学校上自习还要占座, 我那个时候还要到骑车到其他学校去占座, 大家都很用功, 不用功的是少数,主流还是刻苦. 可是美国呢? 名校好一点, 普通的学校本科生简直就是天天玩, 考前通宵一下. 美国电影里有对白: "This is not college!" 意思是, 这不是大学,不可以胡来, 普通美国人把大学当成玩的地方.
那么问题是什么? 美国人的观念中,根本不把上大学看成是一步登天的手段, 因为美国的生活水平和地区性差异不大, 学生很多还不愿意上名校,上不起, 不想学, 嫌太远, 不如自己家门口的社区大学好, 走路就走到了. 这才是大众教育的真实状况. 如果把中国地区经济不平衡, 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覆盖农村等众多问题 拿高等教育扩招来当替罪羊的话, 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如果比效率来说, 上中国的大学是一种很好的投资, 至少在98年的时候, 是一种马上改变经济现状的手段; 而美国的普通的大学呢? 相对来说都算没有效率的了, 大部分学生交钱上完了也不过是找个一般的工作. 这种效率的大学换中国人, 大家恐怕也都不愿意上.
大部分不能就业的大学生, 包括我自己那个时候, 其实都是不愿意就业, 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被埋没, 很多人不愿意离开北京和上海, 这个不是高等教育能解决的问题. 中国在建设重点大学和投入上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了, 问题是如果不扩招会怎么样?
假如不扩招, 很多人恐怕都上不了大学, 高等教育的状况会比现在好吗? 我很怀疑. 中国能有现在的发展速度吗? 也很难讲。大学不管怎么样,都为中国培养了人才,总比高中毕业的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2 11:57:3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