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54 1
2008-10-09

2008年10月09日 15:33   京报网-北京晚报

今天上午,教育部在发布会上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据悉,今后高校扩招步伐将放缓,明年扩招幅度将不超过4%,后年不超过3%。

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介绍,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在大规模扩招的决定出台前,本来已经有一个扩招计划,即增扩普通高校22万人,但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

但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等。

当年为什么要在临近高考的时候急迫作出这样的重大决定,在原计划扩招22万人的基础上,还要增加23万多人,使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招生总规模超过270万人?为什么在当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定为7%的时候,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要从过去平均年递增9%提高到40%以上?

专家认为,一是宏观社会需求,二是解决经济困境,三是走出“应试教育”怪圈。扩招政策的决策过程看起来似乎很短促,出台很仓促,但是,与此紧密相关的诸多问题早已经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决策部门综合研究的政策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心血来潮。从近期看,它作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措施之一,成为政治经济全局战略中的一部分,是教育主动适应的直接体现;从深层次看,它与当前我国宏观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跨世纪教育适应全球变革的必然反映。 (记者李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0-12 11:47:00

作为第二批扩招的学生, 确实体会到了很多差别: 大一的时候是八个同学一个宿舍,不过庆幸的是大家相处非常好, 那个时候大家都还是年轻有活力, 大四的时候见到了那些大型招聘会的景象, 我记得一个女生走着走着就晕倒了,人太多了, 我们把她拉到一边, 她说:你们别管我了, 你们先走吧...

到后来才看了很多这个方面的书, 才不得不理性看待扩招的行为, 但是必须承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要尽快加速大众化, 这样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就业的压力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我的前女友大学毕业在家里将近两年都没有就业, 我还认识好些人(多半都是女生)都是一直在考研,没有就业. 有的考了3年没有考上才就业. 但是他们都各有各的原因,不可以简单地说某个政策出了问题.

其实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是, 在我们这些学生的头脑中, 大学仍然是精英教育, 是摆脱贫困的一条出路. 98年中国城市的工资收入满打满算也就是1千左右, 我们怎么能够不好好抓住这条出路呢? 中国的大学里, 只要是正规大学, 都基本上是每天上课上自习, 有些学校上自习还要占座, 我那个时候还要到骑车到其他学校去占座, 大家都很用功, 不用功的是少数,主流还是刻苦. 可是美国呢? 名校好一点, 普通的学校本科生简直就是天天玩, 考前通宵一下. 美国电影里有对白: "This is not college!" 意思是, 这不是大学,不可以胡来, 普通美国人把大学当成玩的地方.

那么问题是什么? 美国人的观念中,根本不把上大学看成是一步登天的手段, 因为美国的生活水平和地区性差异不大, 学生很多还不愿意上名校,上不起, 不想学, 嫌太远, 不如自己家门口的社区大学好, 走路就走到了. 这才是大众教育的真实状况. 如果把中国地区经济不平衡, 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覆盖农村等众多问题 拿高等教育扩招来当替罪羊的话, 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如果比效率来说, 上中国的大学是一种很好的投资, 至少在98年的时候, 是一种马上改变经济现状的手段; 而美国的普通的大学呢? 相对来说都算没有效率的了, 大部分学生交钱上完了也不过是找个一般的工作. 这种效率的大学换中国人, 大家恐怕也都不愿意上.

大部分不能就业的大学生, 包括我自己那个时候, 其实都是不愿意就业, 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被埋没, 很多人不愿意离开北京和上海, 这个不是高等教育能解决的问题. 中国在建设重点大学和投入上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了, 问题是如果不扩招会怎么样?

假如不扩招, 很多人恐怕都上不了大学, 高等教育的状况会比现在好吗? 我很怀疑.  中国能有现在的发展速度吗? 也很难讲。大学不管怎么样,都为中国培养了人才,总比高中毕业的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2 11:57:3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