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崔在华盛顿的演讲视频,记得他频频提到的一个学校“十一中学”,自己不是北京人,作为一个贫苦地区出来的穷孩子,我的高中三年都是“朝五晚十一”地拿青春和汗水换来了那封大红色的快递件。听到小崔在演讲中提到那个学校的学生如此的有思想还是蛮好奇,所以搜索了一下。到学校网站一看,果然,是个非常非常优秀的学校,但是也发现了一些让人感到不舒服的东西。
在学校的
升学成绩里竟然有这么条记录“
我校美国交流学生沙若龙被哈佛大学录取”
这位沙同学似乎就在2010年6月到7月在该校呆了一两个月,我不知道这一两个月对他申请到哈佛到底有多重要,也不知道这一两个月十一中学在这位沙同学身上下了怎样的功夫,但是把这作为学校的“升学成绩”实在有些夸张,这样的一条记录放在一对傲人的竞赛和高考成绩中实在有些不伦不类。
联想到前不久发生的蚌埠一中的“诺贝尔女婿”事件,似乎这种“浮夸风”一直存在着。
不知道这些校长老师有没有想过,高中阶段,作为一个人人格,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这种做法会给学生树立一个怎样的标杆。不知若干年后,这些学生在申请国家基金课题,申请科技奖项的评选中又会做出怎样不择手段的事情。
往小里说这是个爱慕虚荣,但是如果往大里说-毫不夸张,这是对民族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