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事不是说你
2015.5.7
生活中常见这两种现象:
(1)某人奉命传达上级命令,但命令本身不是让人讨喜的事,于是该事被人斥责,但传递命令者感觉受到了侵犯,于是,出于防卫心理,传令人马上用鸡毛箭批评别人乃至上纲上线,而失去了对命令本身对错的中立判断。
(2)当一个人自信:自己的政策建议很合理、且已“深思熟虑”付出了许多劳动,如同己出之孩子,那么,一旦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这个人会不舒服、生气乃至大怒,根本没顾及不同意见者的个人立场了,甚至还会误会为“攻击行为”。
上例1是领导常犯错误,上例2为下属常错误,均属防卫过度心理。古人说,对事不对人。但是,现实常常就是对人不对事。为什么会这样呢?靠“修养”能克服这种普遍性荒谬么?还是靠制度来克服这种人性弱点带来的彼此“伤害”呢?下面是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思考。
第一,人产生对事就对人甚至对人不对事的荒唐反应的原因,依行为心理学分析,属条件反应之泛化,如上述例1中下属对某事的不满被领导泛化为“不服管”,甚至泛化为“没规矩不成方圆”,于是人的事件知觉远离具体情境而陷入想象中的严重背景中去了。
第二,“修养”提高能克服防卫过度带来的嗔怒痴恨么?可减轻但难了却。依行为心理学,人习得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必须经过更艰难的负强化才能被消解,且容易反复。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第三,因为人性弱点会互相传染彼此强化,上例2中就出现了对人不对事的互相生气且对抗升级的局面。因此,一旦制度允许強权乃至极权,则会滋长过度自信转化为过度防卫,后者又会强化强权乃至走向极权,形成恶性循环。可见,平等意味包容,包容意味互补,互补意味生态健康、生机盎然。好的制度即人人平等,即“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尊重你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这是民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