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ZF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词汇简介
挤出效应:指ZF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一、ZF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ZF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不变,ZF出售债券相当于收回流通中的部分资金,则市场上资金减少,从而利率升高,贷款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
二、ZF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则税收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多。
三、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ZF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价格水平的上升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引起挤出效应。
四、ZF支出会以下列方式挤出私人投资:由于ZF支出增加,物价就会上涨,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投机需求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就会下跌,利率上升,从而私人投资减少。
五、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ZF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削弱了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
发生机制
对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财政支出扩张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抑制民间支出,特别是抑制民间投资。另一种解释是:ZF向公众借款引起ZF和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
政策效应
财政开支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ZF财政几乎集中了企业与居民储蓄的绝大部分。全民所有制企业不仅以税利形式将企业创造和实现的纯收入上缴财政,而且企业的剩余产品价值也通过价格剪刀差的形式集中到财政手里;ZF直接管理全民所有制企业,以组织职能代替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甚至部分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银行仅仅是实现资金流动和给财政计划建设项目以补充资金的辅助机构。因此,在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现象。
总税负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八五”计划执行中尤其严重。1980—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14.18倍,年均增长率为18.2%,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23.3 %下降到1997年的11.6%,1995年这一比重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为10.7%。表3 列出了一些发达国家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亚洲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情况。如表中所示,一般地,财政收入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职能的健全而逐步扩大,从经济起飞较早的一些亚洲国家情况来看也是如此。相比之下,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 保持低水平的状况似乎不大正常。日前,税收收入业已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收入(包括企业流转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业税等)占财政收入(不含内外债收入)的比重,从1980年的54.9%上升到1996 年的 93.28%;因此,宏观税负水平(即税收总额占GDP的比重)的高低决定着财政规模的大小。近年来,我国税收体系的累退性十分明显,大多数年份的税收增长低于名义GDP增长,税收占GDP比重骤然下降,由1985年的27.8%降至1995年的10.07%。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 虽然增值税与营业税等主要税种将随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但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其他税种的影响,税收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也就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
国债发行
从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已历时17年,以国债为代表的财政信用在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到1997年,国债余额已达4020亿元。据国家计委有关人员根据1994—1996年的国债发行速度,结合后几年的债务还本付息水平、赤字规模和必要的财政开支等因素推算,“九五”期间的国债发行总规模至少在12000亿元左右。 从8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财政赤字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财政基本建设规模的增加,使得国债发行规模逐年上升,并且从1994年起,国债发行量进入了跳跃式增长阶段。
国债的适度规模是一个动态的参考指标,很难用静态的指标定出一个国家在较长时间内绝对合理的标准。但从世界各国国债管理的经验来看,客观上存在几组较为通用的衡量国债的适度规模的参考指标。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体制存在差异,这些指标既有可比性,也有各国本身的国情特点。若按照当年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1997 年为 5.38%)这项指标来看,我国的国债规模处于安全线以内(一般地, 这一指标大体在10—15%之间),由此预示着我国的国债规模仍有扩大的余地。但是,若是按当年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发行额占 GDP的比重来看,1997年两项指标分别为26.93%和3.31%,都已超过了国际安全线(分别为20%和30%以内)。尽管当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比发达国家的同类标准相比相差较大,故国债依存度也与其他国家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但我们仍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