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 数据分析与数据科学 SPSS论坛
35781 22
2015-05-12
根据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的观点,如果自变量是连续型变量,调节变量是类别型变量,则在验证调节效应时应采取分组回归的方法


但是我查找原文,发现考察调节效应是否存在的标准是回归系数的差异程度。
Unnamed QQ Screenshot20150512193405.png

但是,我查到的文献却是通过说明R方、F值以及回归系数的变化程度来说明 调节效应的存在,这是否科学?
Unnamed QQ Screenshot20150512193007.png

如果要比较系数的差异性,需要怎么做?
fisher检验需要一个四格表,但分组回归只能提供两个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5-12 22:50:54
分组回归分析,如果要检验系数是否显著,需要用到结构方程模型才可以处理。而您所说的用R方改变量,这个是SPSS的分层回归分析。两者是不同的思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14 09:12:08
这两种方法不冲突,建议采取第二种方法。
温氏论文中的方法,分组回归,需要求联合标准误(spss中需要手算),且因为分组降低统计功效,现在一般不建议采用。
第二种方法是进行哑变量编码,乘积交互方法进行调节变量纳入,所以出现R2,ΔR2,及是否显著等指标,这是分层回归的操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14 10:33:51
同问,如果用fisher检验分组调节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它的具体步骤是什么??如果用R方,F值的话,判断是否存在调节效应的临界值是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15 10:36:13
zlgsx 发表于 2015-5-14 09:12
这两种方法不冲突,建议采取第二种方法。
温氏论文中的方法,分组回归,需要求联合标准误(spss中需要手算 ...
实际上作者是按照第一种方法来做的

Unnamed QQ Screenshot20150515103247.png
而且仔细看会发现,他的表里面根本没有 自变量×调节变量的交互项

我猜测他是想通过报告R方、F值等指标的方式来说明 回归系数显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15 16:08:31
carloszone 发表于 2015-5-15 10:36
实际上作者是按照第一种方法来做的
他这个说明不太严谨,需要联合检验说明增加是显著的。他这里没有显著性检验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