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
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
在众多的金融危机分析文章中,始终没有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简单明了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使用了几个假想的例子。独家之言,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
一、杠杆
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CDS合同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按照规定,不允许银行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CDS市场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四、次贷
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其实,直接借贷给穷人买房只是次贷的一部分;失去工作与收入的人由优级贷款变为次级贷款是又一部分。笔者以为,次贷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贷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住房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次贷危机
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六、金融危机
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美元危机
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政府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政府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参考文献
[1]The Real Reason fo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the Story No One’s Talking About
http://www.moneymorning.com/2008/09/18/credit-default-swaps/
[此贴子已经被猫爪于2008-10-15 17:27:43编辑过]
很好的总结,多谢楼主,我再粘上一个吧。
小知识,了解一下。
【美国金融危机的十个阶段】
1. 泡沫开始破裂
当房子供过于求的时候,房价就会下跌。一些借款买房的人开始发现,他们手中的房子已经贬值到低于他们的有抵押借贷款项,恐慌蔓延,房价进一步下跌。新一轮经济下行开始了...
2. 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的运行体系
投资者们挤破脑袋做的CDO(担保债务权证),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基于抵押贷款的有价债券。它居然就像国家级的债券那样被评委AA或者AAA级(信用安全),这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3. 杠杆作用
公司借款用于投资CDOs和房地产,雷曼兄弟公司的杠杆比值超过了30比1。AIG公司出售那些买卖价差对信用违约互换(CDOs),从而保护那些投资者避免亏损。
4. 有抵押借贷开始倒塌
那些通过很低价格拿到巨额贷款的消费者开始无法还钱。而借出款的机构,比如华盛顿互惠银行以及其他全国性的金融机构股票开始下跌。金融体系的报复开始了。
5. 金融体系遭到进一步打击
不良的信用记录,意味着CDOs将会进一步贬值。那些投资银行的资产价值缩水了,他们必须拿出更多的资金,衰退开始,熊市就来了。雷曼兄弟就撑到了最后一刻,轰然倒下。
6. 政府开始救市
政府必须首先保护“房地美”和“房利美”,因为在政府的如意算盘里,他们承担着可以阻止危机蔓延的重任。然后政府开始拯救AIG,随后又抛出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整个市场已经奄奄一息了。
7. 寒冬
信贷市场开始瘫痪了,有价证券的拍卖价格也开始走低,政府的信用开始受损。更大的银行机构开始变得动荡。那些低价但风险高的债券价格也开始崩溃,甚至那些优良的债券也无法避免。这就让经济也卷入了风波。
8. 市场开始不稳定
恐慌开始在股市蔓延,最近的股票市场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投资者恐慌地退出股票市场。即使银行汇率只有1个百分点,也要退出股票市场,直到等市场开始回暖,投资者才会回来。
9. 去杠杆化
类似华盛顿互惠等大银行在巨大的压力下,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去补漏洞。所以他们开始变卖资产,这种行为导致了资产价格更低,这就要求更多的资产。这个恶性循环开始,就注定是个不归路。
10. 贵族到平民
当这个借贷链条变得紧张,很多企业依赖的短期借贷也开始受连累。这将带来更为消极的后果:如果商业借贷失灵,公司经营变得更紧张,失业和经济放缓就到来了
[em08]国际传导机制的相关知识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开始对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危机传导的波及效应。当一个国家发生危机时,同时也恶化了另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从而导致另一个国家也发生危机。
(2)危机传导的季风效应。即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动必然会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如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认为,始于发达国家的大范围的资本流动性收缩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3)危机传导的贸易效应。当一国发生危机通常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必然使该国出口竞争力增强,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经济情况恶化,此时称为“贸易伙伴型传导”。还有一种是“竞争型传导”,即竞争中的两国的出口产品竞争于同一个市场,其中一国所遭受的货币危机使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降低了对方的出口竞争力,并导致其宏观经济恶化,从而引发投机者对另一国货币发起攻击。

美国金融危机的简述(只是个人看法,希望各位批判)
1、 本次金融危机的模式:
超低利率→刺激消费→贸易逆差→信用膨胀→推高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引发本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以说是美联储于911之后大幅将息的举措,货币政策激起了房地产投机狂热,过度信贷刺激了消费者超前消费,美国过度依赖消费增长的模式即意味着债务的疯狂增长,成为引燃次债危机重要的因素。
大量的资本流入是资产价格泡沫的外部冲击,但是归根到底美国依赖家庭过度消费的经济模式是根本原因,在本次危机中将大量的资金传导致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工具,即衍生品的大量创设,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危机的前景分析:
救市策略获得了国会的批准,7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全年的贸易赤字,即一年时间非美国家流入美国的总资金。当前,美国个人储蓄率极低,国内流动性趋于紧缩,美国只能寄希望于国外市场,如此大规模的国债发行恐怕会挫伤私人投资者信心,美国可能只有争取官方部门的支持,这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国际协作和利益分配协调等等。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美国最终无法通过发行国债筹措资金,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那么美国不得不通过发行货币来向市场注入资金,不可避免的引来通货膨胀危机,这恐怕会引发债券抛售和商品价格持续高涨,最终将拖累全球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个人观点,各位可以拿来骗骗外行。)
1、对投资者预期和信心的影响带来的衰退,更甚于现实经济影响带来的。
次贷危机会引发市场投资者信心低落,对风险类资产的偏好度降低。欧美股市大跌就是这种悲观情绪的集中体现。同时,次贷危机会使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信心下滑、减息预期增加,导致美元汇率可能受到打击。因为市场预期美联储很有可能再度降低利率,减轻次级债各方压力,缓解危机升级。
因此全球越救市,投资者越茫然,在短暂的回升之后,市场仍然维持弱势格局。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缺乏的最重要的,不是流动性,而是信心,降息救市相当于把钱投入冰窖中,很快会被战战兢兢的投资者冻结。
2、流动性的紧缩和价格生成机制主动下行,是同一根源的两个过程。
在资本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市场信心和投资者预期不足必然导致流动性的萎缩,同时,持币观望或投入低收益国债的倾向,使金融市场整体利润率下降。
在此情况下,价格生成机制由于是受交易双方的共同作用的,因此不但因为成交数量的萎缩上,也在成交价格上,都出现了主动的下行。资本市场成交价格呈现加速下降。而且,流动性的紧缩和价格的主动下行,存在相互促进的回馈效用。一旦两者共同作用于资本市场,其后果将远远超过单一的供需关系变化或者投资者预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将通过传导机制,对世界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预期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整个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萎缩,这种情况的严重程度将视某国国内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资本市场对该国国民经济的是否具有主导作用而定。在价格生成机制方面,资本市场的交易主体的预期和信心会直接导致交易价格的走势,而流动性的不足将形成相互影响的另一因素,来加速这样的变化。美元币值的变化,石油价格,期货市场将成为短期内的不确定因素;产业调整,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则会影响长期的经济前景。

休闲吧的一个帖子,转过来对比一下啊。
(我开始有点儿明白如何发贴吸引人了。)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
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没有钱?买房吧!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阿牛贷款公司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
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风险高?发债券!
阿牛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公司的董事长——阿牛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于是阿牛找到美国经济界的带头大哥——投行。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主儿(美林、高盛、摩根)。
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鼓捣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里面骗吃骗喝的主儿。
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风险没?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搞吧!于是经济学家、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老三样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6,属于中等偏高。于是投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4和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
债券卖疯了!又出CDS
凭投行的三寸不烂“金”舌,当然卖了个满堂彩!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8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于是投行找到了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又是什么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小意思!凭借着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息差对冲基金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这样一来就如同阿牛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从贷款买房的人到阿牛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行,到各个银行,到对冲基金人人都赚钱,但是投行却不太高兴了!当初是觉得普通CDO风险太高,才扔给对冲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一个劲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行也开始买入对冲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
这就好像“老黑”家里有馊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把,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老黑”这下可蒙了,难道馊了的饭菜营养更好,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这下又把对冲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现在拿着抢手的CDO还能老实?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10倍的贷款,然后继续追着投行买普通CDO。嘿,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CDO都归我们的!!!投行心里那个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对冲基金之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信用违约交换)。
房价下跌!危机爆发
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不是都觉得原来的CDO风险高吗,那我投保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金,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CDO这么赚钱,一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干了!对冲基金想,不错啊,已经赚了几年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干了!
于是再次皆大欢喜,CDS也卖火了!
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CDS的创新产品!我们假设CDS已经为我们带来了50亿元的收益,现在我新发行一个“三毛”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CDS的,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我把之前已经赚的50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发规模500亿元。
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
1元面值买入的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评级机构看到这个天才设想,简直是毫不犹豫:给予AAA评级!结果这个“三毛”可卖疯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虽然首发规模是原定的500亿元,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但是保证金50亿元却没有变。如果现有规模5000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低于0.99元时,你不会亏钱了。
当时间走到了2006年年底,风光了整整五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然后阿牛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对冲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
最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而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资金的集散地,海湾的石油资金、欧洲的投行、亚洲的主权基金都活跃在这个市场上,由此,风险如同瘟疫般传染给全世界。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65674-1-1.html
[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3 14:07:43编辑过]
本楼转自老渔夫的另外一个帖子:
一位台湾朋友解析美国金融危机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71986-1-1.html
作者:YST(台湾) 来源:http://city.udn.com/3011/3063323
看完了ant的「經濟危機」系列文章,YST 感觉有话要说。看了asx的「杞人憂天」,YST 终於觉得不能不说点什麽,我的看法介於二者之间。
YST 率性而言,言无不尽。这是关係每一个人荷包的大事,欢迎读者批评和补充。
(一)2008年金融危机的本质
YST 多次声明自己并非经济专家,但是经济的学问再怎麽大,经济的基本观念是简单的,任何高深的经济学都要回到简单的基本面来面对考验。所以任何有点算术头脑的人都可以做出自己对经济的评估,其结果经常不亚於某些经济专家,甚至优於很多职业经济专家。
现在说美元有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属於没有意义的後知後觉。YST 最早谈论美元发行过量是在2005年07月21日,当时至少遭受两个台湾职业经济学家的攻击和嘲笑。今天如果不是各国的中央银行在美国的恳求下善意地握住手中大量的美元,美元早就崩溃了。
经济学家的话是不能迷信的,经济的判断最好倚靠个人的经验与基本常识,不能对专家盲从。这是因为经济是一门非常软的科学,跟心理学差不多。经济的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s)是学术象牙塔裏的玩物,全是建築在不存在的假设上,所以这些模型不可能準确。经济的数学模型经常误导专家,误己又害人。基本上,经济属於各说各话的一门学问。这就是为什麽我们经常看到两个经济专家对同一个经济问题发表南辕北辙的谈话。
美国今天的经济品质远比1997年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恶劣,当年亚洲国家只不过外汇準备不足而已,基本经济的条件(在不受到强大外力干扰下)是稳定的,外贸和政府预算也是平衡的,但是即使这样就被美国的投资银行发动金融攻击,落得悲惨下场。而美国的经济品质基本面很差,有大量的双赤字而且不寻求解决,美国以债养债,用强大的军力压住阵脚,维持美元表面的稳定,但是内容是虚空的。
YST 今天以最简单的常识来看这个问题,评论直截了当。
首先,让我们来界定这次金融危机的範围。这次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引发然後扩张到全球,但是全球各地受到影响的程度不同。除了像冰岛这种小国面临国家破产,其他国家都没有严重到崩溃的程度。全世界的金融都受到伤害,但都是可以恢复的,除了祸害的原凶 — 美国。
理论上,我认为美国政府已经破产,因为她已经没有偿付欠债的能力;
实际上,由於美国的欠债都是以美元计算,所以美国可以印钞票还债,这是美国不破产的唯一方法。
造成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叁个:一是人性的贪婪;二是政府的无能;叁是学术界的推波助澜。
第一个原因最无奈,贪婪是人类的天性,无法根除,只能诚实面对;
第二个原因最不可原谅,因为这个金融危机完全是政府可以防止的;
第叁个原因最可恶,因为士大夫的无耻是为国耻。
下面我们就从这叁个原因分别作进一步的讨论。
(二)人性的贪婪
几千年来人类所争的就是财富的分配,人性的贪婪在商业上表现得最直接、最明显、也最彻底。人类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财富的争夺,有文争,有武夺。武夺就是通过战争,文争就是通过制度。不论是哪一种,贪婪是所有争夺的动力。
1. 美国商界吸引全国最优秀的人才
一个学理工的朋友曾经对我说,70年代他在某长春藤大学攻读博士的时候班上有个犹太人成为他的朋友。有一次他们聊天,这位犹太同学说:「我们犹太人,第一流的人才去读商,第二流的人才去读医或法,我是第叁流的人来读理工」。
呵呵呵!这就是老美过去30年的现象。这也难怪,人都是往钱多的地方钻,非常自然。人的基本心态是好逸恶劳的,总是寻求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高的酬劳。
就事论事,商业不但是钱最多的地方,商学院也是比较容易读的科系。譬如商学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研究刊物叫「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YST 曾经在图书馆翻阅过这个杂誌。YST 不过是一个普通学理工的人,那个研究刊物上的文章随便找一篇一看就懂,而且可以明确看出文章内容的贫乏。这个杂誌大部分的文章属於垃圾,没有什麽价值。
理工方面的研究杂誌也有垃圾文章,但是比例上要少很多,尤其在难易的程度上,如果你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多半连第一页都看不懂。
为什麽商业的研究刊物与理工方面的研究刊物难易的程度差这麽多、知识水平的高低也差这麽多呢?
答案很简单:第一,理工方面的研究需要高度累积性的知识,而商业研究累积性的知识很少。第二,理工方面的研究需要严密的科学论证,而商业研究的论证非常松散,甚至没有,流於自说自话。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学院院长就曾经说过:你只要比较一下工学院的课程与商学院的课程,你很容易就发觉二者之间难易的差别简直不可以道里计。
想想看,一个容易唸、出来赚钱又特别多的科系,当然特别吸引年轻人,而且是最聪明的年轻人。
2. 贪婪被合理化
我们看到,商业学理缺乏严谨的课程(一大堆没有理论基础的 case study),商业研究没有坚实(solid)的发展空间,商业运作也没有客观的评论标準。所以商场上的经理们所走的方向就是追求短期的最大利润与玩弄遊戏规则,最厉害的、也是最糟糕的,就是改变政府的法律取得更大的遊戏空间。
美国最聪明的年轻人进了商学院,唯一的目的就是赚大钱,驱使他们的唯一动力就是贪婪。大家都知道1986年一个大企业的执行长(CEO),Ivan Boesky,在加州大学一个商学院的毕业典礼时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Greed is alright!”成为商业界的经典名言。贪婪被合理化了。
想想看,一群美国最聪明的人主持美国庞大的金融机构,设计种种花样玩金融遊戏,在贪婪的驱使下无止境的追求短期利润与个人利益,这个国家一定会出问题的。
现在让我们把讨论的範围从广泛的商业限制在金融业。
(叁)金融业的贪婪运作
1. 金融工程与衍生商品
大家必须明瞭金融业是一个纯粹的服务业,金融业的钱最多,但是这些钱都是别人创造的。在讲求利润的商业界裏,金融界的利润是最虚空、含金量最低、最不应该获得的(the least deserved)。
所谓“钱生钱”是一个骗人的假象,金融业只能转移财富而不能製造财富,这一点我们必须认清。
所有华尔街的人,他们从事的工作都是把钱从一个地方转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後在过程中套取丰厚的利润。
金融业不比製造业,是一个零和遊戏。钱就这麽多,大家在同一个口袋裏抢钱。就像一块大饼大家抢食,聪明的银行想出花样多吃了一块,别的银行就只能少吃一块。
YST 不同意 ant的论点就是她说:「衍生商品是必需品」;YST 也反对 ant的论述中所说的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为什麽?因为经过金融工程製造出来的衍生产品没有增加价值(no added value)。这些衍生商品都是金融业为创造利润所发明的捞钱工具,它们对社会不但没有贡献,反而成为社会的负担和祸害。
2. 金融业的「信用违约保险」(Credit Default Swap,简称 CDS)
金融业的衍生商品纯粹是一个套利的工具,对社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这次全世界的金融风暴就是由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叫「信用违约保险」引发的。今天我们就用「信用违约保险」来作例子。
最原始的贷款买房子是非常好的金融制度:
1.要求贷款者付20%的头款,表示贷款者的责任心;
2.要求贷款的总数不能超过贷款者的年收入的四倍,也就是说年收入10万元的家庭,银行顶多借给你40万元买房子。
这是最基本的金融产品,这个产品使很多原来买不起房子的年轻夫妻可以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活络了经济,因为小夫妻买了房子就要买家具、买电器、买装潢...买一大堆东西。
这个基本金融产品是好的。为什麽好?因为银行与贷款者的责任与风险都非常清楚,而且非常容易计算。贷款者知道如果付不出每个月的贷款就有可能失去房产和20%的头款;银行知道如果呆帐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被政府关闭,取消营业资格。在责任与风险的平衡下,社会活动平稳运转。
但是金融界搞了一个新花样把银行贷款的风险卖给保险公司,这就是「信用违约保险(Credit Default Swap,简称 CDS)」,银行交付一定的保险费把违约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来赔偿。於是银行赚钱是稳的,风险全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你想想,天下有这等好事吗?
美国有一句话:If it looks too good to be true, then it is not true.
保险公司非常精明,在购买了很多银行的大批房屋贷款後把这个产品包装一下,用一个新面目卖给另外一个金融机构获取立即的利润。这个金融机构又重新包装再卖给下一个金融机构。新包装一个比一个複杂,这样子最原始的贷款风险就不断地转手。
接著,银行因为没有风险,胆子就越来越大了,20%的头款取消了,甚至贷款者的收入也不审查了,变成人人都可以买房子,房地产的市场当然变得非常活络,房价也不断地节节升高。房价快速地升高更加刺激房地产市场,因为在不要头款的情形下一个家庭就可能买了好多栋房子做为投资。
保险公司也不是傻瓜,高薪养了一批精算师来计算风险,风险高的贷款保费也提高,算出结果仍有利润,所以「信用违约保险」照样买进又卖出。
就这样雪球当然越滚越大,这一定出问题的。经过重新包装後的风险计算已经变得非常複杂,说老实话,我不认为那些精算师能算得清楚,但是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经过包装後欺骗普通投资人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骗外国的投资者。
3. 「信用违约保险」是一个骗局
金融业是由美国最聪明的这批人来玩花样,所谓花样就是不断包装新的金融衍生商品来圈钱。但是这些人再聪明,明眼人立刻就看出这是一种欺骗,你不需要算数很好就知道这个金融衍生商品一定会垮掉。为什麽?因为它违反了经济最基本的原则。
从理论上,「信用违约保险」能够持续运转是基於一个假设:房价会不断地上涨。
这个假设是不可能成立的。当房价飙升的速度超过人民收入增长的速度,那麽经济的繁荣是虚假的,房地产的欣欣向荣是银行界不负责任的贷款所造成的假象,这个假象在某一天一定会崩溃。
从实际经验上,美国房地产的起落一向是周期性的,一个周期大约是七年。
所以不论是根据理论基础还是实际经验,房价崩溃带动金融崩溃是迟早的事,YST 只是不知道什麽时候会发生,因为我没有资料。
当每个月缴不出贷款的人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就会倒闭。保险公司一倒闭就不能兑现给银行提供的保险,银行也要倒闭。附带的,那些购买 CDS证券的外国投资公司也要吃下所有的损失,因为那些贷款证券根本不值钱了。当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眼看这个由CDS建构出来的虚拟大厦即将倾倒时终於断然出手,360亿美元的债券只卖了6亿。但是即是这样也不能避免美林证券最後的破产倒闭,因为槓桿太高了,美林证券没有足够的资产来填补损失。
其实金融界的人不是傻瓜,他们都知道有问题,但是他们停不下来。其实也没有人会在乎这个问题,因为他们都在追求短暂的利益,活在没有明天的日子裏,他们只关心今年的分红是多少。犹太人由於两千年来都没有自己的国家又遭受别人的歧视,形成了这个民族快速获利、迅速移动资产的流动民族特性。这些倒闭的银行和投资公司,它们的执行长每年分红都在一千万美元以上,在倒闭前他们早就把资产移到国外去了,把烂摊子留给政府和纳税人。
最无耻的就是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美林证券最後一任的CEO,他们在离开以前都为自己交涉好了超过两千两百万美元的离职金。他们真不愧是美国最聪明的人。
恶人居然有善报,这个世界还有公理吗?
(四)美国政府的无能
几十年来美国政府看到企业界的 CEO天文数字的薪水与福利不加以规範,导致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日渐退化,标準的例子就是通用汽车公司,但是这到底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
美国政府看到金融界的 CEO天文数字的薪水与福利不但不加以规範而且还放松相关法律让他们放手幹,譬如美国国会在1999年取消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界限,让高风险的投资银行和低风险的商业银行合在一起经营,这後果就非常严重了。
投资银行进入商业银行的营运领域自然不会放过房屋贷款这块大饼,投资银行把手中的房屋贷款进行分类等级然後创造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叫做「房屋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简称 CDO)。投资银行把 CDO销售给广大的投资者套取利润,这一来受到牵连的金融机构範围就很大了,遍佈国内外。这些都拜金融衍生产品之赐。我不相信投资者也好、投资银行本身也好能算得清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真正的风险,不可能的。大家只看到两件事情,房价在不断地攀升,所有的人都在赚钱。
商业银行的存款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10万元的保额,投资银行美国政府是不担保的。但是投资银行进入CDS与CDO的买卖,现在一旦倒闭受到打击的範围就非常大了。
这些最聪明的美国人创造了CDS与CDO这两个衍生金融商品,但是这些衍生商品对社会没有增加一点点价值(no added value),唯一的目的就是透过它们来圈钱。
YST 即使不研究经济也知道房地产市场在国家经济中占非常关键的地位,没有人敢在这上面开玩笑。为什麽?因为牵涉到的金钱数字太过庞大。房子是美国人民最大的一项资产,房地产不但个别的价值高而且数量非常大。美国是超级富裕的大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附近随便一栋房子价值都超过两百万美元,美国房价上升和下跌所引起的经济连锁反应是不得了的,是以兆美元(trillion dollars)计算的,哪裏是任何保险公司或投资银行赔得起的。这是用最简单的算术就知道的常识。
美国通过法律让投资银行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行炒作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行为。
想想看,一群美国最聪明和最贪婪的人要求政府放松管制让他们自由地玩金钱遊戏,美国国会议员禁不起投资银行的遊说,通过了这项法律。美国政府这就犯下了极为严重的错误,让庞大的流动资金炒作房地产,一定出问题的,应了中国的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当月入两千的家庭成功向银行借贷,买了40万的房子,大家都相信明年这房子会涨到50万。你想想,这能不出大事吗?
(五)学术界的推波助澜
美国政府对金融界放松管制固然是由於投资银行的大力遊说与金钱攻势,但是美国学术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肯定是有绝对关係的。
在美国的学术界有一大批经济学家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其中至少有四个人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是:
米勒(Merton H. Miller ),1990年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
马可维兹(Harry M. Markowitz),1990年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
索拉斯(Myron S. Scholes),1997年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
莫顿(Robert C. Merton ),1997年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叁个得奖者都是美国犹太人,莫顿是否是犹太人我不能确定。
米勒与马可维兹得奖的理由是“在金融经济学的理论上有开创性的贡献”
(“for their pioneering work i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economics”)。
索拉斯与莫顿得奖的理由是“鑑定金融衍生产品价值的一个新方法 ”
(“for a new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derivatives”)。
就是这些人的乌龙学术促使金融衍生产品大行其道,直接导致这次美国的金融崩溃和全世界的金融灾难。
美国学术界对莫顿的讚誉包括“在数学金融(mathematical finance)领域的终身成就奖”和“现代金融学理论的牛顿”。我们现在看到这些讚誉不觉得很讽刺吗?
莫顿与牛顿唯一相似之处就是名字都有一个「顿」字。牛顿在力学上创立的定律如果和莫顿的数学金融一样乌龙的话,今天有人敢坐飞机吗?
经济学术界不要脸的人和浪得虚名的人何其多。
(六)人民的觉醒
1. 人才导向的错误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要用最优秀的人才去创造财富,而不是用最优秀的人才去玩零和的圈钱遊戏。美国长久以来本末倒置,现在在科学与工程从事辛苦研究的大多数是移民。
2. 金融衍生产品没有这个需要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很难评估,因为经济学家的理论是虚浮的加上精算师的计算也不可靠。最重要的是金融衍生产品没有这个需要。经济学家在金融衍生产品上作文章,很大程度上属於学术性质。保险精算师的计算也是鬼打架,因为他们计算的假设前提没有充分的论证。
金融投资是一种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属於心理学的範围,是非理性的,根本没有定论。人的行为随著时间、地点、民族性、教育程度、莫名其妙的情绪或刺激...等等而改变,不可能有适当的量化。金融衍生产品的数学模式一旦複杂化就失去实际意义,莫顿的“数学金融学”保证是鬼打架的玩意儿。任何或然率的计算都是不可靠的。
3. 不能过分信赖经济学家
经济不是科学。如果硬要把经济划分成科学的话,经济也是一个非常软的科学,只比心理学硬一点点。经济学家的话只能参考,不能轻易相信或采纳,要一点一点地实验并且进行长期的观察和修正。这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
4. 金融界充满贪婪的骗子
我们用破产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作例子。为什麽用它做例子?因为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它是美国四大投资银行中最早破产的,而且美国政府不救它。美国列出了十大做错事的人(“Ten Most Wanted Culprits”),雷曼兄弟最後一任的执行长富尔德(Richard S. Fuld, Jr.)名列第九。
富尔德从基层幹起,在雷曼兄弟这个投资银行工作有39年的历史。根据Equilar(一家专门研究企业经理薪资的公司),富尔德从1993年到2007年薪资与红利一共领取了接近五亿美元,即使在濒临倒闭的2007年富尔德也从公司拿走了四千五百万美元。这些年来,雷曼兄弟的高级经理每年的薪资与红利都超过一千万美元。
富尔德在国会作证时态度傲慢,他承认最後8年总共领取的薪资与红利是3亿5千万美元,是很多钱,但是他并不承认自己有错,钱也拿得心安理得,他认为雷曼兄弟的倒闭错全在政府不出手援助。看到没有?这就是美国最聪明的精英,华尔街的英雄。
富尔德只能在这次金融崩溃的罪人中排第9,大家可以想像这罪魁祸首是如何恶劣了,也可以看出华尔街已经病入膏肓。
有一部分失业的华尔街金融人士进入上海的金融界工作,我认为这不是中国的福气。这些人基本上是垃圾,他们的 mentality就有问题,人格已经定型,他们不会为中国作出真正的贡献但是很有可能为中国带来灾难。
(七)取消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在1968年增加了经济学奖,这是一个笑话。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颁奖就是遵照诺贝尔的遗嘱,只颁给五个领域 — 物理、化学、医学、文学、与和平。诺贝尔在遗嘱上明言这个奖不得包括数学。
1968年为了庆祝瑞典中央银行成立叁百週年,瑞典中央银行就设立了一个经济奖,这也无可厚非,随便取一个甚麽名字也没有人会反对。但是为了提高这个经济奖的含金量,瑞典中央银行硬生生地盗用了诺贝尔的名号,这就不对了。诺贝尔并没有授权给後世人这麽做。
经济学这门学术太软,留给研究者胡乱下结论的空间太大。後果不单是学术上欺世盗名,而且实际上对社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一九七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两位美国人,甘先生和古先生(Kantorovich and Koopmans),因为他们创造了最佳投资的理论。他们得奖的论文是「最佳资产分配的理论」(theory of optimum allocation of resources)。两位专家号称根据他们的理论投资就无往不利。
甘先生和古先生领奖以後,有好事的记者问他们:「既然这个理论这麽厉害,你们有没有想过用这笔奖金来证实这个伟大的理论呢?」
两位经济学家回答说:「我们正準备这麽做。」
猜猜看後来发生什麽事?
甘先生和古先生用他们发明的理论作投资,输光了他们全部的诺贝尔奖金。这是对经济学家最好的註解。
经济学家的乌龙事件太多了,费德曼(Milton Friedman,1975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自由经济理论用在南美洲,搞垮了南美洲的经济。我们还没有学到教训吗?
1999年,美国国会被金融界的金钱遊说和鼓吹金融衍生商品的经济学家误导而改变法律。2008年,美国金融界的操盘手们捞走了大量金钱,把烂摊子留给政府和美国纳税人来收拾。这种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值得鼓励吗?
经济学家盗用了诺贝尔的名号就增加了他们说话的份量,一再对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基本上违反了诺贝尔奖设立的宗旨,那就是诺贝尔奖要颁发给“那些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人士”。
诺贝尔经济奖早就该取消了,经济学家在自己的小圈子随便彼此讚誉和取暖,我们都无所谓,随便颁发什麽XX奖,我们也不在乎,但是不能盗用诺贝尔的名号。
再说一遍,莫顿与牛顿根本不在一个天平上。
(八)美国政府如何处理金融危机
为了挽救金融崩溃,美国要求外国的中央银行拿出百分之十的外汇存底来买美国公债。笑话,凭什麽?
过去这些美国投资银行在国外炒作汇率,製造了亚洲的金融危机,从亚洲国家捞走了大量的金钱。今天这些投资银行恶贯满盈、面临倒闭,亚洲国家凭什麽要救他们?
美国金融界犯下的错误、美国金融人士的贪婪和美国人民过度的消费为什麽要全世界来分担灾难的後果?
美国七千亿元的抢救金融计画完全是治标不治本,七千亿美元丢进这个黑洞一下子就不见了。美国的金融黑洞据估计超过60兆美元,这会把全世界都拖下水。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来自华尔街的高盛(Goldman Sacks),他提出的计画根本是不负责任的,完全站在投资银行的一方,而不是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
美国政府应该做的是:
1. 将联邦储蓄(Federal Reserve)收归国有
目前的联邦储蓄是私有的,美国政府并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也没有发行钞票的权力。美国应该趁此机会将联邦储蓄收归国有,成为美国的中央银行,加强美国的金融管理。
2. 立法限制银行的运作
银行要有足够的準备金才能允许运作,这个準备金与银行的营业额有一定比例的关係。政府立法限制银行进行投机和高风险的金融活动。任何银行一旦亏损接近它的準备金就取消它的营业资格。
金融人员的薪水要受到限制,尤其执行长和高级经理的薪资与福利需要有绝对的上限,譬如一年不得超过50万美元。执行长的薪资要与低层员工有一定的比例,譬如执行长的薪资与福利不得超过中间值(median income)的10倍。
金融机构其实只需要做非常固定(routine)的工作,所以中等人才就可以了,不需要员工挖空心思想新花样,也不需要付给他们特别高的薪资。金融工作本来就不是特别具有创造性的。金融工作即使有什麽创造,其困难度和社会价值也远远低於製造业。为什麽?因为金融业只能转移财富,不能增加财富,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和製造业不成比例。转移财富的人比创造财富的人收入高,这是不合理的。
3. 平衡预算、消除赤字、降低国债
YST 最看不起美国经济学家的地方就是抛弃基本常识的胡说八道。美国经济和金融问题的根本是双赤字(贸易赤字与政府赤字)。如果双赤字的问题不能解决,其他什麽都是空谈。美国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平衡政府预算,这是最容易的,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麽其他一切都免谈。
美国联储会的主席伯纳克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博士,讲了一大堆金融纾困计划其实只有两招:一招是发行国家债券,以债养债;另一招就是开动机器印钞票。
说一句老实话,如果这样就能够做联储会的主席,那YST也能做这个主席,坐领高薪。这个出身全世界评估第一名的 MIT经济博士能够被人看得起吗?
4. 製造业与服务业
平衡贸易赤字要靠製造业,不能靠服务业。对任何国家而言製造业都是基础,服务业是寄生在製造业上的。美国如今本末倒置,GDP 的70%是服务业,一流人才都流向服务业,这会出问题的。特别是金融业的收入太高,高到不成比例,2006年华尔街的金融业有35万人,平均每个人分红30万美元,是美国人平均工资的7倍。请问,他们对美国的贡献是其他行业人的7倍吗?这样的财富分配对製造业造成伤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也造成伤害。
小国家如新加坡可以把重点放在服务业,但是大国不可以。你想想,一个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人民不想如何製造更好的汽车,却只想卖汽车保险赚大钱,这个国家会有希望吗?看看底特律那些被遗弃的一排排的房子、满是塗鸦和没有维修的社区,创造财富的製造业都萎缩了,金融业靠什麽来运转?这个国家能不发生金融危机吗?
任何大国或任何重要国家必须靠强大的製造业来创造财富,而不是靠服务业去圈钱。
(九)金融危机中国应该做什麽?
YST 对美国的未来不乐观,我个人认为美国的好日子已经走到头了。快则5年,最慢也不会超过10年,美国必须被迫作出改变,不可能维持目前的消费水平。但是我看不到任何美国政客有勇气告诉美国人民必须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change the life style),因为政客这样做会选不上。
美国人目前愿意做的选择就是叁种:举债度日、印钞票、打仗。
上面的第叁种选择基本上就是 asx的论点,也是我把 asx这篇文章上升到重要的理由。
金融危机引发世界大战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世界有幅员辽阔的叁个核大国,大战的发展很难预测,大战的後果很难评估。但是美国政府企图透过战争来加强美元的地位则毫无疑问。YST 只需要举出一件事实就可以证明这个论点。儘管美国有这麽大的财政赤字,美国的军事预算每年不断地增加,武器的研发从未停止。美国参议院在2007年10月01日以92票赞成、3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总额为6480亿美元的2008年国防授权法案。这个数目超过全球军事预算的一半,也破了美国的历史纪录。
让我告诉你,美国这麽庞大的军事预算绝不是为了防禦而是为了进攻。
美国没有国防部(Defence Department),只有进攻部(Offence Department)。
YST 个人认为中国可行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 乖乖地购买美国公债
中国必须想清楚,现在购买美国公债几乎等於把钱丢水。中国这麽做唯一的正确动机就是用这些钱为自己的和平发展购买时间,以应付美国未来的军事敲诈。
想想看,韬光养晦总要付一点代价,两千亿美元若能买到10年发展的时间也不贵,这比当年「九一八事变」所付的代价小多了。
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没有能力还钱。更重要的是,美国既没有还钱的欲望(desire)也没有还钱的压迫感(pressure),因为她有强大的武力。
说穿了,我美国就不还钱,你能怎样?
对比还钱,美国有更大的欲望寻找任何机会或藉口赖掉这笔帐。这是国际现实,呵呵呵!
2. 要求美国卖出黄金
美国比任何国家有更多的黄金储备。2008年06月,美国的黄金储备是8311吨。
一吨黄金目前的市价大约值叁千万到叁千五百万美元。
中国有本事就要求美国搭配部分黄金来举债,譬如中国每买10亿美元公债要求美国搭配一吨黄金,也就是说大约 3-3.5%的借债由黄金预付来证明美国的 good faith。一手交钱,一手交黄金加债券。这是最有效的方法要美国为她的举债负起责任。
3. 买美国的资源
中国不要买美国的公司,也不要买美国的房地产,但是可以买美国控制的资源,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譬如2005年美国国会以 333票赞成92票反对,禁止布希政府批准中海油併购优尼科(Unocal)石油公司。现在中海油就可以提出重新协商,或进行其他类似的併购,因为优尼科在海外有很多石油开采权,这比持有美元或美国债券稳当。
4. 买美国的外岛
如果美国实在没钱,中国可以提出把关岛或夏威夷卖给中国,就像当年俄国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一样。只要价钱谈得拢,这是一个远比债券合理的交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8 11:13:46编辑过]
买美国的外岛
如果美国实在没钱,中国可以提出把关岛或夏威夷卖给中国,就像当年俄国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一样。只要价钱谈得拢,这是一个远比债券合理的交易。
土地是立国的根本,除了战争,决对不会再有那个像俄国那个傻卖土地了
分析的很透彻!在这其中,美国的次贷危机,其中的奥秘也就是从金融机构到保险到社会保障再到单个的人身上,他们转嫁了风险,要是信用出现了问题,连他们转嫁都不再到是谁来承担这些风险了.应该是这样吧!
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比尔·盖茨在美东时间13日参加哈佛商学院百年庆典时说: 美国经济正在走向“非常严重的衰退” (fairly significant recession), 失业率将超过9% (the unemployment rate may peak at more than 9 percent. ).
比尔·盖茨认为高风险的“杠杆交易危害大得不可思议”(The danger of leverage is pretty incredible. ).
Bloomberg原文如下:
Oct. 13 (Bloomberg) -- Microsoft Corp. co-founder Bill Gates said the U.S. economy is headed for a ``fairly significant recession,'' and that the unemployment rate may peak at more than 9 percent.
Higher personal and governmental debt are contributing to the U.S. economic slowdown, Gates said today in comments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in Boston. The U.S. unemployment rate climbed to 6.1 percent in August and stayed at that level in September.
Alumni gathering at the business school's centennial celebration responded to questions about the worst U.S. financial crisis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perception of a strong economy led many investors to have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of high, stable market returns while there were few defaults and other signs of trouble, Gates said.
``That encourages people to get leveraged and take risks,'' Gates said. ``The danger of leverage is pretty incredible.''
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20601087&sid=aeJtdzVvNYk4&refer=hom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6 4:15:21编辑过]
zoujialiang 学友问得极好。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终点又回到起点。而这往往是分析者们所忽略的。
这就是市场,全球化的市场。疯狂,无理性的市场需求与资本天生的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华尔街的金融从业人员事实上早就看到了泡沫无法持久,看到了泡沫有破灭的一天,但利益驱使之下,他们身不由己的卷入其中。
新兴市场如亚州包括中国,中东石油输出国,俄国对美国的金融债券需求量巨大!这些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的巨量外汇储备额都在寻求保值,增值。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品投其所好,以其超性感的吸引力刺激了市场热度的升高。
我翻译过一篇“美国真实世界的次贷”,你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可看看:
链接:https://bbs.pinggu.org/b29i357617p4.html
谢谢加入讨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