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31 0
2015-05-20

劳动价值论可重生再造(2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失误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新思维

(二)、“劳动”概念新思维——谈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一大失误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劳动”。劳动价值论的成功与否,关键之一的是在于对表现为价值的“劳动”的抽象概括认识是否全面、正确。经典作家对劳动曾有过许多论述: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3,201—202];

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23,202];

“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第144页。];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23,202];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23,201];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3,190];

“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23,555];

“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第142页。]

……

从上面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本应全面、系统、正确的抽象出:劳动具有主体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知识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等等区别于动物的只有生理上能量耗费的本能活动的特征;劳动是人类在意识与思维支配下的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本实践活动,是其他任何动物都不完全具备的;而劳动力的使用和人类其他行为动作一样,也应有主要的三种时态……。[郑怡然:应将“潜劳动”概念引入劳动价值论中。长白学刊[J],2006(1)。76—79。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性以及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目的只是为了揭示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为了阐明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规律。所以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把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的规定性就局限为:人类的脑力和体力的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而且认为可以用时钟计量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事先单方面来衡量。在进行这种抽象时,马克思只着眼于物质资料生产领域里的、在生产第一线大量的雇佣的直接劳动者的以体力型耗费为主的重复性的、极具个体性的劳动,而忽视了其他非物质资料生产领域里(诸如精神生产领域里)的劳动,特别是忽视了劳动中的创造性的脑力型劳动组分所起的主导作用。再加上在具体方法论上还不能摆脱牛顿等人研究经典力学时所开创的机械还原论的影响,使用了机械力学的规律和观点去说明劳动。这就把复杂的高级的人类劳动过程片面简化还原成只是低级的机械的物质能量变换做功的过程,过度地抽象成纯粹的物质运动机制,片面地认为它只是劳动者个人生理学意义上的劳动能力的耗费——只着眼于活劳动中的体力型劳动组分的作用,没有把劳动深刻的看成是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忽视了劳动本身所包含的意识与思维的即智力型的非力学的信息主导能动作用。这就必然忽视了智力型劳动组分——非力学的信息能够以其他事物(例如语言文字和生产资料等等)为载体而附着其上,成为冻结状态的社会性潜劳动从而可以在未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与贡献,也就是忽视了劳动行为可以有将来时态。在劳动量计量上,误认为可以简单地用时钟计量的自然尺度的劳动时间事先单方面来计量劳动的量,而忽视了智力型劳动组分的作用与贡献根本就不能用时钟计量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事先单方面来计量其劳动量的现实。不过,这里最为关键的则是劳动者的劳动付出并不都能完全发挥有效的社会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劳动能力的量,是和力学中的发挥作用的力的大小一样不是事先单方面就能确定的,而是要由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确定的,并且是用客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来衡量的,也就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劳动能力的量要以劳动经过社会评价所产生的社会有效性大小作为计量商品中所包含劳动量的依据,这才是更为科学合理的。况且,劳动的社会有效性大小要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才能最终评价确定。流行的劳动价值论对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的特征的表述,抹杀了劳动的主体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知识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等等区别于动物的只有生理上的能量耗费的本能活动的许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浅化了对劳动的认识,这就使得流行的劳动价值论在解释经济现实时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挑战特别是无法合理解释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先进的生产资料(以后简称为科技成果)在商品价值表现中的巨大作用与贡献。人们就深化劳动价值论中劳动的认识发表了很多看法,但都局限在两种劳动时态的框框内对劳动领域进行扩展以及探讨劳动形式的多样化方面,而对劳动价值论中不应被舍象的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的许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的深化讨论得不多,因而难以取得有突破性的成果。本系列文章特别指出,只有引进劳动的第三种时态——将来时态(包括过去将来时态的冻结状态的社会性潜劳动)的概念并确认三种时态劳动都可表现为商品价值,再克服其他一些浅化的认识,才能丰富并完善对表现为商品价值的劳动的全面认识,克服流行的劳动价值论在解释经济现实时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使劳动价值论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对劳动价值论重生再造的第一大独特的方面,下一篇具体讨论劳动的三种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