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了义经」与「不了义经」】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仪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语出南本《涅槃经》卷六、《大方等大集经》卷五等。
「了义」--梵:nitartha及neyartha,藏:nges don及drang don
「了义经」--梵:nitarthasutra,藏:nges don gyi mdo
「疏」(古汉语)--梵(arthat)加(affixing),藏:don gyis
「胜义」(Paramartha)既可指「最胜法」(highest object),即「空性」或「最胜之所缘境」(object of the highest)。Param,音译「波罗」,意译「对岸」、「彼岸」,含有「无上」的意思。
梵文“artha”一词及其相应的藏文翻译“don”一词在字义上的转变。
梵文“artha”和藏文“don”一词可以指--
1、「对象」object
2、「意义」meaning
3、「目的」purpose
这三种含义合在一起的
这词在英文与汉语中无法有对等的字。
汉语古译时,译为「义」、「境」、「尘」等,如 vijnapti-matrata an-artha 译为「唯识无境」或「唯识无义」,an-artha,即无外境;还有唯识中常提的「有名无义」。
英译时,必需依据所在脉络而转换译词。当它指的是「空性」或「世俗谛」(conventional truths)等了义或不了义的「对象」(所缘)时,它所用的英译词是“object”。另一方面当artha用作指那些以了义或不了义的对象为其谈论主题的经典(即了义、不了义经)时,则artha将被译成“意义”(meaning)。
「不了义」(neyartha)一词的意义;梵文“neya”及其藏译“drang”的原字义是「受引导」(to be led)或「所派生」(drawn out)。
所以,「不了义经」是指其经中所谈及的事物之意义,是受表面的字面义以外的事物究竟状态(即「空性」)所「引导」(或「派生」)。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中指出,我们不应把「受引导(或所派生)的经典」一词误解成「能引导的经典」。虽然入门者受教于不了义经,但他们其实也间接地受教于了义经,故「不了义」一词是被动式的,不应被视为主动式。所以,了义与不了义经的讨论,其区分的焦点乃是在于:经中论及的主题是否需要再另引诠释才究竟性。
当一个经自称「了义经」时候,其中的内容,是针对经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或对象,对于接受这一内容或对象的人来说,是否具有完整性与精确性。而不是这个内容或对象本身是否真实与准确。
我们用一个类比——
A是个小学教师,给小学生a讲小学数学。
B是个大学教师,给大学生b讲微积分。
A对a讲的全面、精确,a也都听懂了;对a来说就是了义。在B眼里,A所讲也是了义。
B对b讲的很粗糙,b对讲的都听懂了;或者B对b讲的是全面、精确,但b没听懂;这两种情况,就都是不了义。在A眼里,B所讲也是不了义。
两者比较,“A对a讲的内容”比“B对b讲的内容”更了义。
但是,如果单纯拿微积分与小学数学比较,微积分比小学数学,更了义。
——【什么叫「了义经」与「不了义经」】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