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283 12
2008-10-15

上次我看到关于高盛的帖子,似乎和中国的猪肉有些瓜葛。

现在呢,高盛介入的“产业链”,好像比猪肉加工上升了。

【猫爪按】

保尔森的高盛“出身”引发争议2008年10月14日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格雷格•法雷尔(Greg Farrell)

纽约、斯蒂芬妮•基希格斯纳

高盛(Goldman Sachs)与华盛顿之间的蜜月期似乎将要结束。

上周,在国会山(Capitol Hill),国会批评人士大肆抨击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称这位前任高盛首席执行官任其对高盛的忠诚,影响了为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纾困的决定。

自上世纪40年代,前高盛首席执行官西德尼•温伯格(Sidney Weinberg)来到华盛顿任职开始,高盛的声望一直无可厚非。

但在上周众议院监管委员会(House Oversight Committee)召开的听证会期间,一些民主党人听信了一则媒体报道,报道称,保尔森是在得知高盛在AIG有200亿美元的风险敞口后才对AIG施以援手的。相反,保尔森却听任高盛的竞争对手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

高盛称其在AIG不存在“实质性风险敞口”,它所持有的是现金抵押贷款和对冲头寸。但在华盛顿,特别是在公众愤怒已直指华尔街的大选季节,表象可能会胜于事实。

民主党议员、众议院监管委员会主席亨利•韦克斯曼(Henry Waxman)表示,7000亿美元的华尔街纾困计划使保尔森有了“直接机会”报答他担任高盛首席执行官时候的同事。

投票反对纾困计划的自由派国会议员丹尼斯•库钦奇(Dennis Kucinich)似乎也深信,保尔森在照顾高盛的利益。

保尔森称与高盛已不再有任何财务上的联系。当他两年前宣誓就职时,就把自己所持有的450万股高盛股票放入了一个保密信托基金。那些股票此后被出售,价值估计为4亿美元(保尔森已表示,他将会把自己的财富放进一家慈善信托基金)。

不过,被保尔森选中管理政府银行纾困计划的不少前任高盛高管,据信都持有大量高盛股票。这些人正在对美国银行体系进行自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以来的规模最大一次改革,但他们的持股令人质疑:他们自身的财务利益是否会影响他们做出的决定。

负责此次纾困计划的将会是财政部金融稳定办公室主管尼尔•卡什卡利(Neel Kashkari)。35岁的卡什卡利曾担任高盛旧金山业务副总裁,两年前进入美国财政部。

根据去年11月份递交的一份公开财务披露文件,卡什卡利从2006年1月到当年7月进入财政部、担任保尔森高级顾问这段时间,在高盛拿到的薪酬和奖金为73.8万美元。作为高盛401(k)利润共享计划的一部分,卡什卡利还拥有1.5万美元至5万美元的股票,但报告称,他已不再接收该基金的收益。

参与纾困计划的其他高盛旧将包括:布什总统哈佛商学院同学、高盛金融机构集团的前合伙人肯•威尔逊(Ken Wilson),前任首席行政官埃德•福斯特(Ed Forst),前任司库兼副首席财务官丹•杰斯特(Dan Jester),以及前任执行董事史蒂夫•夏弗兰(Steve Shafran)。

与要经参议院批准、同时要向一家政府道德办公室汇报金融资产的政治任命者不同,威尔逊、福斯特和杰斯特被视为临时合同雇员,这种任命可以允许他们保留其在高盛的资产,因为预计他们只会为政府服务有限的一段时期,并且只拿名义工资。

61岁的威尔逊1998年离开Lazard Freres进入高盛,此后一年,高盛上市。他以前的一位同事表示,他持有的高盛股票价值可能逾1亿美元。

[em07][em07][em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5 16:27:1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0-15 12:43:00

很有趣的一篇充满了含沙射影的文章,

各位不妨一看,但是要有自己的思维和结论。

更重要的是,看看这些,就会感觉西方媒体对我国的喋喋不休的怀疑,

其实只是他们的“日常工作”而已。

【猫爪按】

7000亿获批高盛或大赚 业界质疑高盛操纵美国经济 

2008年10月10日  陈云飞 译

保尔森7000亿美元的基金获得国会批准,高盛可能会大赚一笔 

■约翰·加普(John Gapper) 

256435.jpg

许多人习惯地认为,是高盛(Goldman Sachs)在操纵着美国经济。现在我们知道,事实的确如此。

纽约时间9月24日上午,前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现任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就购入7000亿美元抵押贷款证券的计划向国会(Congress)作证。他希望尽快“兜起”这些资产——同时尽可能少受干预。

当晚,高盛宣布,传奇投资者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以购买优先股的形式向高盛注资50亿美元,而其后高盛将配售价值50亿美元的普通股。对于那些已倒在路旁或在海外寻求资金的投行业竞争对手而言,这表明了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保尔森对危机冲击下经济的管理方式——尽管投行在打击经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及高盛融资的壮举都十分典型。高盛合伙人不仅要比普通的华尔街佼佼者更为精明,还经常现身“公共服务领域”,操纵着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

他们非常擅长于先给自己赚钱,再利用金融家的经历换取政治掮客的身份。即便在一场由华尔街引发的危机中,由保尔森担任美国财政部长,而非保罗·奥尼尔(Paul O’Neill)或保尔森前任约翰·斯诺(John Snow),也让人感觉更安全。保尔森的秃脑袋和举止都谨小慎微,但他可并非涉世不深。

然而,这场华尔街动荡,使高盛在公众面前与私下的两副面孔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令人不安地摆上了台面。保尔森坚称,在目前的职位上,他只关心“美国纳税人”,然而高盛却是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Fed)近期干预行动的主要受益者之一。这种情况令人感到困惑。

与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或史蒂芬·弗里德曼(Steve Friedman)相比,保尔森的处境更为尴尬。前两位也曾是高盛掌门人,后来分别成为美国财政部长和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同样还有高盛前联席首席执行官、现任新泽西州州长乔恩·柯赛(Jon Corzine),以及高盛前合伙人、目前担任意大利央行行长的马里奥·德拉基(Mario Draghi)。
 

如果高盛遭受信贷危机的打击再大那么一点点,保尔森也不至于如此尴尬。但相反,高盛摆脱了困境,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一道成为最后幸存的两家大型投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保护它们及其他机构免遭卖空,而美联储使它们成为经营全面业务的银行。

华尔街眼下广遭斥责,但就连华尔街也对高盛极为不满。美联储听任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该公司前雇员抱怨,只有当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陷入困境时,他们才真正出手。

目前,保尔森7000亿美元的基金获得国会批准,高盛可能会大赚一笔,这让情况更为复杂。与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等竞争对手不同,高盛大幅削减其次级抵押贷款及不动产风险敞口,在其1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上,仅有280亿美元的非流动性资产,而其中只有17亿美元次贷相关资产。

如果高盛转头将这些产品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前老板,而从中获利,将颇有些赚头。不过没必要做得如此露骨:即便保尔森的基金购入类似资产,高盛仍能提高自己的账面价值。另外,它已在考虑动用巴菲特的慷慨厚礼买进更多的问题证券。

当然,我们不能指责高盛比其他投行更好地渡过了华尔街危机。它没有那么灾难性地参与美国抵押贷款市场上的高杠杆率赌博。高盛对信贷动荡进行了对冲,并迅速降低损失,而不是寄希望于市场能够回转。

然而,高盛得到了当局的援手,并将获得另一种帮助,而政府却任凭雷曼倒闭,贝尔斯登的股东几乎血本无归。

事实上,高盛1869年起家,当时只是一家不起眼的商业票据经纪公司,费尽艰辛才进入了金融和政治权力中心。该公司说服政客和监管机构相信:凡是有利于高盛的,同样也有利于美国经济,由此成为了当代的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那么多高盛的高管变身为政府官员也无妨。他们无疑怀着最美好的意愿来到华盛顿,但同时也带去了高盛的世界观。贝尔斯登“与市场‘关联过密’,不能任其倒闭”,而高盛在华尔街和华盛顿的根基则要深得多。

大多数时候,这种瓜葛并没有害处。高盛合伙人往往都是聪明、勤奋的人。

但眼下,华尔街卷入了一场流动性和信誉危机。保尔森作为出身高盛的最近一位财政部长,将于明年1月份到任。下一任美国总统应该从别处招募他的继任者。

[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5 13:14:4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5 12:44:00

一篇稍早的文章,有删节,主要看看对保尔森的有趣描述。

“飓风汉克”救市

2008年09月17日    外滩画报

谁会让两家拥有或担保了全国近一半的按揭贷款业务的公司破产?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M.Paulson,人们也常叫他“HankPaulson”)给出的答案是,肯定不会。

9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宣布,从即日起美国政府将接管陷入困境的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简称“两房”)。

.....................................

包括《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在内的著名财经媒体发表评论称,此举是美国政府自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市场干预行为。和今年2月英国政府选择国有化北岩银行一样,这意味着“两房被彻底国有化”。

受此消息影响,9月10日,房利美发行的价值70亿美元的两年期债券受到投资者追捧,这是迄今规模最大的单批优先债券发行交易。美国投资者认购了此次所发债券的63%,而亚洲投资者购买了12%。

“金融界的首席自行车修理工”?

...........................................

“我本来以为房利美和房地美会有更多的时间,或者是到9月底他们的大量债券到期,或者是发布令人瞠目的第三季度报表后,财政部才会出手。”P.White&Co的首席分析师菲利普怀特表示。包括《华尔街日报》在内的媒体,也对美国政府选择此时出手救援表示诧异。“没有任何迹象表示,此时的‘两房’融资能力已衰竭,或无法偿付到期债券。”

早于预期的措施获得了许多政界人士的支持。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对这一计划表示支持,“上述措施将有助于提振美国住房市场,促进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而两党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也表示赞同保尔森的举措。

第二天,股神沃伦巴菲特接受CNBC财经电视台访问时,更是称赞保尔森的及时举措十分正确。“美国政府接管 ‘两房’是当前最佳也是最敏感的交易。”而押宝于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两房”债券的“债券大王”比尔格罗斯,则因为保尔森的举措,让旗下基金获得有史以来相对于基准指数的最大单日涨幅,仅当天的单日收益就高达17亿美元。

..........................................

而《金融时报》的评论则把保尔森喻为“金融界的首席自行车修理工”,“接管‘两房’是美国政府为堵住世界金融体系‘内胎漏气’而采取的最大力度举措。把一条内胎压在水下,往往会发现新的漏洞出现在新的地方。而修补好一个漏洞,其它地方又会漏气。”

“金融大鳄”索罗斯的看法更为悲观:“财政部是被动作出反应,而不是主动采取行动,这一点从政府对房利美的妥协就可以看出来。财政部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成了问题的一部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保尔森不及时出手,美国房价触底乃至经济复苏都将遥遥无期。

“飓风汉克”,大刀阔斧的保尔森

62岁的保尔森早在2006年进入财政部前,就以擅长大刀阔斧达成交易而闻名。

保尔森在华尔街度过了32年,掌管财政部前他担任高盛集团CEO。尽管拥有约5亿美元的个人财富,保尔森却并不炫耀或过于张扬。他有时说话会结结巴巴,谈话时还会下意识地揉揉肚子或是挠挠头。然而果断敢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却为他在布什政府中赢得了“飓风汉克”(HurricaneHank)的绰号。

“飓风汉克”的果敢作风在高盛便已显现无遗。“15%到20%的人创造了高盛80%的价值,所以很多人可以被裁掉,而不会影响公司的业绩。”保尔森的这句经典名言至今还让绝大多数高盛的雇员们心惊胆战。据《财富》杂志统计,在保尔森“掌印”高盛期间,其裁员比例仅次于美林公司,列全美第二。

2006年9月,一位财政部长助理向记者表示,如果国会不行动,财政部将考虑控制“两房”。时任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委员的巴利弗兰克(现在他是该委员会主席)因此抨击保尔森,称此番话将影响国会在此问题上的表态。

刚上任才两个月的保尔森得知此事后,立即让副手们到他办公室去。在那里,他开始用力拍打咖啡桌的大理石桌面,大声说,他要跟弗兰克搞好关系。几个月后,保尔森让国会放弃了缩编两家公司的计划,转向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

2007年年中,随着信贷违约增多,按揭贷款证券市场开始动摇,保尔森对住房市场的担忧也随之加重。从那之后,保尔森开始每周日在自己家里召集会议,专门讨论住房问题。他会坐在躺椅上,喝着健怡可乐,手下人坐在高背椅上围成半圆讨论对策。

当然,“汉克”的“飓风”不会影响他的“心思缜密”。今年3月,当保尔森和伯南克安排接管贝尔斯登时,他原本坚持政府不会深度卷入信贷危机的幻想随即破灭。但保尔森却考虑到,把贝尔斯登卖给摩根大通看上去像是救助行为;因此他坚持低价出售,这样一来,贝尔斯登股东不会得到多少好处。

6月份,随着房价出现新一波下跌,“两房”股价受到重创。保尔森不断接到“两房”债券的大投资者外国财政官员和中央银行人士的电话,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7月10日,保尔森决定打电话给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他们讨论了住房市场下滑对金融公司的影响以及他们是否有资本实力经受住这些考验。第二天,“两房”股价再度大幅下跌,保尔森随即决定,“必须采取行动”。

时间到了9月5日(周五),“形势已很清楚,整个体系已那么脆弱,我们不能再让它承受压力了,”他说。早晨7 点15分,他向布什总统作了简要通报,然后给国会议员们打电话,要求他们同意他即将提出的方案,让政府要么对两家公司投资,要么大幅提高它们在财政部的信贷额度。

那个周末,财政部工作人员整日都在研究方案的具体细节,他们甚至通宵呆在财政部大楼里,吃的是从附近唯一一家还在开门营业的CornerBakery买来的三明治。焦虑不安的保尔森开始在下属的办公室来回走动,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市场能感到放心吗?方案能否在亚洲金融市场开市前完成?

他不停地问下属问题,很快,他们被问得无话可说了。最后,同事建议他回自己的办公室。据知情人士说,这位同事当时是这样说才制止了保尔森时不时的提问:“你别打扰我们,这样我们才能做事。”

从罗斯福到保尔森

很多人将保尔森的救市行为与当年的“罗斯福新政”相比较。为了重振美国经济,度过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新政的举措之一就是成立房利美,刺激美国房地产市场。事过境迁,如今的房利美倒成了被救助的对象之一。

从里根政府财政部长尼古拉斯莱迪到克林顿政府的财长劳伦斯萨默斯,诸多人士都主张政府实施更大规模的干预举措。

将时间拨回至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3%,美元的贬值造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黄金攀升到444美元一盎司。欧洲国家和日本央行为了防止美元的贬值给本国出口带来的恶劣影响,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美元以干预汇率,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疲软趋势。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前任保罗沃尔克却审时度势、果断出击,用高利率政策成功抑制了通货膨胀,并获得了“反通货膨胀斗士”的美誉。

作为继任者,格林斯潘甚至毫不吝惜的将他任内成功地把通货膨胀降到历史最低点的显赫业绩归功于“沃尔克确立的基本政策”的延续。格林斯潘在任的18年里,他成功领导美联储应对了纽约股市大崩盘、亚洲金融危机、科技股泡沫破灭、 “911”恐怖袭击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危机。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在格林斯潘的领导下,美国经济出现了创纪录的长达1 0年的持续增长期,中间只发生过两次温和的衰退。其间,美国股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即便如此,格林斯潘却表示:“(保罗)才是过去二十年里美国经济活力之父。”

如今,保尔森的这番“救市”计划能否取得他所期望的成效?这还需留待时间来检验。显而易见的是,近100年来,美联储和财政部正越来越走向前台,在无数“溺爱华尔街坏孩子”的质疑声中,直接出手拯救资本市场危机。其深刻的背景是,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数量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已非一个金融机构甚至是整条华尔街可以承受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5 13:06:1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5 13:13:00

这篇更是写的透彻,很有意思啊。

国际化、横跨两党的资源,让高盛的领导者成为白宫高官的最佳候选

2007-09-30 《凤凰周刊》
  
  
标准高盛人
  
当罗伯特·佐立克接替沃尔福威茨成为新的世界银行行长时,人们相信,此时布什能想起的人选也只有这位高盛副总裁了。
  
佐立克虽然是一个忠诚的共和党人,但他一直游离于布什的核心圈子,这也是他一直未能跻身白宫重要正职的显著原因之一。这位颇具天赋的政治家在2006年竞争财政部长未果后,离开华盛顿,回到高盛担任副总裁。
  
然而,在沃尔福威茨这位著名鹰派在世界银行因为“女友门”事件而声名狼藉之时,佐立克的半中立身份让他成为一个合适的接替人选。
  
他拥有丰富的国际事务经验。最早,他师从里根政府的重要人物詹姆斯·贝克,成为美国在1980年代处理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以及制定卢浮宫协定和广场协定的核心人物。
  
贝克改任美国国务卿后,佐立克亦步亦趋,并由此参与了德国统一的整个过程。他从贝克那里继承了极深的现实主义外交理念,成为一名务实外交家,以至于后来在主导美对华政策时,提出了“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概念,深入人心。
  
佐立克来自高盛这一声名显赫的华尔街投行,而他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特质,也正是高盛的与众不同之处。凭借这些优势,这个公司打破了一个记录:从来没有一个公司在华盛顿的政坛上如此群星闪耀。
  
这些对美国政治,甚至是整个世界都富有影响力的人包括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高盛原执行董事、现任白宫办公厅主任乔舒亚·博尔顿;高盛首席经济学家、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市场事务负责人威廉·达德利;高盛前任执行合伙人、现任大宗商品期货及期权交易负责人鲁本·杰弗里;高盛前副总裁、现任主管国内问题的财政部副部长罗伯特·斯蒂尔;原高盛全球股票业务主管、现担任美国国务卿赖斯顾问的兰德尔·福特。
  
华尔街历史学家、曼哈顿学院教授查尔斯·盖斯特表示:“我认为,其他任何一家公司在这方面(把持这么多美国政府要职)都与高盛差得很远。”
  
此前,克林顿时期的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和林登·约翰逊时期的财政部长约翰·福勒同样来自高盛。难怪前高盛副总裁丽莎·艾德里奇曾夸耀道:“如果你来到百老汇大街85号,上到30层的高盛总部,你会发现那里有一个纪念堂,每一个高盛的前领导人都位列其中。当你从头走到尾的时候,我敢说,你可以一个接一个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他们在离开高盛后,都献身于公共服务领域。”
  
去年6月,前高盛总裁汉克·保尔森被任命为美国财政部长之时,英国《泰晤士报》专栏作家埃尔文·斯蒂尔泽惊呼:白宫和高盛进行了合并,成为浸透高盛文化的白宫-高盛联合公司。
  
为什么是高盛
  
事实上,汉克·保尔森很早就收到来自布什政府的邀请,但这位华尔街的强人予以婉拒。他担心,已呈跛鸭之势的布什无法赋予他权力,让他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完成经济改革。
  
但是,保尔森的前同事、现任白宫办公厅主任乔舒亚·博尔顿说服了他,并把制订经济政策的主导权从白宫转移到财政部,同时,保尔森还成为事实上的对华政策制订者。
  
博尔顿在解释让保尔森出任财政部长职位的原因时特别提到:“他非常熟悉国际事务。”而这几乎也是高盛在华盛顿成功的一大秘诀。
  
这个公司30%的雇员来自海外,一直在国际化进程中富有进取心。在公司内部的升级机制中,高盛鼓励员工变换多种职位,它的员工不仅在不同的国家工作,同时还需要处理各种不同的业务。
  
“所以,当政治家们到华尔街寻找那些理解国际金融和地缘政治的能人时,高盛的领导者总是能做最好的准备,提最好的建议。”美国《民主》杂志执行主编克雷·莱森分析道。
  
从保尔森就职后的一系列表现,即可看出高盛在全球的努力没有白费。
  
甫一上任,他就率团访问中国。他先是抵达杭州,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接见,两人之前本就关系良好,从中也可看出高盛在中国政坛拥有的广泛人脉和影响力。

[转帖]“阴谋论”还是“诚如斯言”——财政部与高盛在危机中的纠葛
  
此后,他又在北京争取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接见。这让美国政坛人士对其刮目相看,因为他是第一个受到中国国家主席实质性单独接见的美国财政部长。令人吃惊的是,此次访问已是保尔森第71次来到中国。
  
回到美国后,保尔森找到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舒默和南卡罗莱纳州共和党参议员格拉汉姆,进行私下谈话。他告诉这两位参议员,他赞同他们关于中国的一些看法,但认为采取增加27.5%关税的做法并不合适。
  
他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显示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在美国的两党政治中游刃有余。作为一个共和党政府的高官,他经常与克林顿时期的财政部长鲁宾交谈,而鲁宾因为帮助克林顿实现了美国经济的高增长,至今仍在民主党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也正是布什看中高盛人保尔森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成为佐立克成为世界银行行长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即将结束任期之时,布什要想在一个民主党控制国会的年代,继续推行之前一直无法进行下去的经济改革,他需要一个没有沉重政治负担,两党都能接受的人来制订他的经济政策,而高盛淡薄意识形态的传统让它在竞争中胜出。
  
同时,高盛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比美国的其他投行更鼓励团队合作,也使高盛的员工更能适应政治的需要,因为政治本身需要不断妥协。
  
在佐立克出任世界银行行长时,人们就提到了他的这一优点。英国《金融时报》在评价他时写到,佐立克表现出一种与他人结盟的才能,与政治背景不同的人——比如曼德尔森的前任、现任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拉米——建立牢固的关系。佐立克表示,他懂得,银行行长必须促成股东之间的合作。“一个人可以想出全世界最好的策略和创意,但是,如果不能付诸实施,它就不是一种策略。”
  
因为有了从政的传统,高盛在美国的政治捐款中也走在前列。在2004年的总统选举中,高盛雇员一共捐出超过600万美元的政治献金,几乎是排名第二的摩根史丹利的两倍。同时,高盛还是美国民主党的最大金主之一。
  
一名高盛员工在谈到高盛的政治传统时说,作为美国最成功的投资银行,高盛的高官们普遍腰缠万贯,汉克·保尔森在离开高盛时,已经积聚了超过7亿美元的财富,所以“既然征服了华尔街,为什么不换个地方来征服世界呢?”
  
在高盛的光环下,很多人担心,这会让一个公司对美国政治产生坏的影响。美国公职人员廉正中心(Centerfor Public Integrity)的政治编辑亚历克斯·诺特表示,毫无疑问,高盛前高管具有担任公职的经验,他们与这家受益于其公开政策决定的公司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表示:“这确实会造成潜在的利益冲突,因为许多规定都是由那些可能会关照其前任雇员和同事们的监管者作出的。”
  
然而,美国投行界并没有对此有过多的抱怨。“我想提出一些针对他们的确凿证据,但我做不到。”一家投行的高管表示:“它们创造了这种从政传统,这确实有益于高盛的品牌。这不存在冲突。事情就是这样的。这是人们所艳羡的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5 13:29:1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5 15:00:00
好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5 22:52:00

连“阴谋论”都拿出来了,还是不及郎咸平能吸引眼球,真是不明白呢?

[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