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594 2
2015-05-23
利他性与自利性的历史概述

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利他性)是“君子”崇高的道德向往,而对于自利性的定义则是模糊的、矛盾的。东汉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许慎《说文解字》对此做进一步阐述:“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即“以善德施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引自胡守棻《德育原理》)在这里可以看出,利他是道德行为的主要追求,自利则是其“副产品”,而且自利更多地强调心理愉悦和精神层面上的快乐,即“道德并非是一种需要人们竭力维护其吸引力的意识形态,而是人类的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必然需求,道德具有生物学的根源,是人们获得快乐与幸福的重要源泉”。(引自甘绍平《伦理智慧》)这种观念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也有所体现。孔子有“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论述,但孔子本人并不排斥伴随道德行为而产生并获得的利益。《吕氏春秋·察微》中有这样一个典故。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孔子更多地是把获得利益(自利)当作道德推行的手段,而非道德目的。在古代先哲的头脑中有这样的平衡观念:个体的道德行为使人在精神方面获益的同时,必然要在某些方面给人带来“痛苦”和“损失”,就像药一样,往往越苦就越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这种观念的典型写照。总之,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通常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使道德行为的利他性和自利性处于二元对立的地位,“重义轻利”(重他利轻自利)逐渐成为传统道德思想的主流。

西方人受康德哲学的影响,也有类似的观点:习惯将自利看成是道德行为的非理性动机,道德则是对自利行为的理性限制,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不可能有正面的道德性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5-23 23:13:25
楼主愿意利他,而将自己的房子给别人住,所有财产送与他人。每天努力工作,然后将全部所得都给别人,直到过劳死。可能吗?
极端的利他很少人能做到,这样无私,当然会受人尊敬。
极端的自私,社会也不容许这样做,因为这样会损害很多人的利益。
孔子也讲中庸之道。人有自利之想,是正常的,但自利的方法应该是正当。社会大多数认同的。例如努力赚钱。
人也有恻隐之心。在不危害到他自身安全,不令他财产受到很大损失,很多人也愿意帮助别人,捐助别人的。
利他行为固然应该鼓励,但如果一个人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他的家人妻子儿女承受的痛苦也会很大。
自私行为当然不值得鼓励,也不能用藉口敷衍。
在一群人一起生活的社会,基本会有一个中间的看法,好像正态分布。
如果要谴责别人自私,先问自己是否会比他更无私。不然就没资格谴责人,如果自己比别人自私,能谴责别人吗?
别人的利他行为,也要问自己是否做到。如果自己做不到,别人做到了,当然要尊敬他。
但常存帮助别人的心,不要自私,这样的社会大家都会比较开心,有人情味。这个还是要鼓励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8 12:16:14
在GCD改革开放时期,西方号称要演化中国,一些败类要求要全盘西化。在2015年5月15日 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产生了我的对今日社会的变革主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