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598 24
2004-11-17
uppsala:

前面在看网友讨论积芬商品的时候提到这点,我突然有个想法,觉得这是股市容易产生泡沫的一个根源。价格越高,需求越大。当然这里面是因为预期的不断改变,推动需求曲线不断右移。但应该可以用来解释股市频繁boom to bust的根本所在。

不过我不是搞Finance的,这里有朋友比较熟悉Finance文献的,是否知道在这个方面已经有经典的模型和理论呢,并可以提供有关文献的,谢谢!

puyjan: 楼主对“买涨不买跌”的理解是错误的——买涨不买跌——它不是说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大。它说的是价格的上涨速度越大,需求量就越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1-17 19:00:00
uppsala: 对,我没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是,这里出现的有趣现象是,第一,价格上升带来需求上升,用简单的一般需求理论不好解释,第二,需求对价格的反应偏导数是非对称的。有没有这方面好的文献? 不熟悉这方面,连关键词都不知道用哪个比较好去检索。

puyjan: 楼上,你说——价格上升带来需求上升,用简单的一般需求理论不好解释——不会吧! 买卖股票是投资行为。如果价格上涨,投资者就预期在这种上涨持续一定的时间之后,投资的回报可以补偿风险时,就买;否则就不买。不同的投资者预期的上涨持续时间和投资风险是不同的,所以,不是每个人都会在股票价格的一个上升时期会买股票的。所以,现有的理论是可以解释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7 19:00:00
uppsala: 我其实主要想从股票这里找到灵感来解释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 在价格快速上涨的时候,人们会被迷惑,忘记商品价格最终应该由基本面来决定。

What I am interested is how the voliate boom-to-boost cycles in prices could be due to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of market participants, which can be called as "bubble". In this occasion, speculators act on “average opinion",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things fundmental to the market.

I begin to read some literature on "rational bubbles", but not fully satisfied yet.

util: 价格——需求量 预期——需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7 19:01:00
godvsgod: 买涨不买跌的根本原因在于预期。试想如果价格狂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自然是下跌的。那么,人会买下跌的股票么,当然不会。事实上,理论上低买高卖。但那是很难实现的。人不是神,不会肯定的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换句话说,人们没有经济学家想象的那么理性。很简单的事情被经济学家搞得这么复杂。叹!

puyjan:

事实上,人们的行为比经济学家想象的还要理性的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7 19:01:00
zhang7000:

如果具体到股票市场,我觉得不是说价格越高越买,也不是价格上涨的速度越大越买。具体来说应该区分不同的阶段。在市场上升的初期,价格越涨,交易越大,因为这时候大家预期市场的趋势是相同的,认为还会涨,所以要在低位尽可能买够,而到了相对高位的时候,由于大家对未来的趋势存在分歧,这时候价格越涨虽然交易量会比较大,但这其中主动性卖出的大于主动性买入的,因此即使交易量很大,但价格只是微涨,甚至下跌,而当大家对行情趋势逆转达成共识后,行情也就结束了。 所以你看到的交易量还应该有所区分,即是主动性买进还是主动性卖出。这是有区别的。

util:

以下是引用puyjan在2004-8-5 8:41:00的发言: 事实上,人们的行为比经济学家想象的还要理性的多。

其实经济学还应该将非理性(不是反理性)行为做为研究对象。 因为非理性同样是人对稀缺世界做出的适应性反应。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而仅对理性经济人进行假设和研究,说到底是经济学家的“偷懒”的心理,是对现实中人类行为集合的元素的歧视,是对活生生的人的阉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17 19:01:00
张三李四:

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把什么是“理性“说清楚

util:

主流经济学对理性的定义是:符合偏好假设的就是理性经济人。 但是实验经济学,新制度经学的成果表明,经济人应该是相同收益的成本最小化,相同支出时利润最大化。这就应该包括理性和非理性,这都是对稀缺世界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妈妈将家里的最后一点粮食流着眼泪放进同样饿得流着眼泪孩子的小嘴里,而自己最后饿死。大地震时,大人本能地用血肉之躯撑起巨大的钢筋混凝土碎块,护住身下的孩子。这都是在紧急情形下人类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这些同样是应付稀缺世界的有效方式,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那个时候这是最有效的方式。 对于非理性的问题,下次再补上。食堂快没饭了,我做出一个适应性反应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