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6704 1
2015-05-27

五、“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1.“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

(1)文化决定论:

    1-日本兴盛的解释:同欧洲封建社会相似,在明治维新之前为幕府社会,各大贵族实际控制全国;明治维新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贵族实权取消,形成统一市场,市场规模扩大,造成分工越细,而促进经济发展;这样推导,东亚其他国家不会有现代化希望,中国一直是统一体,其过程无法逆转;

    2-四小龙的经济快速增长使得日本历史说不攻自破;

    3-提出儒家文化的影响:同韦伯新教伦理决定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相似,新教伦理强调勤劳、节俭、积累、投资;儒教文化强调勤劳、节俭、教育、投资,社会秩序和尊重权威;如果这样中国大陆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应该更为成功,但恰恰相反,因此,此理论解释不通;

(2)冷战的影响:

    1-因为冷战,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是遏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扩张的第一线,受到美国援助,如军事援助、经济援助、技术援助与市场对其开放;

    2-冷战影响说无法解释菲律宾发展的失败:菲律宾有美国在东亚最大的海军和空军基地,获得经济援助最多,技术转移和市场开放也无限制;而菲律宾20世纪70年代成为亚洲最落后、经济发展绩效最差的国家之一;

    3-冷战影响说无法解释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失败,美国为抵制社会主义古巴的影响对其他拉美国家给予援助,其条件比东亚经济要优厚,而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却不断陷入危机;

    4-因此,冷战对东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是决定因素;

(3)市场经济说:

    1-东亚经济采取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即利用“各种价格的正确性”;

    2-但东亚经济实际上同样有政府干预存在;

(4)政府干预说:

    1-“有意扭曲的价格信号”,政府支持有竞争力的产业;

    2-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同样运用扭曲价格信号的方法支持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但并未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

(5)外向型经济说:

    1-日本和东亚四小龙推行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政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得外汇,以进口技术和设备;

    2-外向型高是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还是结果?若为原因,则推论出口越多越好,对出口应大量补贴,增加出口,但对国家经济并不一定好;

    3-因此,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更可能是经济发展成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2.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

(1)概念与模型

    1-自生能力:自生能力是指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不需要外力的扶持保护下,即可预期获得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

    2-单产品经济中的技术选择

    3-单产业经济中的产品、技术选择

    4-多产业经济中的技术、产品和产业选择

    5-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这两个概念其实高度相关,但是各有侧重;第一,自生能力从一个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来看;比较优势从一个产品或产业在一个开放竞争市场中的竞争力来看;一个着眼于企业的角度,一个着眼于产业的角度;

(2)最优产业结构与政策性负担

    1-最优产业结构: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特性的产业结构,企业就会具有自生能力,这样的产业结构就是最优产业结构;

    2-政策性负担:国家发展政策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因为这种亏损是由国家造成的,所以国家就要对企业负责,给予企业以政策性支持;

    3-政策性支持:直接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扭曲各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寻租行为与预算软约束;

(3)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4)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市场机制

    1-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企业家会根据价格信号不断自发地调整生产结构以适应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从而带来整个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技术结构的提升;

    2-要素的相对价格能够充分地反映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变动能够充分并且灵活地反映于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那么企业家在竞争的市场中,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会自发地按照比较优势来选择产品、技术以及产业;

    3-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充分竞争是使价格信号充分反映要素禀赋结构中各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唯一途径。因此,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是按照比较优势战略发展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5)政府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1-政府在发达国家的作用:“最小的政府”维持公共治安、提供公共品、克服外部性,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原因是,发达国家政府不拥有信息优势,即不知道技术创新会出现在何处,产业升级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政府发挥作用的余地较小;

    2-政府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由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产业和技术大多都是发达国家有的,因此可以借鉴其发展经验而引进技术;即发展路径具有预见性,政府应发挥适当作用;

    3-政府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1、对信息的收集和传播:信息的收集处理成本昂贵,而传递成本很小,具有公共品性质,发展中国家可以收集发达国家相关信息,确定当前产业(因为产业和技术存在路径依赖)要升级的方向;

      2、协调:协调相关企业对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投资;解决企业无法内部化的外部性问题,如金融结构、劳动力教育水平等;对企业外部性进行补偿,如果政府产业政策失败,率先响应政策的企业将会亏损甚至破产;如果正确的话,产业会吸引大量投资,市场竞争增加,率先投资企业的利润将会被摊薄;因此,由于外部性,失败的成本(一个企业承担)和成功的收益(全社会共享)不对称;

     3、解决因大量企业涌入同一产业导致的泡沫问题;

    4-一个技术研发的例子:美国“铱星计划”因造价太高,市场太小而失败,说明前沿技术研发具有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面临的风险大;

    5-政府在比较优势下制定产业政策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政策的不同:最主要的不同是,政府在比较优势下制定产业政策保证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两个例子:

      1、为何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德国取得成功而在中国、印度却失败?1879年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取得重工业发展的成功;而中国、印度所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却失败,其原因是要素禀赋条件不同,德国人均资本拥有量高,而资金动员能力较低,而中、印人均资本拥有量很小,因此,德国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产业,而中、印则是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产业;

      2、人均收入与汽车产业政策的成功或失败:日本汽车产业优先发展战略成功,由于日本在其多数重工企业并未得到保护而在自由竞争市场中存活,说明其具有自生能力,因此日本产业政策是符合比较优势的,而中、印发展汽车产业,但产业基础完全没有发展起来,长期依靠政府保护补贴,因此,中、印的汽车产业不具有自生能力;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比日本差一些而比中、印好一些,其汽车产业所需要的政府保护补贴也就少一些;

     3、因此,产业政策的结果由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能够成功;

(6)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出口导向

    1-外向程度内生于国家的发展战略;

    2-赶超战略导致内向型:因为自己生产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不是进口;没有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没有可以出口的产品;

    3-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导致外向型经济:最优产业结构导致最优出口、进口程度;

(7)对现实的反思

    1-为何二战后,大多发展中国家选择赶超战略?短期上看,赶超战略国家迅速富国强兵,比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更快,符合发展中国家愿望;长期上看,赶超战略创造的剩余过少,资本得不到积累,经济规模扩张缓慢,甚至出现停滞和危机,是不可持续的;

    2-为何东亚经济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并经过三四十年努力最终赶上甚至超过很多发达国家?发展战略转变是不得已为之:赶超战略效率低下,需动员较多资源,而动员资源能力取决于人均资源丰富程度与人口规模大小;东亚国家人口不太多,规模中等,难以支持资源动员;投资重工业需要通过财政赤字来完成,这容易造成高通货膨胀,为维持社会问题,东亚国家与地区放弃赶超战略;


3.针对一些问题的回答

(1)推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否会永远落后?

    1-能否赶上发达国家,看发展中的相对增长率: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多依靠引进,成本低,技术创新速度快,资本回报高,资本积累意愿高;资本不断积累,要素禀赋结构提升,产业结构也会相应赶上;

    2-自主创新能力是否会消失?不会!

      1、中国在有些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并未有比中国发达的国家生产,则需要自行研发技术,如摩托车产业;

      2、一些高端产业,技术引进则需进行本土化技术创新,如生产流程等;

      3、除一两处核心技术外,其它技术均已掌握时,则逼迫我国厂家进行研发攻克;

      4、国内有大量需求而国外因需求不足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和力量投入的技术改进;

      5、国家安全的相关产业;

    3-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根据比较优势追求高效率;在能够技术引进时,技术引进为最优选择;在没有现成技术引进时,自主创新为好;

    4-发达国家主要采用自主创新,技术开发成本大,技术变迁慢;

    5-因此,发展中国家通过推行比较优势,能够加速发展,并赶上发达国家;

(2)国际资本流动是否会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

    1-外资流入会增加本国资本存量,但外资流入量不会大到使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量等于发达国家的程度;

    2-资本流入的目的是利润,因此会投资于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利用本国自身比较优势,资本密集程度比当地要高一些,比其所在国要低一些;

    3-为盈利需要,资本流入不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发达国家一样的资本密集技术;

    4-制约因素:发展中国家法律、信用、市场条件等;

(3)如何看待保罗克鲁格曼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批评?

    1-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东亚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要素投入,从回归上看,没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没有索洛剩余式的技术进步,所以东亚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2-保罗克鲁格曼的逻辑:产出增长来自于资本投入增加、劳动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资本增加10,劳动增加10,产出增加12,则剩余2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东亚经济从统计数据上看,全要素增长率近乎为零;而是否可持续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依靠资本积累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则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资本边际回报不断下降;因此,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东亚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观点;

    3-全要素生产率出现的原因:发达国家自主研发,成本并未体现到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中,因此表现为剩余;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以技术引进(表现为资本品进口),技术进步体现到资本上,因此统计数据显示不出来;

(4)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1-波特的竞争优势认为一个国家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因素:生产要素价格、国内市场规模、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市场竞争程度;

    2-竞争理论中两者为独立外生,而另外两者为其结果:比较优势,即要素价格反映要素丰裕程度,是独立外生的;国内市场规模是独立外生的;产业集群因素不能独立存在,一个产业及其横向、纵向相关产业能否在某地区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形成产业集群,由比较优势决定;市场竞争程度也决定于比较优势带来的自生能力;

(5)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发展经济学的重要问题

    1-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速度: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积累速度决定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加快资本积累速度,从而加快经济增长;赶超战略短期资本积累迅速,而长期可能经济停滞;

    2-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速度:赶超战略技术进步缓慢;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的技术转移带来技术进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3-开放程度: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比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更加开放;

    4-金融深化程度:麦金农提出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绩效差是因为实行了金融抑制,因此麦金农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其结果是实行自由化的国家均以经济危机收场;金融抑制是赶超战略所必然要实行的,若没有解决自生能力就冒然实行金融自由化,势必引发经济危机;

    5-宏观稳定:宏观稳定的国家经济发展好;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而采用赶超战略的经济体最终走向停滞;因此,宏观稳定和经济发展均为发展战略的结果;

    6-就业结构与城市化:中国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结果是,工业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工业化的提高主要是重工业,重工业吸纳的就业很少,因此,赶超战略使得失业增加;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纳更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

    7-收入分配: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提升要素禀赋结构,改变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而赶超战略扶持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由富人拥有,政府补贴的钱来自于穷人,因此造成收入两极分化;


4.结语

(1)应从决定内生现象的外生原因着手,将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差距的直接目标改为缩小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距作为主要目标;

(2)发展中国家应采用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进行产业升级和发展经济;

(3)政府应发挥因势利导作用,在信息、协调、克服外部性上做好服务;

(4)同时具备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发展中国家就能够更好地利用基于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产业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挥后发优势,加速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专题知识结构—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专题知识结构—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中国经济专题知识结构—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经济专题知识结构—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专题知识结构—“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6-22 15:36: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