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6 12
2015-05-27
    欧洲100年的“中国文化热”
  
  经过耶稣会士们近百年的传播,终于从1685年到1789年,在欧洲形成了100年的“中国的文化热”,法国的巴黎大学,成了“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中国、孔子、儒学,“在欧洲获得了前所未有过的知名度”。尽管18世纪的法国是“英国的世纪”,但是,中国“似乎比英国更受青睐”。1769年有人写文章说,“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
  
  在这个历史时期,欧洲正处在从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之前,需要有近百年的思想准备,要逐步形成新的思想和理论。这个思想准备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思想,与耶稣会士传入欧洲的儒家思想,这两种思想之精华的整合。法国文学史创始人居斯塔夫.朗松认为,自1680-1715年期间,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明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融合,进而形成启蒙思想——法兰西社会精神的大变换时期。产生于这个时期的欧洲思想有以下6个要点:
  
   1、要求有清晰的和有条理的思想,关注事实和经验,既不向偏见、也不向权威让步,一个人为他自己寻求真理;
   2、良心是自主的,信条是独立的;因此,所有地方的善人,与种族或宗教无关,从根本上讲都有同样的道德原则,并且个人可以自己判断善与恶,总的来说,善就是“中庸之道”;
   3、善和乐是一致的,人们不应该去寻求消除,而是要导引他们的欲望。这强调的是此世的享乐,来世的赏罚消失了;
   4、善,并不是如后来卢梭主张的,本来就有的,而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
   5、快乐的哲学被扩展到了互惠的地步,由此,一个人会认为,要使他自己幸福,就需要使别人幸福;
   6、“仁慈”的美德要被“人道”的美德所代替。”
   应当说,这六条思想在《论语》中和在早期儒家思想中都能够找到“有不同寻常的相似之处”。如第六条,就是用“人道”取代“神道”,用儒家的美德替代基督的美德。
  
  这些新合成的智能,为启蒙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17-18世纪的欧洲,有一批大思想家,都曾经非常狂热地崇拜中国文化,如:伏尔泰、莱布尼茨、霍尔巴赫(哈)、魁奈、歌德、克斯柰……。他们发现,“令他们惊讶的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以同样的方式思索同样的思想,并进行了同样的战斗”。于是他们把孔子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民主观、平等观、自由观、博爱观,视为“天赐的礼物”,魁奈在他的《中国专制制度》一书中声明:“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国家采用为楷模。”霍尔巴赫也宣称,法国要想繁荣必须“以儒家的道德代替基督教的道德。”就是这些启蒙学者们响亮地提出,要向欧洲“移植中国的精神”。这就表明,中国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他们“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和依据。“孔子成了18世纪启蒙学者们的守护神”。
  
  18世纪法国大哲学家、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1694-1778年),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又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读了传教士巴多明(在华时间:1728-1740)的通信之后认为:中国文化传入是对西方文化一次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被发现,对西方思想家们来说,是与达·伽马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新发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他还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说,当中国已经成为广大繁庶而且具有完善而明智的制度治理国家的时侯,“我们(欧洲各国)还是一小撮在阿尔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哩”!他认为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首先从中国那里开始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
  
  伏尔泰指出,“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是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他主张,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法国哲学家霍尔把赫(1723-1789),与狄德罗(1713-1784)、爱尔维修(1715-1771)同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都是“百科全书派”的领导人。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是一个“德治或以道德为基础的ZF”,“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白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被称为“在欧洲,除了莱布尼茨之外,还从未有任何一位哲学家对新儒学感兴趣。”他在1672-1676年期间,作为德国外交官,在法国巴黎居住了四年,这是他能够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机会,对于他哲学思想的发展和科学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论中国哲学》中说:中国哲学“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很久以前”。“我们从前谁也不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1689年他在罗马逗留了6个月,期间他结识了由中国返回欧洲的耶穌会士闵明我,获得了许多关于中国的第一手资料。他在1697年写作的《中国近事》一书序言中,曾经建议:“鉴于我们道德急剧衰败的现实,由中国派传教士来教我们自然神学的运用与实践,就像我们派传教士去教他们由神启示的神学那样,是很有必要的。”。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以后德国的哲学家康德(1724—1804)、黑格尔(1770—1831)的哲学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
  
  半个世纪以前,在1945年,美国汉学家顾立雅(1905—)出版了他的《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他对中国儒学在17—18世纪对欧洲的影响,尤其是对法国启蒙学者的影响,做了极其翔实的阐述和论证。他在该书一开头就明确指出:
  
  “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法国和英国的实情是,中国,在儒学的推动之下,早就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政治,现在儒学又成为攻击这两个国家的世袭特权的武器。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这种历史事实,对于当代中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历史中的角色和作用,消除“西方中心论”所孽生的殖民地的文化心理,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挺直自己民族文化的脊梁,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再度辉煌,奉献我们这一代人的辛劳,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5-27 21:55:38
天人合一”的哲学与启蒙学派反对神学
  
  在当时,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一些启蒙学者,都把中国的哲学、儒家的思想,看作是一种“自然神论”。普遍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自然宗教的理论”,“孔子使世上获得对神的最纯真的认识”,儒家要求人们以德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需求助于神的启示。孔子不是什么教主,而是宣传伦理道德圣人”。
  
  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在《论中国哲学》中说:“中国的哲学学说或自然神论是从约3000年以来建立的,并且极有权威,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很久以前。”他们就是用中国儒家思想——自然神论,同基督教进行斗争,论证上帝的任何启示,都属于迷信。魁奈说:“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但是,所有的国家都忽视了这一点,只有中国是例外”。
  
  启蒙学者们把儒家思想理解为“自然神论”,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天”与人、“神”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的精华。至今,乃至2l世纪以后,也仍然有其普遍的哲学价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38a6ad0100yaan.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7 22:06:49
儒学与欧洲思想启蒙



在德国,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17、18世纪,"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我们现在说的德国在当时实际上是由数不清的选帝侯国组成的。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远逊法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上,德国一直唯法国马首是瞻。因此,当法国人热衷于追捧"中国风"的时候,作为近邻的德国。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自然也不在话下。德国近代哲学的鼻祖、对德国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Leibniz,1646-1716)就勤于研究中国文化。他年轻的时候就阅读了法文版的孔子传记和研究文集,后来又从在华传教士手中获得了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他生前曾经出版过《中国近事》(1667)一书,但是他还有许多关于中国问题的看法在生前并没有发表。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有着令人赞叹的道德,还有自然神论的哲学家说,其哲学体系创立于3000年以前,远在希腊人的哲学之前。莱布尼茨受《周易》中卦象的启发创制的二进制算法、成为近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在他著名的《单子论》(1714)中,莱布尼茨也充分吸收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宋代理学的精华。莱布尼茨的学生沃尔夫认为儒家哲学具有理性的特点,是非宗教性的。德国启蒙运动的精英康德、赫尔德等人都很了解中国,也了解孔子和儒家的主张,但真正把东方价值观吃透了的要算歌德。由于歌德首先是一个文学家,因此,他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也是从一些翻译过去的文学作品开始的。歌德曾经读过《好俅传》、《老生儿》、《花笺记》、《玉姣梨》等中国小说,并通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高度的道德克制敏锐地发觉了中国礼教的特点。对于中国的孝道,歌德也有深刻的体认,他悦:"孝是一切之本,因为有敬,所以人到底是个人。"这颇合《孝经》之精髓。在歌德晚年,他仿照中国诗歌写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对于儒家的"中和"之美和道家的"自然"之境体会尤深。其中一首写道:"暮色徐徐下沉,景物俱已远遁。长庚最早升起,光辉柔美晶莹!万象摇曳无定,夜雾冉冉上升,一池静谧湖水,映出深沉黑影。此时在那东方,该有朗朗月光。秀发也似柳丝,嬉戏在清溪上。柳荫随风摆动,月影轻盈跳荡。透过人的眼帘,凉意沁人心田,"(钱春绮译)




在谈到儒家文化对于欧洲思想启蒙的影响时,我们不能忘记科举制度给了欧洲当时哲人怎样的影响,自古以来,欧洲的官爵都是世袭的,除非有战功受到国王的封赏,一般人想进入权力阶层是不可能的。尽管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也曾设想过让哲学家主宰国家权力的理想社会,但是并没有衡量哲学家的选官制度能够保证这种社会运转,而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则通过考试的方式,让寒门子弟也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这种凭借学问和才干、"学而优则仕"的制度与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一拍即合,启蒙思想家们的脑袋里一直装着柏拉图"哲学家当王"的理想,他们反对封建世袭制度,认为应该尊重个人的价值,人人都能通过自由、平等的竞争进入仕途。前面说到的魁奈就特别欣赏中国"有教无类"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度不仅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贵族世袭制度的思想武器,也成为当时欧洲教育改革的一个思想来源。





上述罗列的情况还只是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思想影响的一斑,许多人物和细节限于篇幅我们还没有提到。但是,从伏尔泰、魁奈等人的思想里面,我们已经能够看出儒家文化对于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了.儒学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一种进步的力量推动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夸大这种影响,更不能因为看到了这种影响而生发出一种狭隘的自夸。客观地讲,启蒙思想家的确是在中国文化中发现了一些和自己想法相契合的东西但他们宣扬的儒家实际上也都是他们理解和加工过的。启蒙思想家们没有一个来过中国,他们都是通过别人的眼睛、通过儒家的经典著作读到了学多人世间的"至理",便欣然称颂中国的文化和制度。他们不知道,这个儒家统治下的社会更有其等级森严、崇尚权谋、因循守旧的一面。因为不了解,鲁迅笔下的"吃人的礼教"在一双双遥远的蓝眼睛里也散发出美轮美奂的风采。就像布歇画的《中国皇帝上朝》,画家想描绘的可能是一种开明君主治理下的宽容、平和,然而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即使遇到了明君,在皇帝的面前怎么可能出现如此混乱的场景呢?





从孟德斯鸠开始,一些欧洲的思想家又开始批判中国的专制制度,1840年的鸦片战争则彻底打碎了中国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形象。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曲折彷徨,今天的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人们也正在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回顾18世纪中国儒家文化对于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今天的社会改革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伦理问题,传统的儒家文化该如何积极应对,对社会伦理道德进行重构,仍是摆在社会思想家们案头的一个难题。喜爱中国文化的歌德也曾毫不留情的说"中国已是一个已完成的世界"。18世纪的中国恰如他所言,而今天的中国却正在变化中创造着崭新的历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7 22:08:38


18世纪法国大哲学家、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1694-1778年),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又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1]。

 伏尔泰读了传教士巴多明(在华时间:1728-1740)的通信之后认为:中国文化传入是对西方文化一次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被发现,对西方思想家们来说,是与达.伽马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新发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他还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说,当中国已经成为广大繁庶而且具有完善而明智的制度治理国家的时侯,“我们(欧洲各国)还是一小撮在阿尔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哩”!他认为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首先从中国那里开始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2]。

 伏尔泰指出,“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是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他主张,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3]。

 法国哲学家霍尔把赫(1723-1789),与狄德罗(1713-1784)、爱尔维修(1715-1771)同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都是“百科全书派”的领导人。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是一个“德治或以道德为基础的ZF”,“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白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4]。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被称为“在欧洲,除了莱布尼茨之外,还从未有任何一位哲学家对新儒学感兴趣。”他在1672-1676年期间,作为德国外交官,在法国巴黎居住了四年,这是他能够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机会,对于他哲学思想的发展和科学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论中国哲学》中说:中国哲学“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很久以前”。“我们从前谁也不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5]。1689年他在罗马逗留了6个月,
期间他结识了由中国返回欧洲的耶酥会士闵明我,获得了许多关于中国的第一手资料。他在1697年写作的《中国近事》一书序言中,
曾经建议:“鉴于我们道德急剧衰败的现实,由中国派传教士来教我们自然神学的运用与实践,就象我们派传教士去教他们由神启示的神学那样,是很有必要的。”。
他的哲学思想, 对于以后德国的哲学家康德(1724—1804)、黑格尔(1770—1831)的哲学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

 半个世纪以前,在1945年,美国汉学家顾立雅(1905—)出版了他的《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他对中国儒学在17—18世纪对欧洲的影响,尤其是对法国启蒙学者的影响,做了极其翔实的阐述和论证。他在该书一开头就明确指出:

“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法国和英国的实情是,中国,在儒学的推动之下,早就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政治,现在儒学又成为攻击这两个国家的世袭特权的武器。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1] 同上书 第369页。

[2]《伏尔泰全集》1865年版,第25、27卷。

[3]《伏尔泰全集》1865年版,第25、27卷。

[4] 沈福伟著:《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2页。

[5] 德顺编:《莱布尼兹全集》)第78—86页,转引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9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7 23:08:02
看了楼主文章使我想起了中国的四大发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8 11:24:09
应该回国定居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