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中国现在承受严峻的外部压力,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巨大而持续的安全压力和竞争压力。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创新体系,而小型开放经济体则没有这种生死攸关的压力。
二是美国Nasdaq泡沫破灭时,实体经济转型基本完成,而现在中国的转型道路还曲折。不仅如此,中国已经尝试了10万亿刺激、微刺激等各种卑微的泡沫,却一无所获。
三是金融氛围不同。美联储从1994年底开始犹豫是否应加息,到1995年下半年开始坚定持续加息,而中国则目前还看不到有加息的可能性。这也折射出在中国创新更稀缺,更紧迫。
四是美国没有吞噬巨大资源的国有经济部门,因此其创新更容易通过市场方式完成。而在中国,创业板的估值和热闹,是刺激和提醒ZF,国有经济除了必然的市场化改革之外,已无其他假改的时空。
五是创新背后并非没有ZF的影子,即便在Nasdaq泡沫中,我们可以看到,ZF和军方主导的领域,覆盖了互联网、GPS、人类基因组测序等诸多领域。而至今,注入创业板创新的ZF采购并不充分。
中国如有与Nasdaq可比的泡沫是万幸
不必否定Nasdaq曾经历了巨大的泡沫,但这种泡沫是为收获创新所不可或缺的伟大泡沫。
不必讳言10万亿之类很大程度上也是泡沫,但这是除了泡沫还是泡沫的卑微泡沫。
和仍然缺乏危机感和创新意愿的庞大国有经济相比,中国创业板更弱小而泡沫化,如果说它是一场泡沫,那它是体制异化环境下,最为绝望和狂想的伟大泡沫。
中国不需要空洞的制度自信,需要一场救亡运动,无论它是悲剧性还是戏剧性的。
如果中国能有和新经济、和Nasdaq可比的泡沫,有被泡沫淹没的大多数投资者,那不是中国的不幸,而是万幸。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