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个战略的产生是国内外局势变化、特别是世界格局变化的结果。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国,需要在引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需要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借助“丝绸之路”这个文化符号,中国向世界传递出“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以及包容性全球化的倡议。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于2015年3月27日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称《愿景与行动》),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权威阐述,也是相关讨论最重要的依据。
自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和10月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战略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包括地理学、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历史学等。学者们观察和研究的视角有很大差别。有的从地缘政治或能源战略的角度,有的从贸易和投资的角度,有的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有的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有的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有的从空间范围的角度,有的从资源环境的角度。一方面,这些研究对国家决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对于“一带一路”的认识存在偏差,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随意性或猜测性。因此,结合《愿景与行动》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建立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话语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战略包含着诸多地理学命题;或者说,“一带一路”本身就是典型的地理学命题。从地缘政治到国别地理,从运输的空间组织到贸易的空间差异,从尺度间关联到地区间联系,从区域影响到空间结构,从资源环境基础到治理结构差异,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关注的科学问题。正因如此,地理学者从这个战略提出开始就积极参与有关研究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为反映地理学者在“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上的进展,地理资源所《地理科学进展》编辑出版了“一带一路专辑”。
http://www.progressingeography.com/CN/news/news6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