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和商品的价格是随机游走的,在任何时刻,我们都无法预测下一个时刻的价格,因为价格是有效的,它能反映一切可见的事实,将来的价格和现在的价格不同仅仅是因为买者或卖者获得新信息,而这被认为是不可预测的。
如果市场是无效的,那么它意味着我们忽略了价格敏感性信息。但同时他又给了一部分人通过交易信息而获利的机会。只要被忽略的信息包含在价格中,那么,市场仍然是有效的。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价格是不可预测的,那么,投资者不可能持续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的收益。更准确的说,只有承担更多的风险,投资者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或者是投资者比较幸运(但是幸运很难长时间持续)。考虑到所担风险不同,没有人能够持续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的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金融市场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1564年(另一说法1565年)意大利数学家吉列姆·卡尔达诺(Girolamo Cardano)在其著作《机会性游戏手册》 (拉丁文Liber de Ludo Aleae;英文The book on games of chance)写了这样一段话: The most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all in gambling is simply equal conditions, e.g. ofopponents, of bystanders, of money, of situation, of the dice box, and of thedie itself. To the extent to which you depart from that equality, if it is inyour opponents favour, you are a fool, and if in your own, you are unjust.
1889年,乔治·吉布森(George Gibson)在其著作《伦敦、巴黎和纽约的股票市场(The StockMarkets of London, Paris and New York)》中讨论了市场的有效性问题。
关于 “有效市场”概念是谁第一次提出的,说法不一,但是,大部分人认为是由路易斯·巴舍利尔(Louis Bachelier)于1900年提出。
1970年,法玛对有效市场所下定义为:A market in which prices always “fully reflect” availableinformation is called “efficient”.可翻译为: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总能充分的反映在价格变化中的市场成为有效市场。
有效市场假说是针对股票市场价格根据信息进行调整的速度快慢而提出的。如果股票价格能够根据信息进行迅速的调整,从而股票的当前价格就可以包含有关这个股票的所有信息,资本市场就是个有效市场;相反,如果信息调整的速度很慢,从而投资者可以根据对信息的分析赚取利润,资本市场就是无效的。
有效市场假说建立的前提条件:(1)资本市场上有大量相互竞争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参与者。这些参与者都各自独立地对股票市场价值进行分析并作出投资决策。(2)各种信息以一种随机的方式进入市场,而且每个信息公布之后的调整一般是互相独立的。(3)资本市场上互相竞争的投资者都力图使股票价格能够迅速地反映各种新信息的影响。这意味着调整可能是不完全的,但他是无偏的。因此,有时市场过度反应,有时市场则反应不足,但是在任何一个时点都无法进行预测。
有效市场的特征:(1)股票价格能够迅速地根据与股票价值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调整;(2)股票预期收益的变化只与无风险利率水平的变动和股票本身风险溢酬的变动有关,除此之外,收益是不可预测的;第三,通过分析目前的投资特点无法为将来提供有用的信息;第四,如果将投资者分为信息灵通的投资者和信息不灵通的投资者,两种类型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应该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有效市场假说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分为弱有效(weakefficient market)、中度有效(semi-efficient market)【或译为:半强势有效】和强有效(strong efficient market)三种。
在弱有效市场上,证券的价格反映了过去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存在信息高度不对称,提前掌握大量消息或内部消息的投资人就可以比别人更准确地识别证券的价值。投资者获利空间很大,即便一个技术不娴熟的投资人也有可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较高的回报;在中度有效市场上,证券价格反映了包括历史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在内的所有公开发布的信息;在强有效市场上,证券的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和不公开的信息,证券价格应该与预期价值一致,不存在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试图通过掌握和分析信息来发现价值被低估或高估的证券,基本上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的正确投资策略是:与市场同步,取得和市场一致的投资收益。具体做法就是,按照市场综合价格指数组织投资。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行为金融学)
在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实证的研究中,屡屡被指出存在许多统计异常现象。
有效市场假说以理性人为论证前提,也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理性地根据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做出对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由于人们限于先天的心智结构、后天的知识储备以及有关信息的获得等原因,理性是不完备的、是有限的。从主观方面来看,人们并非生活在纯粹的经济联系之中,除经济联系之外,还有政治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联系,并使人们具有多样化的行为动机,多样化的行为动机必然会对只按经济的理性判断所应采取的行为造成冲击。
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三点预设,即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并以此为根据来解释理性选择理论为什么会有悖于金融活动的实际。行为金融学并不是否定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取向的前提,但强调需要拓展行为分析的视角,予以修正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