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地方ZF融资平台是由地方ZF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ZF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各类综合性投资公司,如建设投资公司、建设开发公司、投资开发公司、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发展公司、投资集团公司、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等,以及行业性投资公司,如交通投资公司等。

特征:
发起人:地方ZF及其部门和机构
发起目的:承担ZF投资项目的融资功能,拥有独立法人资格。
发起方式:将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划拨到平台公司,以平台公司资产为抵押、财政补贴为还款承诺、ZF信誉为担保,承接各路资金,并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
募资用途: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肥瘠不一的项目
从地方ZF融资平台的盈利状况来看,可以分为经营性地方ZF融资平台、半经营性半公益性地方ZF融资平台和公益性地方ZF融资平台。
经营性地方ZF融资平台,往往所投资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获得稳定的现金流收入,比如投资经济开发区、承建高速公路以及供应城市水电气热等;这类ZF融资平台公司初始资金来源,通常只需要地方财政投入必须的项目资本金成立公司,其余资金缺口主要通过承接银行发放的中长期贷款来筹集项目建设投资的全部资金,并且在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可以覆盖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从而实现融资平台公司的自负盈亏和财务收支平衡。
半经营性半公益性地方ZF融资平台所投资的项目,部分能够取得经营性现金流收入,部分投资项目不产生经营现金流收入,现金流收入不足以覆盖全部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不能实现融资平台自身财务的自负盈亏;因此,这类融资平台公司不仅需要财政投入项目资本金,还要地方财政补贴盈亏上的差额。
公益性融资平台公司专门为ZF供应公益性的公共产品,如城市道路和桥梁,城市广场,公共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市场基础设施;这类项目投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或者不宜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作用是提升投资的软硬环境,履行ZF的公共受托责任;由于这类融资平台无法产生经营性现金流收入,无法独立承担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因此这类融资平台公司的项目资本金来源以及还款来源都完全依赖于地方ZF的财政资金。
作用
地方ZF融资平台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不过真正引起国人高度关注还是在2008年末国家反经济周期的经济振兴计划出台之后。
客观来说,地方ZF融资平台在应对经济外生冲击力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投资建设步伐均衡基建成本成果的代际分布、助推城镇化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隐患
国际金融危机后地方ZF融资平台也暴露出今明两年偿债高峰兵临城下、偿债能力不强、公司治理规范化不够、中西部地区成为风险洼地等严峻问题,加之2008年起冰岛、迪拜、西班牙、意大利等亚欧国家一系列的主权债务危机连锁性爆发,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地方ZF融资平台债务、国家经济安全的极大担忧。因此,研究地方ZF融资平台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十二五”国民经济能否“稳中求进”、乃至中国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从“崛起”到“超越”的转变,都是意义重大、功在当下、利在未来、影响深远。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我们用100多个国家的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较高的杠杆率意味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在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部门,杠杆率过高的问题比较明显,值得特别关注。我们大幅扩张货币信贷、增加金融杠杆的空间比2008年之前更小了。
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
成为地方ZF债务主体,偿债高峰将逐步到来
据审计署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ZF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逾期债务1.15万亿元;2014年到期应偿债务2.4万亿元,占地方债余额的21.89%,是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2015—2016年地方债到期比重则分别为17.06%和11.58%,今后3年需偿还超过一半(50.53%)。
据专家估计,2015年后将会出现绝对的资金缺口(地方可支配收入+新增债务融资-地方支出-还本付息)。据审计署2014年6月24日报告,2013年6月底至2014年3月底,9个省本级为偿还到期债务举借新债579.31亿元,但仍有8.21亿元逾期未还。
地方债风险传染效应更为明显
由于传统银行信贷收紧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一些地方ZF开始尝试通过银行表外业务、财务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甚至民间集资等“影子银行”渠道融资,地方ZF除了显性债务外,实际上还存在着较多隐性债务,目前已进入集中兑付期。相比传统银行信贷,此类融资成本更高(通常比从银行举债成本高10%以上)、产品设计复杂、直接债权人分散,“刚性兑付”现象突出,风险防范化解手段不足。一旦出现偿付困难,地方债局部违约风险传染效应更强、波及面更广,化解地方债风险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部分平台偿债能力不强,受制于房市景气状况
部分融资平台政企不分,公司治理规范化不够
资金通道高度依赖银行,受宏观监管政策冲击
ZF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态度与展望
2014年10月,国家财政部再次发文引导地方债务处置方式,并鼓励推行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模式进行城市开发。各地的财政部门“操刀”,通过PPP模式将ZF债务转为企业债务
最终地方融资平台会淡出中国的经济,总结一句话:随历史而生,伴历史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