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智慧』新三板持续火爆:定位不限于二传手 中概股归心似箭
从去年到今年,A股火了,新三板太火了!据德勤统计,截至5月16日,已有2436家公司挂牌新三板,这个数量已接近沪深两地上市公司总和,总市值达1.12万亿元;今年前4个月挂牌新三板的公司数量已超过2012年、2013年的总和。
记者注意到,火爆的市场不仅吸引了国内尚未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也令不少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特别是互联网公司“归心似箭”,而其回归的首要目标就是新三板。对于新三板吸引这些企业回归的原因,除了无利润限制、市场估值较高之外,普华永道和德勤负责中国资本市场业务的几位专家告诉本报记者,挂牌等候时间较短、较便捷以及政策面和ZF支持、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可期等因素也至关重要。至于新三板的定位和发展,普华永道中国资本市场服务组合伙人李雪梅5月28日表示,其定位不应仅仅是成为给其他板块输送优质企业的渠道,应该成为独具特色的一个板块。
新三板成中概股回归首选
据李雪梅介绍,其在工作中接触到了许多期望回归A股的公司。原来这些公司到海外上市一是因为当时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现在发展得好,许多公司募集到美元资金会选择去美国上市;二是早期国内资本市场的设计落后。但现在中国资本市场已呈现出很好的状态。没有盈利门槛的新三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板块之一,是中概股回归的首选。德勤华北区A股市场负责人童传江也表示,与过去很多上市公司分拆到海外上市形成对照,现在出现了回归潮流。
在回答记者有关最有意向回归的中概股通常属于哪些行业的提问时,普华永道中国北方区高增长企业组市场主管合伙人卓志成认为,新三板从设立开始,就不是为某一类特定企业服务的平台。从目前的数据来看,TMT(电信、媒体和科技)企业最有可能作为回归主流。他说,高科技企业在海外的估值可能不公平,而新三板更能反映公司价值。童传江对此也持类似看法,称根据其接触到的客户来看,现阶段互联网企业和生物技术高科技企业考虑回归到新三板的非常多。
新三板定位不限于“二传手”
目前来看,新三板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差异较大。除了上市条件更宽松外,德勤大中国区A股上市负责人吴晓辉表示,最大的差异可能是交易方式不同:主板等是市场竞价方式,而新三板则是做市商和协议转让方式。基于目前的交易架构,吴晓辉认为一些好企业从新三板转到创业板非常有必要。理由是如果这些企业停留在做市商或者协议转让方式上,其市场流动性肯定不够,这对企业未来发展包括融资会产生一些限制。至于怎么转,他认为值得探讨。
“目前看,我觉得很有可能在创业板中设置一个细分市场纳入转板的新三板公司。当然,在转板过程中,是重新介绍从三板到创业板上市,还是会涉及到新股的发行,这两种可能性都有。因为如果将来注册制把转板通道打开,实际上去创业板新增发股份本身也没有法律上的限制。如果去创业板能有一个新发股份交易规则,对转板企业的实际效果会更好。”吴晓辉如是说。
李雪梅则认为,新三板的定位不应仅仅是给A股其他板块输送优质企业的渠道,它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她说,新三板最初的定位是为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本市场的平台,但因其制度上具有特定的优势,吸引了初创企业之外的规模较大企业的参与。因此,这个板块与A股其他板块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可能一些企业登陆新三板就能够满足其需求,另一些则有转板需求。她相信未来会有转板的设计,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转板可能并非主要需求。
当前并非考虑改革交易机制良机
鉴于近期一些新三板交易价格波动剧烈,各方很关注交易机制的完善。目前新三板的交易机制为协议定价。自去年底引入做市商机制以来,交易已明显活跃。对此,吴晓辉认为,股价“蹦极”是新三板的协议转让交易方式本身导致的,要避免这种情况只有从改变交易方式入手。
李雪梅告诉记者,随着新三板的发展成熟,改变交易机制肯定会被考虑在内,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采用集合竞价交易和降低投资者门槛。不过,当前并非最适合的时机。其理由有二:一是现在新三板的股权分散度不够,难以推出集合竞价;二是投资者新三板尚处起步阶段,蕴含的风险较大,目前贸然降低投资者门槛不大合适。她预计,随着新三板的发展,未来会逐步进行调整,很有可能推出分层机制,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交易需求。
来源:ChinaVenture投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