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前提、承诺与问题
[美]撒米亚·T 伊斯哈克[JZ]][HS]]
收稿日期:2002-10-3
作者简介:撒米亚·T币了构克(1942-),美国大峡谷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
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为发展中国家旨在摆脱不发达状况开出了所谓“全球化”的“灵丹妙药”,要求发展中国家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并为发展中国家展示了未来美好的前景。然而几十年的实践表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贯彻全球化指导思想的国家并未从中受益,有些反而陷入严重的经济、金融与社会危机。究其原因在于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盲目效仿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本文在对全球化主张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化前提承诺问题
一、全球化的背景
“惟恐达不到资本主义天堂之中的理想国,你就去全球化吧”。这句话似乎成为发达国家新的宗教信条,并且经过国际组织的反复强调,笼罩着整个世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者说其他国家中的绝大多数,如果不遵守这新的理念,他们将失去智慧,也将失去新世界秩序捍卫者的支持。所谓发展中的、新兴的、贫穷的、欠发达的经济体,去乞求发达国家集团把它们的经验和专门知识技能与欠发达国家分享,其前提条件是:就是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换句话说,就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然后它就会像他的偶像--发达国家一样,走上发展之路。因此,目前就有了一条咒语:学习我们的制度和政策,否则你将永远处于欠发达状态。
贫穷国家正面临着多种两难困境:无论什么原因,它们不愿意或者不想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而是有其他适合它们特殊条件模式可供模仿,那又将怎样?它们发现了一种可选择模式,而实行这种模式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有没有一些机构愿意对实行这种模式提供发展项目融资还成问题,如果这样的机构存在,但是否愿意签署巨额投资协议尚成问题,那将怎么样?最后,还存在着这些金融机构以国家主权、经济独立、社会干预和文化渗透为条件,向借贷国要价多少的问题。
对这里的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绝对是让那些在金融、经济和政治困境中挣扎的国家失望的。由于无谓的军事开支和为解放而付出的战争费用,形成了巨额债务,使它们中的大多数一直处于偿债的过程之中。这些债务来自于国际金融机构,或者是外国政府或通过本国飞涨的财政预算赤字,当然,它们受着因无法偿债而宣告破产的威胁,其他一些国家为了稳定统治秩序,正在与政治的混乱作斗争,同时为了改善社会条件,它们也迫切需要金融资源。还有一些国家群体陷入地方种族和区域动乱之中,正进行着艰苦的努力以保持现有格局、避免混乱格局的进一步恶化。
于是,包医百病的方法就产生了,即全球化。如果那些绝望的国家采用了这个方法,并承诺遵循相应的规则,就会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发达国家给予的指导和监督。也就是说,国际机构将检测其实施结果,外国机构将给予指导和支持。
被指定的金融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机构,比如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等。事实上这些国际机构是受欧洲和美国控制的,政治上的考虑过去是、现在还是决定给谁贷款、为什么项目贷款和在什么条件下贷款的内在组成部分。大量事实表明,政治因素和国际勾结决定着贷款的决定。
对于这些绝望的国家而言,如果还有什么选择的话,那就是全球化。而全球化是由在发达国家支配下的国际贷款机构界定的,最终全球化必须按照发达国家确定的规则进行。
二、前提
经济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对开放经济和国际自由贸易利益的鼓吹已有几个世纪。老牌帝国相信外国市场对于它们统治的扩张具有重要意义。埃及、罗马、希腊、阿拉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国的文明都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前提下,就是说,自由贸易巩固和加强了它们对其他疆土的控制。17、18、19世纪的历史证明,英国的船队沿着贸易线路开进了亚洲和非洲。同样,法国进入了北美,荷兰和葡萄牙进入了南非和中非、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把开拓市场作为获取特定政治目的的手段并不新鲜。贸易目标先于政治权益,导致了军事侵略,形成了对全球绝大多数地区的殖民扩张。
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发表的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阐明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利益。这一论点至今仍然为很多学者宣扬。他认为,扩大了的世界市场有助于世界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个范围广大的世界市场能够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复杂的劳动分工,一个范围广大的市场能够刺激创新,因为研究和开发的固定成本将由广大的世界市场来承担。这是一个对现实世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看法。当然,他用于证明其理论正确前提性的条件是很难具备的,甚至是不现实的。这些前提条件包括:供需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没有国家干预、市场自发作用,厂商自由进出市场而不受任何管制的约束。因此,这里对取得社会目标的任何政府支持形式都不在考虑之列。
对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新运用是对这一基本前提的翻版。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里,它被发展成为一个标准的药方,并提供给正在寻求支持的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这种援助基于以下前提条件:
-- 这些国家必须承诺实行自由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
--过去和现在存在的任何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策都必须废除。
--即使不能马上实现向真正的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转变,但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要实现这种转变。
--对承诺的、受控制的和被允许的政策不能有任何偏离,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获得援助的国家必须实行“一揽子”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计划。要指出的是,“一揽子”计划强调了两个措施: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经济改革则无视采用改革措施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和其他可能导致的结果;结构调整要求实现全社会的根本变革,而不是小修小补。
“一揽子”计划导致了这些国家一系列的革命性变革,这些变革远远超出了经济部门的划分、社会分层或地理结构布局的变化。这些改革和调整计划带来下列主要变化:
1.政府实际上放弃了它们对国家公众尤其是对贫困的和需要保护群体的应尽义务。这意味着取消政府对基本需要的财政支持,这些基本需要包括食品、交通、住房、教育、水电消费、电话和通讯,以及其他公共产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财政支持作为一项政策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变化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公民的强烈反对。
2.各国政府必须向国外竞争者开放它们的国内市场。这意味着政府将停止对民族工业的保护,比如,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产业;为大量的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皮革业等。
3.政府必须实行国际贸易自由化,即取消对进出口的财政限制和行政管制,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同时,保护幼稚产业、农业和敏感性产业的主张都不能被接受。
4.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加入GATT并不存在“一揽子”计划,这种压力产生于80年代,事实上在90年代加入WTO时才有了这种压力。同时还要满足其他成员国的要价。
5.为了运作自由市场,私有化是必须的工具。这意味着政府必须卖出大量的公共部门,使之成为私营部门。应该指出,在很多国家公共部门的比重超过了80%~90%,它们包括所有的公共设施、产业组织、商业基地、零售和批发行业,在某种意义上实际包括了整个经济的方方面面。还应该进一步指出,由于个人收入低下,边际储蓄倾向为零,全国存在着普遍的贫困。
6.政府应该采取激励措施,吸引外国投资。对民族工业和民族经济活动提供优惠待遇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不重要了,外国公司进入的潜在结果是民族经济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而这些并未引起重视。它忽视了这些国家的人民的民族情绪,面对新的潜在投资者会勾起他们对殖民时代的深刻历史记忆,产生“狼来了”的感觉。
7.取消对金融部门的政府管制,实现交易自由化。它包括银行、保险和相关的进出口活动。在执行“一揽子”计划之前,金融部门的绝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所有或控制的,这时,商业银行将出卖给持股人、国民和外国投资者,保险部门必须向国人和外国所有者在同等条件下开放,对医疗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尽可能少地干预,国际贸易要完全自由化。削减关税和其他相关费用,非货币贸易壁垒,如审查标准和管制条款必须降到最低限度。
8.改革法制,调整司法程序,以实现快速便利的争端处理机制。
9.政治体制必须民主化。必须通过立法以利于变革,包括贯彻执行“一揽子”计划,实现自由经济。为此,必须颁行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新政策的维持和运行机制的可持续性应该得到保证,这也将使商业新贵登堂入室成为立法和行政管理层的决策者。通过这种途径进入政治领导层,这些新的既得利益集团就可以产生极大的影响,借公共利益的名义来增进他们自己的利益。
10.劳动法必须修改以反映新的变法的情况,这些修改包括:增加罢工权和集体谈判的权利,无终生就业保证的契约权、雇主解雇工人的权利、受雇用者诉讼权利的最小化、就业随雇主所愿而受雇者很少得到保护;雇主有退出市场的权利、减少带薪休假;工资和福利在劳动力市场中给予强势方的压力并通过协议解决。应该指出的是,各国政府在执行“一揽子”计划的初始阶段,都是采取合作态度的,采用一些西方国家诸如法、英、瑞典等国的做法对待劳动者。
很显然,如果不进行一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革命,“一揽子”计划、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化运动的结果就远不能达到。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变革经济领域后,整个社会和其他领域就会随着发生变革并最终也受益,这是一个错误的理念,而且是一个错误的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经济政策的导入与引致的社会问题之间存在时间差,往往被忽视,直到1997年人们才醒悟过来。
三、承诺
关于全球化利益的承诺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上述的一系列条件也源于这个主要方面。贫国和发展中国家欠发达的真正原因是这些国家实行的有管理的经济制度,政府对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干预损害了本应纯洁的运行机制,所以导致了资源不当配置,进而产生了相反的结果。政府参与了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决定,限制了厂商的自由,破坏了能够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收益最大化的市场作用。自由市场是个人的福音、国家的福音和整个世界的福音。简单地说,这就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结果是全球经济增长,从而各国犹如千船进发,直抵经济发展和国家昌盛之彼岸。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前提,下面我将谈到。按照这样的逻辑,主张全球化的人给出了一些承诺,分别是:
--广大的世界市场可以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这一主张背后的逻辑是大市场可以带来高效率的专业化分工和高效的劳动分工,如果各个市场都遵守同一规则,一个市场的发展可以推动其他市场的同步发展。
--规模经济和外部正效应会降低价格,扩大生产能力,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低失业或高就业率。当然,这要建立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假设基础上,其结果才能得到保证,也就是说,劳动力的地域性流动不受国界限制,功能性流动不受职业和专业分工限制。
--所有国家将分享技术革命成果和创新成果。这意味着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中的思想、专利、发明和尖端技术将自由交换,也意味着这些基础科学领域将通过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服务交换方式,实现商业化,科技成果更容易获取,即便对创造性成果传播限制不可能完全取消,也会被控制在最小限度。
--国家和行业的竞争力将得到提高。竞争力体现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以及具有支撑意义的较高的中期经济增长率。它们构成了竞争力的先决条件。当然,衡量这两个先决条件的重要标准,一方面是个人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是个人收入变化。两个条件都要受经济中资本密集程度的决定,包括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我们知道,经济快速增长是全球化者给出的若干承诺中的一个,经济快速增长包括几个方面,如投资总额、储蓄率、公私混合机构对创新的资金支持、跨行业的理念共享,以及国外的观念和发明的引入促进了经济繁荣。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假设的先决条件,即资本和知识产权不受限制的自由流动,没有特殊性,更不存在借口,比如国家安全、主权丧失或保护敏感性产业等。
--增进资本形成,提高跨国资本流动性,消除资本短缺,起码看上去不会发生资本短缺。哪里有最大化的投资回报,资本就会向哪里投资,资本将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自由进出,而不再受汇率管制、利润流出限制和外币短缺的约束。这一个承诺至少在理论上减轻了对低储蓄率导致的资本积累短缺的担心(边际消费倾向是收入水平和贫困人口比率的函数,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导致较低的储蓄率)。换句话说,外国直接投资不是在母国而是在东道国之间寻找高收益。这会给东道国带来积极的影响,因为它们需要这样的资本,以便卖出其庞大的公有部门,去满足“一揽子”计划的要求。既然本国储蓄不足以私有化公有部门,或国民储蓄以秘密账户的形式遍布海外已成事实,用外国资本去私有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减轻贫困。既然根据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贫困源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既然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可以纠正无效率资源配置的社会主义和政府补贴行为导致的不合理配置,理应是减轻贫困就有了保障。这里有一个隐而未说的问题,就是与收入分配相关或贫富潜在差距扩大的问题,这一点通过一个不同地区或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差距得到证明。更加严重的问题是,贫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程度上都潜在地增长着。然而,承诺还是作出了,它们认为,经济增长,水涨船高,贫困就会降低。
--作为“一揽子”计划要求伴生物的“民主化”,使弱势群体通过他们自己选出的代表,在政策上有了说话的权利。这个群体包括失业者、妇女、儿童、穷人和赤贫、几十年来被遗忘的农村人口、弱者、未受教育的人口以及边缘和被遗忘的群体。由于目标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这种承诺并不明确,尽管它在国际机构推进计划实施的初期并不重要,但我们可以看成是计划的副产品。可以持同样看法的相关非经济后果还有关于环境、穷国自然资源消耗、潜在地理结构的失衡、童工、性别歧视等。但这些无论如何都不是经济论题。
--一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动的宏观经济改革成为现实,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国际贷款机构和其他联合国机构就会涉足微观经济政策。这给人们的印象是,宏观层面的变革是微观调整的必备条件,它与劳动法领域、法律实践、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教育和培训导向、医疗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变革等密切关联。这里的承诺是,只要实施“一揽子”计划所指定的政策,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和国际贸易自由化,那么,全球化就会给所有部门带来积极的效益。
四、问题
全球化的上述条件和响应的承诺已经被鼓吹了二三十年,按理说,世界注定在21世纪里变得更好。即使只有一半的承诺兑现,至少联合国183个成员国、60亿人口的大多数应该看到贫困减少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失业减少了、教育改善了、国际贸易水平绝对增长了。然而,根据最近发表的经济学家报告,2002年却是病弱之年。这里有一组数据:2002年东亚GDP增长率将从1999年的7%降到4%以下;美国大约只相当于1999年的1/3,从4.2%降到1.4%;欧洲GDP将从2.4%降到1.5%;拉丁美洲从3.8%降到2%。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协会副主席C.Crook的说法,“在2002年,用税收、支出或利率手段进行经常性的微调,将不起任何作用”,“信心是关键”。美国是全球化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带头鼓吹者,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吧。21世纪刚开始,美国经济就出现衰退,2001年产出下降了3/4,而且还在下降,2002年前半期失业率还将在5.5%上下。尽管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利率调整了7次,但增长率还是降到了1.5%以下。出于政治原因的减税,如果说有效果,效果也极其微弱。按照联合国贸易代表Robert
Zoellick的说法,“自1982年以来美国对外贸易量将第一次下降”,但是他还要辩解说,“自由贸易将有满足我们朋友的需要--贸易自由化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开放的市场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复苏、长期内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而且贸易自由化将为世界上的每个家庭带来好处。”
日本是另一个梦幻破灭的案例。日本曾被宣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成果的典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一直是达到了最高增长率的管理型经济的经典案例,2001年成为增长率最低的国家之一,2002年还将继续下降。如果说,日本特殊性是事实,那么,过去它曾为贸易自由化的典范也同样是事实,但仅限于对世界其他国家自由化而不包括美国。日本实现了从令人羡慕的高储蓄、高投资的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它已将制造业转移到海外,重构了运作系统,削减了供应商网络,重建了分配系统。所有这些变化已经对其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有人认为,日本尽管已有变化的迹象,但悲观情绪仍普遍存在。“它已经导致全球经济下滑,损害了出口,必将损害过去成功的经济政策”。可是,全球化不是正在鼓吹出口经济和自由贸易极其重要并成为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两个先决条件么?
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贯彻了全球化指导思想的国家,并没有交上好运。从澳大利亚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经济增长率要么停止,要么剧烈下降。墨西哥危机(1994~1997年)、阿根廷(1995年和2001~2002年)、东亚(1997~1998年)、南美(1998~1999年)根据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和承诺应该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然而不仅发生了没有预见到的危机,而且这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金融和社会问题的同时,所在地区也深受影响。
问题何在呢?
1.基本前提错误。他们都是建立在可能的、历史的有效性假设基础上的,缺乏可信度。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美国和西方国家采用了这些措施,那么,它就应当成为其他国家的标准去模仿。然而,18~19世纪的帝国具有高经济增长率,原因是贸易关系,而不是自由贸易活动。那时的国际贸易是用武力加以保护的,先是海军,而后是陆军和空军,武力保护商业通道以阻止别国的侵占,竞争者受到民族产业保护法限制,在美国和西方国家都有烦琐的规制保护本国经济,使其不受外来控制。当然,贸易把不同国家联系在一起,但是,同类国家形成的联盟仅仅为了贸易利益和经济控制权也会打仗。尽管为了军事目的形成了政治联合体后,也会因为东西方的理念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战斗堡垒,进而陷入热战和冷战状态。甚至20世纪最近的历史也表明了前所未有的贸易壁垒的作用。从表面看,残酷的战争的目的在于政治和疆土,但事实上,背后的原因总是保护贸易利益。因此,完全的国际贸易自由化时代从未有过。
2.真正自由的企业体制不可能成为现实。虽然理论构造令人激动,理由也很充分,但从未得到实践的检验。历史上找不到政府不干预所有生产的国家,只是干预的程度问题。美国是市场机制的旗手,政府不干预经济也只是一种幻想。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的国家之一。政府干预不仅限于宏观经济政策,而且延伸到在企业和更低层次的微观经济战略。调节经济方方面面的法律可谓汗牛充栋,成千上万的成文规制涵盖了经济中的每一个细胞,从劳动工资、福利、就业保障到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利用,每项活动受管制并要求注册、认证和付费,甚至基本的人际交往也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商业活动要受监督和管理更不必说了。所谓国际自由贸易是在配额、许可、关税、区域同盟(如NAFTA)和其他双边或多边协定及共同保护措施的保护下的自由贸易。同样的观点也使用于西方其他国家,如欧盟14国或类似的区域集团。因此,即使是眼前的事实也没有显示出国际自由贸易的存在,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是如此普遍。
3.不正视经济管制,含糊其辞,经济结构必受其累。例如,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分业经营未采取严格管制,结果出现了“储贷舞弊”的灾难性后果,花了11年时间和更多的规制去纠正错误。最近安然和环球克罗申两家最大的集团公司的舞弊案,1个月就带来了1
400亿美元的损失和2家巨型企业的破产,并使全体雇员失去了养老金和储蓄金。2000年以来,成千上万家网络公司破产吞噬了世界上无数人的大量财富。所有这些经济灾难都在政府管制和干预遭到攻击时发生在领导自由市场经济潮流的金融行业。在德国、法国、英国、委内瑞拉和其他国家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阿根廷采用了世界银行的建议并严格遵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导,可是,前4年两度经济跌入低谷,难以实现向国际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偿债计划。如果说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那就是鼓吹者在制造骗局,他们“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无视政府管制,尤其在最近3年内,因不可预见性因素作用,使他们的经济持久增长的第一次实验归于失败。
4.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将使全球经济增长得以增进,所有国家都可以同步摘取发展果实。事实表明,1990年的世界经济总体水平得到了发展。有些国家先行一步,其他国家发展迟滞甚至只是为维持原来的状况而挣扎,还有些国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处于比全球化前还要贫困的境地。此种结果出乎意料,更没有包括在方案中。因此,反全球化的社会与政治联盟形成,且有了充分的理由。
5.有个承诺是在市场结构调整后,市场会有长期的稳定。相反,1990年的金融市场证明了这一时期是“前所未有的波动”。几乎所有国家的例证,包括墨西哥、阿根廷、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埃及和美国,不仅波动未能被预见到,且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周期,形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人类灾难。新的全球经济并非像承诺的那样。问题似乎出在金融市场受到的监督还不够,以致如此情况发生。最终政府干预过少可能是问题所在。市场自我调节的信条失去了意义。
6.不同国家之间在对创新和技术的吸收能力上存在基本差异。尽管西方世界可以有巨大的能力和无限的资金投资于技术,但其他地区却不具有这样的可能。南半球,尤其非洲大陆是一典型例子。它有明显的弱势,不能或不适合采用高新技术,由于它的客观物资和气候条件,中亚、撒哈拉沙漠、安第斯山脉地区及南、中和东亚的农耕地区,也是如此。这些地区承受着初级的农业耕作方式、高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季节性干旱、疾病和赤贫。因此,一方治百病成了问题。
7.废除所有的国家干预形式以满足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要求,给执行“一揽子”计划的国家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我们已经指出,美国和西方国家自己采用干预政策,却不允许其他国家对国家干预政策表示支持,更不允许发展中国家保护幼稚民族产业以防止外国成熟产业的侵害。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很高,它们存在过剩的劳动力和高失业率,因此,需要发展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制革业和服装业。可是,它们却被要求改革经济结构,去发展出口型产业,它们这样做了。但是,当它们要把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时,后者却迫于自己的贸易同盟与压力集团的压力,紧紧关闭起自己的市场大门。于是,它们出口无门,而为了国民的食物需求急需外汇。国内资源单一、国外又无市场,它们只能乞求国际金融机构给一些新的贷款,而新贷款又会形成外债的恶性循环。最终,它们的经济恶化了,它们的国内和国际债务像蘑菇一样地生长,它们变得越来越不自主、越来越贫困。相反,发达经济体以牺牲贫困经济体的利益为代价,发展了自己的产业,使自己更加富有。总之,为满足所谓的全球规制,损害了很多国家的民族经济,使他们陷入了灾难之中。
8.贫者愈贫,结果是贫困状况的恶化。贫困是几个变量的函数,这些变量包括高文盲比率、缺乏基础教育、浪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性别歧视、妇女地位低下、低水平或根本没有医疗服务、农村贫困地域和被遗忘的大部分边缘人口,等等。要改变这些状况,必须大量注入资本,由于缺乏储蓄,要投资,政府只能实行借贷和增加国债的赤字财政。但是,经济结构改革要求平衡预算和债务与本已较低的GDP之比,这样,政府只能削减对基础设施的融资、取消公共服务项目的财政补贴,其结果是穷人的生活条件不断恶化、公开和隐性失业率高、腐败、社会问题和其他社会弊病的出现。问题在于,当发达国家为它的人民提供高标准服务时,贫国却在为满足社会基本需要而努力,做不到这一点会导致社会和一定程度的政治不稳定。越来越多的基地主义运动可能会刺激所谓恐怖主义反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行动。
五、结论与建议
在我们看来,如果说某些成分存在潜在的成功可能,全球化的福音充其量也只是奋斗的理想,它们还不是现实。对于试图采用这一理念的国家来说并不真实,它们只是被国际机构和发达国家政府所控制。撇开良好的愿望不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在被它们所信奉的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成功的理论。但基本假设不现实,前提是错误的,也从未在与目标国家相似的国家得到经验检验,目标国家也已与发达国家几百年前的情况不具有相似性了(事过境迁)。就国际诊断者和金融贷款者来说,或许有善意欺骗的成分、或许是自我欺骗。全球化却也取得了一些目标,但大多是错误的目标,这无论如何是不需要“一揽子”计划的,仅仅有富裕的、先进的、发达国家就足以达到。事实上,国际贸易量在增长,因果关系业已建立,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计划取得了一点好处,但却付出了实际生活水平低下和因了解带给他们痛苦的“凶手”后的无助和焦虑的高昂代价。
越来越明显,全球化并非像设计者鼓吹的那样,是万能药。在绝望的国家里,失败程度已经达到了顶点,不满之声越来越高。反全球化运动成为国际人士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他们的策略是揭露全球主义对一些国家极端严重的消极影响,以引起国际社会对全球化的危险、真相和本来面目的关注。我们不能宽恕这样的行动,我们要强调,尽管人类承受了痛苦、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但全球化即使在那些不幸的国家不也取得了特定的积极目的吗?
我们的建议包括:
1.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由国际机构裁定它需要做或不需要做什么,是不合适的。进口的政策决不可能符合一国特质和特殊的环境。
2.步发达国家之后尘,欲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是不可能的。发达国家过去所具有的条件不可能照搬到贫国现在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3.寻求国际机构援助的国家,不一定非要接受国际专家的诊断书,更不要用一个政策标准去满足所有的需要。国内专家、学者应该有所建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一般来说,善意的专家尊重东道国的意见,想帮助它们达到目标。
4.发展中国家要抛弃幻想,因为这里有国际机构的阴谋。理性的政策和现实的策略是去说服借款机构听听自己的看法、赞同自己的举措。
5.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尤其是刚刚加入WTO的国家必须组织起来,实现合理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愿望。即使它们的愿望不能强加给贷款机构或发达国家,但它们的呼声和它们的联合体可以给国际机构的决策者产生较大的影响。
6.中国,尤其在加入WTO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美国的影响和单极势力起到平衡作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联合体,并通过有效的“游说”活动去引起西方国家的决策者特别是国际信贷机构的注意,将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
7.特别重要的是穷国要具有对贷款机构的理性预期,但更加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而不是等待外援。中国形成了这种战略,现在仍在实施这种战略,并取得了骄人的经济发展业绩。中国取得了最高的经济增长率,又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实现了产业的多样化发展,于是,中国的出口业绩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妒忌,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嫉妒。中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改革成了一种模式,可以为许多国家所借鉴。中国模式可以成为强加于不发达经济体的标准国际化模式的替代模式。
8.中国不仅具有榜样的作用,而且可以对需要支持的国家起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它们在签约技术、产业规划、区域规划技术等方面培训专家型领导。
9.亚洲、非洲、中东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行动上能够协调行动,而很少竞争。这是一笔资产,中国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去增进这种和谐的关系。
10.重要的是,接受援助和贷款的国家要通过制定执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实现经济发展,而不是依赖更多的借贷和赤字财政。这样做可以降低它们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减少丧失国家主权的可能和国内事务遭到国际势力干预的可能。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杨培雷译)
参考文献
[1]Michael Porter et al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0[M] i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World Economic Foru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The World in 2002[J] London:The Economist,2002
[3]Landes, David 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M] New York, W.W.Norton, 1998
[4]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8 Towards
Polices盜MF Staff Country Report No.00/46, Washington DC.,IMF,2002
[5]Ishak, Samir T, The Sector Approa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chnical
Assistance, in Prospects,2000,(4)
[6]Ishak,Samir T,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
Mass盪SA :Copley Publishing Group,1989
[7]Mander, Jeffrey M. and E.Goldsmith, The Case Against the Global
Economy[M]盨an Francisco: Sierra Club Books,1997
Globalization: Premises, Promises and Proble
Samir T盜sHak
Abstract In order to foster their own interest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ffere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promises about the benefits of “globalization”盩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required to adopted a comprehensive Economic Reform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ERSAP’s) Otherwise,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not positively benefited from globalization as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policies
dictated by ERSAP’s, on the reverse, they are being fallen into economic,
financial, and social crises What are the problems? All are because of
imitating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tructur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gnorance
of their own real backdrops It is worthy of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in which there are much 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learn豹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Premise Promises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