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博士论文后记: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苏东坡说,人生识字忧患始。从6岁正式走进学校起,我便在这条“不归路”上渐行渐远。
习大大说,人生就像扣扣子。当我第一颗扣子就扣错时,剩下的一排扣子不得不一错到底。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被欺骗的残酷觉醒历程。22年后的今天,当我向即将结束的学生时代挥手道别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如同《肖生克的救赎》中Brooks一样:坐了几十年的牢,对外面的世界无所适从!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蓦然回首,当年的小伙伴们早已为人父母,90后们各种小清新大行其道,当00后们开始招摇过市“晒”幸福时,我仍终日皓首穷经,绕着操场“晒”太阳。
在一个地方太久,时间像似静止,感官愈渐麻木。年复一年,记不清迎来送往了多少战友们;日复一日,每一个熟悉的地方不停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像是在听歌——单曲循环的节奏!也只有在每年新生入学季,方能感受到一丝动静。当一排排稚嫩的脸庞,伴随着撕心裂肺的呼号声迎面袭来时,突然意识到又过了一年,不禁想起多年前的自己:哥,也曾年轻过!
盲评稿交了,毕业的脚步声更真切了。忙里偷闲,理一理思绪,缓一缓压抑,只想大吼一声“我去”!——来纪念一下博士数载上下求索的荆棘岁月、军校十年执着奋斗的斑驳青春!
成长
十年前,十八岁的我第一次远行,那时的江城还只是想象中的黄鹤楼;十年后,双脚遍及武汉两江三镇,热干面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十年间,变化的不止是年龄,还有认知、视野和心境。
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人生最绚烂的十年。院校的生活不够多彩,甚至有些枯燥,但也弥足珍贵。期间,有过发愤忘食,也曾乐以忘忧,但更多的是“三点加一线、直线加方块、训练加科研”的不堪其忧。十年间,上了很多课,读了几多书,跑了数千公里的步,挪了近十次的“窝”,见证了学院的发展,目睹了大武汉的复兴。
十年间,教室变了,操场变了,教员变了,队干变了,军装变了,模样变了……除了陪伴我十年的被子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外,身边的一切都已不是“原配”。所有的变化如花开般悄无声息,回首的刹那,却足以“亮瞎眼”。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当年的“小冯”转身变为“川哥”,瘦弱的身板变得厚实,对看不惯的事也多了几分宽容。
十年前,青春懵懂,羞涩而无畏;
十年后,年近而立,谦卑而执着。
十年前,年龄很小,世界很大,我天真以为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
十年后,年龄大了,世界小了,我深刻认识到正心诚意才是根本。
家事
十年前,一首叫《十年》的歌唱响大街小巷,那时的我只会埋头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根本听不到歌中的忧伤,更不会去想象十年后的事情;十年后,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数以万计的国人,当我抬头认真审视周围的一切时,却发现十年赶得太过匆忙,父母脸上已布满岁月的沧桑。十年前,我不会去想有一天父母会变老,这应该是一个遥远的梦;十年后,这个事实咣铛一声呈现在眼前,我如梦初醒,多少有些心酸。花开无语,芳华烁烁;花落无言,余香阵阵。年龄越大,越能感受父母的不易;离家愈久,心中愈是满满的乡愁。
这便是时间的可怕,沉默中积蓄着力量,滴答中潜藏着杀气。十年间,爷爷、外婆相继离去,期间哥哥结婚,可爱的小侄子来到人间。历经悲喜,体味冷暖,一来一去间传承的是血脉,轮回的是生命,不变的是亲情!庄子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虽然不一定能做到“安时而处顺”,但能做到的是恪守孝悌,因为这些爱不能等待!
国事
十年间,我有幸目睹了国家的发展成就,也经历了很多重大时刻。难忘党和国家的责任与担当,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地震救灾;无论是冰雪灾害,还是西南大旱,哪儿有困难哪儿就有党员的身影,哪儿有需要哪儿就有红旗飘扬。
虽然国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不能无视政府的努力和进步。有些矛盾不因满腹牢骚而缓解,如果能从自我修养做起,进而影响和感召身边的人,也许国家会变的更美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才孔子所说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不知何时起,爱抱怨的人越来越多。其实,抱怨是一种心理暴力,消极思考的内心,便会吸引消极的现实。畅销书《秘密》中的话值得深思:“每个人都是能量场和发射器,正面思考的人才会好运连连”;美国心灵导师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中写到:“抱怨、牢骚就像口臭,自己不觉得的,但是别人听着很不舒服”;稻盛和夫在《活法》中结合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只有那些非常软弱的灵魂,才会吸引那些不幸的种子。”
当然,建设性的批评非常必要,但怨妇心态要不得。我们的社会需要包容,需要理性,需要正能量,需要传递爱,需要换位思考,需要自我反省……希望我们的国家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都越来越好!
论文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爱看《来自星星的你》,我爱看《乡村爱情故事》,而是博士论文从摘要写到后记。
从开题至今,这段日子不堪回首。我深深的体会到:
仰望星空的不一定是思考人生的哲学家,也有可能是冥思苦想的博士生;辗转反侧的不一定是窹寐思服的饮食男女,也有可能是一筹莫展的博士生;闻鸡起舞的不一定是即时奋起的热血志士,也有可能是奋笔疾书的博士生;怀胎十月的不一定是心力交瘁的伟大女性,也有可能是历经煎熬的博士生;历经生死的不一定是血染疆场的卫国将士,也有可能是痛不欲生的博士生……
撰写论文的感觉:唉,遭叶(武汉方言)啊!
读博容易,毕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启程
作为一名军事物流专业的学员,认真想想:人生何尝不是一场物流,从起点到末端,一段接承一段,一环紧扣一环。在这条曲折蜿蜒的生命链上,有停息的“点”,有奋进的“线”,这便注定行程的走走停停。在迷惑中选择,在企盼中坚守,在羁绊中成长,“点”的联结和转承能力关乎“线”的长度、密度和效率,二者的关系和配置构成了“绳命的入刺井猜”。
毕业是人生链条中的重要节点,是终点更是起点。今后的路还很长,且会俞加艰难。不管是追求物质的盛宴,还是执着精神的旅途,奋斗是绕不开的一环。习主席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所以,必须抓紧时间装把嫩,牢握青春的尾巴去死磕。
或许,现在的处境如同长征中的红军刚过老山界,等真正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再回首才是真相乍现的时刻(Moment of Truth):神马博士论文,简直弱爆了!
致谢
暖暖师生爱,同窗手足情。十年间,我得到了太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心中充满无限感激。正如曾国藩所言:“当我幸运之时,常觉天过厚于我。”
感谢导师。我生性愚钝,有幸拜师于门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悉心指导,耐心释疑,倾心育人,诠释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德观。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果决、质朴、敏于事而慎于言,导师亦若是。我不禁想起一个时代的斯文——梅贻琦先生,这位Gentleman of Fewwords,虽寡言,但很有力量,谦谦君子之谓也。
感谢师母的鼓励、关爱和默默付出,她的笑容与亲和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温暖。
感谢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教授们,以及大队领导和队干,如果没有他们的关心,就没有我的学习进步无涯,成长收获良多。
感谢同窗战友和同门兄弟的一路陪伴。军旅青春别样红,与他们一起摸爬滚打、集合出操、结伴出行、学习交流的日子将是我一生美好的回忆。
感谢成长的青春,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共同谱写了光阴的故事,脑海中总会涌现出那些最美的画面:挥汗如雨的训练场、夕阳映射的图书馆、早春清翠的水杉林、栀子飘香的小红楼、武汉雨季的一片海……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时,正值江城最美的五月,看窗外汉江倒影新绿,念白云千载悠悠,满心欢喜中却夹杂着丝丝苦涩,非经历者不能体会。
(作者:冯海川,仅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