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978 0
2015-06-03

    Henry Fernandez自1998年起陆续担任MSCI的CEO、总裁和董事,2007年他成为公司董事长。同年MSCI从摩根士丹利分拆并成为第一家上市的独立指数商,Fernandez从那时起掌舵至今。在他的领导下,MSCI加深了美国市场指数体系,拓展了对全球市场的覆盖,开发了新的指数编制方法,跟踪MSCI指数的资产规模也稳步增长。

你在MSCI工作已经有16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指数化投资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指数研发创新和指数应用创新的加速是最重要的变化之一。10年前,行业创新的速度较慢,许多所谓创新只是新瓶装旧酒。今天,各个方向的创新同时在进行,给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最近的创新方向是因子投资(factor investing),有些人把它叫做聪明贝塔(smart beta)投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指数已经覆盖到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许多指数商深化了市值加权指数,从大盘做到小盘再做到微盘。就MSCI自身来说,我们编制了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指数,我们还编了伊斯兰指数给有相关宗教信仰的投资者使用。

为什么现在创新加速了?有哪些推动因素?


    首先,投资选择太多了,你可以投资几千几万种证券,许多散户和基金经理已经无法对这么大体量的投资选择做分析并建立投资组合,所以把这些证券打包成另一种证券——比如指数基金——就有了很大的需求。

    其次,没有一个行业的增长可以离开利润的驱动。在普通的指数基金和主动式基金领域,指数商赚不到什么钱,而ETF却能带来回报。虽然ETF业务并不简单,很多基金公司仍然成立了ETF产品并获得成功,指数商也因此受益。

最近关于smart beta指数究竟算是被动式还是主动式投资有很多争论,你怎么看?


    首先要注意到一点,指数都是由人主动编制产生的,这本身是一个主动管理的过程。指数商主动地编制指数、维护指数,所以基金经理可以被动地复制它们。这可以看作是分工的转移。在主动式投资中,基金经理干了所有的活,从确定投资主题到构建组合到买股票再到管理风险。但在被动式投资中,指数商替基金经理干了一部分工作。

    我认为smart beta只是分工转移的一种延续。以前,大部分指数是市值加权的,投资者要的是新兴市场指数或日本指数,或是小盘和成长股指数。现在投资者要的是动量、高收益股票或低波动股票,所以指数商把一些主动策略添加到指数中。过去被动式投资者无法投资这样的策略(因为没有相应的指数),现在随着因子指数的发展,他们可以像主动式投资者一样投资了。

如果说指数商正在接过一部分主动管理的工作,那么主动式投资在资产组合中还能发挥什么作用?


    金融危机以来有很多关于主动式投资衰退的讨论,我认为那只是个周期性现象。近几年来,全球许多市场的表现主要由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决定。在这种环境下,主动式的选股——也就是通过人的判断来建立资产组合——作用不是很明显。如果我们能回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环境中,股票价值将主要由基本面因素决定,那时主动式投资就会复苏。

    在智力和创新力方面不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主动式投资机构完全可以进行创新,他们也许会开发出比指数化投资更好的策略。

    在资产组合的建立和管理中,人的因素可大可小。有的基金经理完全参照指数投资,也有基金经理只靠人力精选个股。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很多主动式的投资方法。有人使用量化工具,有人自上而下选股,有人自下而上选股,还有人用多空策略做投资。在我看来,投资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了,他们需要从中挑出最适合自己的。

指数编制方面还有没有创新的空间?


    指数编制才刚刚开始。有许多人问我:“还有多少指数可以开发?”我的回答是,世界上大概有20000到25000种可投资证券,这些证券满足流动性和规模要求,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投资。用这2万多种证券可以开发多少指数?至少是百万级的。

    所以指数编制的创新空间非常大。只要有投资主题,我们可以给任何股票、固定收益、商业地产或其他资产编指数,我们还可以把多种资产搭配起来。通过一只ETF,你就能买到任何你需要的组合。

指数编制会不会有终点呢?终极目标是什么?


    我认为,终极目标之一在于指数本身。随着技术的发展,终极的问题会是:我是不是可以定制资产组合(即指数),让它完全匹配我的需要?资产管理行业的现状是,许多情况下,我们试图用一种产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给投资者提供高度定制化的、结果导向的投资方案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个终极目标是完全的透明度。我们要怎么实现投资流程完全透明?作为资产管理行业整体来说,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大部分投资者不知道他们的投资回报是从哪部分资产来的,不知道投资组合的风险是什么,也不知道隐性费用是多少。尽管如此,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许多新产品提供了很好的透明度,虽然没达到完全透明,但比10年前的情况好太多了。


(来源:中证指数公司       作者:Heather Bel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