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些道理,但是理论界对于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什么是“工具”?“工具”、“技术”及“科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工具、技术、科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等一系列重要的自然性事物的理论问题都是含糊不清的。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自然科学化的价值理论体系,就必须全面揭示所有重要的自然性价值事物之间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及进化过程。
一、物质资料与工具
对于现代人类来说,能够产生价值作用的事物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例如矿石、石油、土地、水源等)、设备与工具、资金、技术与信息等。这些事物的价值功能要么能够直接为人体各种器官所吸收和利用,要么能够替代、加强、放大和扩展人体各种器官的基本功能。
(一)物质资料与工具的定义
物质资料的本质:一切能够对于人产生价值作用的事物,称作物质资料。
如果人类用树枝来追捕猎物,那么这个树枝就是物质资料,如果动物把这个树枝进行加工,使之变成了棍棒,那么,这个棍棒就变成了工具。
在物质资料的使用过程中,为了提高物质资料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重要性、规模性的物质资料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的处理,这种物质资料就形成了工具,如锄头、锤子、机器、厂房、电脑等。由此对“工具”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工具:规范化的物质资料称之为工具。
工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化的物质资料。工具这种“规范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有规范的名称称谓与符号标识,有规范的形状与尺寸;有规范的材料制作要求,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有明确的作用对象,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要求,有规范的操作行为,有规范的质量检测标准,等等。
人在生产过程或消费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于各种自然力量,并对各种自然物质产生作用力(物理作用力或化学作用力),使之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有序化转变,从而使相应的自然物质产生一定的价值增值。为此,需要制作或寻找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特定使用场合、可持续使用、特定材料要求和质量要求,特定形状与尺度要求,特定的能量传递方式、特定的速度改变、特定的作用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改变。这种规范化的物质资料就是工具。
工具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物质资料,这样将使物质资料的操作更便利、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清晰明确,并且易于识别,易于使用,易于继承,易于发展。总之,工具可以有效提高物质资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目的性、针对性、准确性、便利性和效率性。
(二)物质资料与工具的分类
物质资料可分为消费性物质资料与生产性物质资料两大类,其中,消费性物质资料可分为食物类、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物质资料三种类型,生产性物质资料可分为生理性、个体性和社会性物质资料三种类型。
工具也相应地分为消费性工具与生产性工具两大类,其中,消费性工具可分为食物类、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工具三种类型,生产性工具可分为生理性、个体性和社会性工具三种类型。
几点说明:
1、工具通常具有较高的通用性。例如,锤子既可以当作消费性工具,也可以当作生产性工具。
2、社会性物质资料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资料,社会分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使个人的劳动能力得到加强和扩展。规范化的社会分工就是“经济”,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的工具。
3、生产性工具通常优先于消费性工具的发展。有时,消费性工具也会优先于生产性工具的发展。例如,火最早是作为消费性工具被人类所利用的,主要用于烧烤食物,后来,逐渐用于冶炼金属和烧制陶器等。
(三)物质资料与工具的进化过程
物质资料与工具进化过程基本相同,只是工具相比物质资料,其进化过程更加严格、更加规范,因而较为缓慢。人类的初始期间没有工具,工具的使用是人类脱离野兽的标志,人类的工具可以大体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的石器,比如锋利的石片做刀子。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根据自己的需求打磨石器,有了石矛、石斧。还有动物骨头打磨而成的骨针、骨矛等。
第二阶段是青铜器时代。人类掌握了最简单的冶炼技术,有了青铜器:青铜剑、青铜鼎、青铜的农耕工具等。同时贵族和统治者开始使用黄金物品,比如金刀、金饰品等。
第三阶段是铁器的诞生。铁的冶炼是比青铜更高级技术,比青铜更加坚固和锋利,人类不断进步后又锻造出了钢。
第四阶段是蒸汽机的诞生(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人制造了蒸汽机,这强大的动力让人类飞速的发展起来,各种工厂、汽轮、蒸汽机车都是这时候诞生的,后来又有了内燃机,有了汽车,生产力大幅提高。
第五阶段是电动机的诞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使用,电动机和电动工具的发明。
第六阶段是计算机的诞生(即信息革命)。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地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
(四)物质资料与工具的发展方向:
物质资料的发展方向与工具的发展方向相同,主要表现在:
1、从体力工具朝脑力工具的方向发展。例如,电脑作为脑力的工具。
2、从简单工具朝复杂劳动工具的方向发展。
3、从个体性工具朝群体性工具的方向发展。例如,大机器、生产流水线属于群体性工具。
4、从通用工具朝专用工具的方向发展。
5、从物理工具朝逻辑工作的方向发展。
6、从手动工具朝自动工具的方向发展。
二、行为与技术
一切物质资料的价值功能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进行利用的,并且人的行为总是把物质资料按照最大的价值方向进行推动,因此行为与物质资料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价值相关性。
(一)行为与技术的本质
价值的本质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就是有序化的功能,价值的增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功能的有序化增长过程。“有序”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因此“有序化”实际上就是“规则化”。人类行为的客观目的总是试图把物质资料按照最大的价值方向进行推动,实际上就是试图按照物质资料最大的有序化方向进行推动,实际上就是试图按照物质资料最大的规则化方向进行推动。由此可得:
行为的本质:关于物质资料的规则体系就是行为,其客观目的在于实现物质资料的最大价值率。
显然,行为是物质资料的延伸与扩展,一种特殊的物质资料。这里所谓的“行为”是广义的,它包括体力行为、脑力行为和生理力行为三种基本类型。行为是物质资料的规则体系,这种“规则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动作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物质资料操作使用时的行为动作要求。
2、工艺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物质资料操作使用时的方法要求。
3、流程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物质资料操作使用时的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要求。
4、标准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物质资料操作使用时数量、质量、尺寸、运动、精细、影响、统计、范围、界限等方面的稳定性要求。
为了提高人类行为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重要性、规模性的行为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的处理,从而形成了技术。由此对“技术”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技术的本质:规范化的行为,就是技术。
行为的这种“规范化”主要包括如下内容: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规范化的动作程序;规范化的能量、速度与力的传递方式;规范化的材质要求及配比要求;规范化的环境参数要求;规范化的注意事项等。
之所以要对行为进行“规范化”,主要是基于如下目的:一是减少能量损耗与价值损耗;二是提高产能与产量;三是实现产品的特定功能,以完成规定任务。
(二)行为与技术的分类
行为可分为消费性行为与生产性行为两大类,其中,消费性管理可分为食物类消费性行为、温饱类消费性行为、安全与健康类消费性行为、人尊与自尊类消费性行为三种类型,生产性行为可分为生理性生产行为、个体性生产行为和社会性生产行为三种类型。
技术也相应地分为消费性技术与生产性技术两大类,其中,消费性技术可分为食物类消费性技术、温饱类消费性技术、安全与健康类消费性技术、人尊与自尊类消费性技术三种类型;生产性技术可分为生理性生产技术、个体性生产技术和社会性生产技术三种类型。
几点说明:
1、技术通常具有较高的通用性。例如,驾驶技术既可以当作消费性技术,也可以当作生产性技术。
2、社会性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个体性行为:个体性行为的操作对象是物质资料,它实现了物质资料的规则化;社会性行为的操作对象是社会分工,它实现了社会分工的规则化,即实现了社会分工的有序化管理(即社会管理)。规范化的个体性行为就是技术;规范化的社会性行为就是“政治”。
3、生产性技术通常优先于消费性技术的发展。有时,消费性技术也会优先于生产性技术的发展。例如,火的利用技术最早是作为消费性技术被人类所利用的。
(三)行为与技术的进化过程
行为与技术的进化过程基本相同,只是技术相比行为更加严格,其进化过程较为缓慢。人类的工具可以大体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那么人类的技术也相应地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石器技术、青铜器技术、铁器技术、蒸汽机技术、电动机技术、计算机技术。
(四)行为与技术的发展方向:
1、从体力技术向脑力技术发展;
2、从简单技术向复杂技术发展;
3、从通用技术向专用技术发展。
4、从单体性技术向群体性技术发展;
5、从人与物的作用技术向物与物之间的作用技术发展。
6、从定性化技术向定量化技术的发展。
7、从硬件技术向软件技术的发展。
三、意识与科学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完成的,并且,人的意识总是试图把行为按照最大的价值方向进行推动,因此意识与行为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价值相关性。
(一)意识与科学的本质
人类之所以认识世界,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多的价值,从而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导个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能够在这些意识的引导下,遵循一系列的行为规则,并产生最大的价值率。由此可得:
意识的本质:关于行为的规则体系,其客观目的在于实现行为的最大价值率。
显然,意识是行为的延伸与扩展,一种特殊的行为。这里所谓的“意识”是广义的,它包括感觉、认知、情感(或价值观)和意志等。
由此可见,意识是行为的延伸与扩展,一种特殊的行为。再根据行为的本质可以看出,意识是关于物质资料的规则之规则体系,意识也是一种更加特殊的物质资料。
意识作为行为的规则体系,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逻辑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行为、作用对象及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规则总和。
2、数学性规则体系:它是关于行为、作用对象及环境要素之间数量联系与数量转化的规则总和。
为了提高人类意识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重要性、规模性的意识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和集中化的处理,从而形成了科学。由此对“科学”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科学的本质:规范化的意识,就是科学。
科学作为规范化的意识,这种“规范化”主要包括程序化、条文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等具体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一是规范化的表述方式(如语言表述方式、文字表述方式、图像表述方式、雕塑表述方式、音乐表述方式、舞蹈表述方式、建筑表述方式等文学艺术),二是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如生活习俗、工艺品与食品制作流程、社交礼仪等),三是规范化的逻辑结构(如宗教与科学),四是规范化的判断标准(如审美判断标准、善恶判断标准与真假判断标准)。
科学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意识,这样将使意识更加简明扼要、更加清晰明确、更加通俗易懂,从而更加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使用,易于判断,易于传播,易于继承,易于发展。
(二)意识与科学的分类
意识可分为消费性意识与生产性意识两大类,其中,消费性意识可分为食物类消费性意识、温饱类消费性意识、安全与健康类消费性意识、人尊与自尊类消费性意识三种类型;生产性意识可分为生理性生产意识、个体性生产意识和社会性生产意识三种类型。
科学也相应地分为消费性科学与生产性科学两大类,其中,消费性科学可分为食物类消费性科学、温饱类消费性科学、安全与健康类消费性科学、人尊与自尊类消费性科学三种类型;生产性科学可分为生理性生产科学、个体性生产科学和社会性生产科学三种类型。社会性生产科学实际上就是社会科学,它包括经济类社会科学、政治类社会科学和文化类社会科学。
几点说明:
1、科学通常具有很高的通用性。例如,数学既可以当作消费性科学,也可以当作生产性科学。
2、社会性意识是一种特殊的个体性意识:个体性意识的操作对象是个体行为,它实现了个体行为的规则化;社会性意识的操作对象是社会管理,它实现了社会管理的规则化,即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有序化管理(即社会意识)。规范化的个体性意识就是科学;规范化的社会性意识就是“文化”。
3、生产性科学通常优先于消费性科学的发展。有时,消费性科学也会优先于生产性技术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的逻辑程序
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三个逻辑程序。
一是科学概念的形成阶段:具有相同特性或相同属性、相同条件的技术事物组合起来,抽象出一个共同的属性,就形成了一个“科学概念”。这里的“科学概念”涵义很广泛,包括概念、定义、图像等具体形式。
二是科学定律的形成阶段:把若干个科学概念有机地组合起来,并抽象出一个共同的属性,就可以确定一个科学定律。这里的“科学定律”涵义很广泛,包括观点、公式、公理、定理、推论、图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具体形式。
三是科学理论的形成阶段:把若干个科学定律有机地组合起来,并抽象出一个共同的属性,就可以确定一个科学理论。
四、物质资料、行为与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综合以上阐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行为是关于物质资料的规则体系,意识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体系,意识是关于物质资料的规则之规则体系。
2、工具是规范化的物质资料,技术是规范化的行为,科学是规范化的意识。
3、物质资料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意识的基础。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物质资料,意识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行为,也是一种更为特殊的、更为高层次的物质资料。
4、行为是物质资料的导向,意识是行为的导向;行为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物质资料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意识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行为的效率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当今社会,“工具”是物质资料的核心部分,“技术”又是行为的核心部分,“科学”又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因此可以近似地说:“技术”是关于“工具”的规则体系,“科学”是关于“技术”的规则体系,“科学”是关于“工具”的规则之规则体系。例如,把车床的制造和使用的各种规则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车床技术;把各种机械加工的技术(如车床技术、铣床技术、刨床技术、磨床技术、镗床技术等)组合起来,并将其共同的规则抽象出来,就可以形成“机械制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