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韩国的另外一个危机在于,韩国银行的贷存比率在亚洲国家中也最高,达到136%,大大高于亚洲82%的平均水平。亚洲贷存比率排名第二的印度尼西亚为95%。目前我国规定的商业银行最高存贷比为75%。
http://www.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SS,20081020,30323288&columnid=1527,2457
=====================================================
曹远征也认为,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可能会出现大规模挤兑的国家首先是韩国,因为它的存贷比率是136%(记者注:100元存款就放贷136元),是亚洲国家中最高的,整个亚洲国家的存贷比率平均是82%。此外,令人担心的国家还有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
曹远征也表示,就存贷比来说,目前中国的存贷比率小于70%,是最低最安全的一个国家。
===================================================================
韩国银行系统的存贷比例已经高达140%,高于美国的略超过100%,以及欧洲的约110%。
http://www.21cbh.com/HTML/2008/10/21/HTML_GK0WCCRN0UTR_1.html
====================================================================
存贷比即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存款是要付息的,即所谓的资金成本,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很多,贷款很少,就意味着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较差。因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它就会想法提高存贷比例。从银行抵抗风险的角度讲,存贷比例不宜过高,因为银行还要应付广大客户日常现金支取和日常结算,在就需要银行留有一定的库存现金存款准备金(就是银行在央行或商业银行的存款),如存贷比过高,这部分资金就会不足,会导致银行的支付危机,如支付危机扩散,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对地区或国家经济的危害极大。如银行因支付危机而倒闭(当然,目前我国还未发生此种情况,国外银行这种情况很普遍),也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所以银行存贷比例不是越高越好,应该有个度,央行为防止银行过度扩张,目前规定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例为75%。
此外,韩国的另外一个危机在于,韩国银行的贷存比率在亚洲国家中也最高,达到136%,
曹远征也认为,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可能会出现大规模挤兑的国家首先是韩国,因为它的存贷比率是136%
韩国银行系统的存贷比例已经高达140%,高于美国的略超过100%,以及欧洲的约110%。
这数据有问题,可能是统计口径不同,要把各国计算存贷比的方法了解后,才能做比较。
请问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不属于存款吗?银行资金来源还有同业短期借款等等,但在一国内,从整体上看存款应大于贷款。
存贷比大于1就是出现贷差,可以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欧美韩普遍高于100%,那不是风险很高吗?
我当时看到这个数据业比较惊讶,因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封顶是75%,所以我也一直以为是应该控制在100%以下,但是回想了一下银行资产负债表方面的内容,负债除了被动的存款,银行更可以通过主动发行金融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窗口借款、欧洲美元市场借款,同业拆解等方式“买进”资金,这些都是不计算在存款里的(国内是这样,包括券商保证金都是不包含在存款计算范围内的,不知道瑞银的标准是不是一样),所以在国外金融市场发达开放的地方存贷比较高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控制相应的资产和负债间流动缺口或利率敏感性缺口,以及期限匹配还有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并不一定和存贷比成正比。不过韩国的情况可能比较特殊,一个是它的比例太高,还有一个就是它的国际负债中的短期比例太高,在整个市场资金面吃紧的时候,他的还款压力是非常大的。而国内商业银行的情况可能更趋向于原来的资产管理模式,而不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模式,所以存贷比不会很高。
个人的一点看法,欢迎讨论!
我当时看到这个数据业比较惊讶,因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封顶是75%,所以我也一直以为是应该控制在100%以下,但是回想了一下银行资产负债表方面的内容,负债除了被动的存款,银行更可以通过主动发行金融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窗口借款、欧洲美元市场借款,同业拆解等方式“买进”资金,这些都是不计算在存款里的(国内是这样,包括券商保证金都是不包含在存款计算范围内的,不知道瑞银的标准是不是一样),所以在国外金融市场发达开放的地方存贷比较高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控制相应的资产和负债间流动缺口或利率敏感性缺口,以及期限匹配还有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并不一定和存贷比成正比。不过韩国的情况可能比较特殊,一个是它的比例太高,还有一个就是它的国际负债中的短期比例太高,在整个市场资金面吃紧的时候,他的还款压力是非常大的。而国内商业银行的情况可能更趋向于原来的资产管理模式,而不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模式,所以存贷比不会很高。
个人的一点看法,欢迎讨论!
那,你的意思是这个数据是对的,超过100部分是以负债形式借入的现金,象韩国140%的话,至少需要负债存款数的60%以上,这个风险不是一般的大啊!
负债是自有资金的多少倍都数不清了。。。。。。
我当时看到这个数据业比较惊讶,因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封顶是75%,所以我也一直以为是应该控制在100%以下,但是回想了一下银行资产负债表方面的内容,负债除了被动的存款,银行更可以通过主动发行金融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窗口借款、欧洲美元市场借款,同业拆解等方式“买进”资金,这些都是不计算在存款里的(国内是这样,包括券商保证金都是不包含在存款计算范围内的,不知道瑞银的标准是不是一样),所以在国外金融市场发达开放的地方存贷比较高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控制相应的资产和负债间流动缺口或利率敏感性缺口,以及期限匹配还有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并不一定和存贷比成正比。不过韩国的情况可能比较特殊,一个是它的比例太高,还有一个就是它的国际负债中的短期比例太高,在整个市场资金面吃紧的时候,他的还款压力是非常大的。而国内商业银行的情况可能更趋向于原来的资产管理模式,而不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模式,所以存贷比不会很高。
个人的一点看法,欢迎讨论!
--------------------------------------------------------------------------------------------------------------------------------------
商业银行根据存款放贷,需要留提存款准备金,所以存款应大于贷款。同业存款、拆入资金,金融机构存款是储蓄转移资金,即也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属于信用货币存款的范畴。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是央行的货币注入,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派生成信用货币存款和贷款,基础货币总量应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现金相对应。
对于短期外汇净借入,也是基础货币注入,也与存款准备金相对应。
而若在计算存贷比时,又不计算这部分资金,就可能出现存贷比小于1的情况。或者说贷存比大于100%的情况。
从派生货币与基础货币角度看,同业存款、拆入资金,金融机构存款,中央银行的借款,短期外汇净借入与狭义的储蓄存款沒有本质区别。
以上分析若有错误,敬请指正!
那,你的意思是这个数据是对的,超过100部分是以负债形式借入的现金,象韩国140%的话,至少需要负债存款数的60%以上,这个风险不是一般的大啊!
负债是自有资金的多少倍都数不清了。。。。。。
1.这个数据应该没有太大问题,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一般分为现金(准备金、应收现金、存放同业)、证券投资(政府和机构债券、其他证券)、贷款这三项,负债项目一般分为支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非存款性负债四项,其中非存款性负债包括同业拆解、向中央银行借款、回购协议、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发行金融债券、银行持股公司发行的商业票据(这个我国貌似没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存款性负债是很广泛的资金来源,像韩国这种应该就是国际金融市场借款这一项比例比较大(猜测)。
2.风险方面就要结合具体分析,一般存贷比越高,流动性和安全性就越低,这是肯定的,但是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都会进行一定的匹配,大体上期限短的资产对应期限短的负债,期限长对应期限长的;流动性高的资产对应易变性负债,流动性低的负债对应稳定性负债;浮动利率对浮动利率,固定利率对固定利率等等方式,就可以在保证一定支付能力和安全性的条件下获得较大的收益。比如像活期存款这种资金来源,我就可以用来同业隔夜拆出,票据贴现等方式借出资金,就算你来挤兑,一般情况下也可以拆回资金或是再贴现票据等方式筹集出现金来。还有一点是这里存贷比高并不意味着资产/资本比例就高,按照新巴塞尔协议,只要不超过8%的警戒线就是合规的。
3.像韩国这种应该是通过向国际金融市场大量借款,特别是短期借款数量巨大的,在现在这个经济金融环境下就相当危险了,非常像冰岛,原来很多国际投资和贷款收不回来,而又要面对大量还款,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又很难再借到钱,资金链会非常紧张甚至崩溃,如果政府不拉一把的话,很有可能很多银行也会破产。
我当时看到这个数据业比较惊讶,因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封顶是75%,所以我也一直以为是应该控制在100%以下,但是回想了一下银行资产负债表方面的内容,负债除了被动的存款,银行更可以通过主动发行金融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窗口借款、欧洲美元市场借款,同业拆解等方式“买进”资金,这些都是不计算在存款里的(国内是这样,包括券商保证金都是不包含在存款计算范围内的,不知道瑞银的标准是不是一样),所以在国外金融市场发达开放的地方存贷比较高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控制相应的资产和负债间流动缺口或利率敏感性缺口,以及期限匹配还有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并不一定和存贷比成正比。不过韩国的情况可能比较特殊,一个是它的比例太高,还有一个就是它的国际负债中的短期比例太高,在整个市场资金面吃紧的时候,他的还款压力是非常大的。而国内商业银行的情况可能更趋向于原来的资产管理模式,而不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模式,所以存贷比不会很高。
个人的一点看法,欢迎讨论!
--------------------------------------------------------------------------------------------------------------------------------------
商业银行根据存款放贷,需要留提存款准备金,所以存款应大于贷款。同业存款、拆入资金,金融机构存款是储蓄转移资金,即也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属于信用货币存款的范畴。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是央行的货币注入,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派生成信用货币存款和贷款,基础货币总量应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现金相对应。
对于短期外汇净借入,也是基础货币注入,也与存款准备金相对应。
而若在计算存贷比时,又不计算这部分资金,就可能出现存贷比小于1的情况。或者说贷存比大于100%的情况。
从派生货币与基础货币角度看,同业存款、拆入资金,金融机构存款,中央银行的借款,短期外汇净借入与狭义的储蓄存款沒有本质区别。
以上分析若有错误,敬请指正!
对,这里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存款准备金的问题,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存在,所以在只有存款项目和贷款项目的情况下,存贷比是不可能超过100%,之前还没有想到这里来呵呵!
指出一点:还有就是短期外汇借入这一块,如美国的银行从美国意外借入欧洲美元,是可以不用保留法定准备金的,也不用受q条例的限制,所以这一项一般归为非存款性负债。
以上都是参考了胡庆康主编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一书。
我当时看到这个数据业比较惊讶,因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封顶是75%,所以我也一直以为是应该控制在100%以下,但是回想了一下银行资产负债表方面的内容,负债除了被动的存款,银行更可以通过主动发行金融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窗口借款、欧洲美元市场借款,同业拆解等方式“买进”资金,这些都是不计算在存款里的(国内是这样,包括券商保证金都是不包含在存款计算范围内的,不知道瑞银的标准是不是一样),所以在国外金融市场发达开放的地方存贷比较高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而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控制相应的资产和负债间流动缺口或利率敏感性缺口,以及期限匹配还有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并不一定和存贷比成正比。不过韩国的情况可能比较特殊,一个是它的比例太高,还有一个就是它的国际负债中的短期比例太高,在整个市场资金面吃紧的时候,他的还款压力是非常大的。而国内商业银行的情况可能更趋向于原来的资产管理模式,而不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模式,所以存贷比不会很高。
个人的一点看法,欢迎讨论!
--------------------------------------------------------------------------------------------------------------------------------------
商业银行根据存款放贷,需要留提存款准备金,所以存款应大于贷款。同业存款、拆入资金,金融机构存款是储蓄转移资金,即也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属于信用货币存款的范畴。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是央行的货币注入,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派生成信用货币存款和贷款,基础货币总量应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现金相对应。
对于短期外汇净借入,也是基础货币注入,也与存款准备金相对应。
而若在计算存贷比时,又不计算这部分资金,就可能出现存贷比小于1的情况。或者说贷存比大于100%的情况。
从派生货币与基础货币角度看,同业存款、拆入资金,金融机构存款,中央银行的借款,短期外汇净借入与狭义的储蓄存款沒有本质区别。
以上分析若有错误,敬请指正!
中国银行里提到的存款准备金率除了普通的存款以外,也包括文中提到其他货币来源吗?
对,这里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存款准备金的问题,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存在,所以在只有存款项目和贷款项目的情况下,存贷比是不可能超过100%,之前还没有想到这里来呵呵!
指出一点:还有就是短期外汇借入这一块,如美国的银行从美国意外借入欧洲美元,是可以不用保留法定准备金的,也不用受q条例的限制,所以这一项一般归为非存款性负债。
以上都是参考了胡庆康主编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一书。
crony21好学风。指明叁考书,在论坛之中也少见,向您学习。
短期外汇只要是再被银行借出去了,就会派生存款。只是第一笔借款不计,第二笔,第三笔…再贷款均要计提存款准备金。从理论上讲,该笔短期外汇借入仍然等于存款准备金。所以有这样关系:
1,外汇派生存款=外汇贷款,
2,外汇派生存款+存款淮备金=短期外汇总存款
3,根据1,2式有:短期外汇总存款>外汇贷款
以上没翻书,分析不当请指正!
中国银行里提到的存款准备金率除了普通的存款以外,也包括文中提到其他货币来源吗?
您认为呢?书上是怎么讲的呢?
美国的银行每放贷96美分,就需1美元存款为基础,而不少欧洲银行每放贷1.4欧元,往往只有1欧元存款支持,其余差额由金融市场借贷补足。
亚太国家中的韩国、澳大利亚等,在次按风暴中遭受到的损失虽然不多,但因其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外资以带动经济增长,在全球信贷紧缩下增加企业集资的困难度,并将受到今次金融海啸的冲击。此外,这些国家还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贷放比例过高,意即银行借出的钱,远比可以支配的金额高。例如冰岛银行的贷放比例高达228%,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亚太国家中贷放比例最高的是韩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均高于100%,因此被认定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冰岛。
美国的银行每放贷96美分,就需1美元存款为基础,而不少欧洲银行每放贷1.4欧元,往往只有1欧元存款支持,其余差额由金融市场借贷补足。
亚太国家中的韩国、澳大利亚等,在次按风暴中遭受到的损失虽然不多,但因其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外资以带动经济增长,在全球信贷紧缩下增加企业集资的困难度,并将受到今次金融海啸的冲击。此外,这些国家还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贷放比例过高,意即银行借出的钱,远比可以支配的金额高。例如冰岛银行的贷放比例高达228%,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亚太国家中贷放比例最高的是韩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均高于100%,因此被认定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冰岛。
我沒见刘教授原文,不知他这些数据从何而来,是他自已动手整理,还是引用别人的。对于不知出处的数据,一般不做研究依据。
仅就这段文字来说,我猜刘教授写的是大众经济文章,为了让人读懂,才这样引用数据。属巧玩数据,不够严谨。而且明显违背货币乘数理论。
还有可能是他对乘数理论不精通。
我沒见刘教授原文,不知他这些数据从何而来,是他自已动手整理,还是引用别人的。对于不知出处的数据,一般不做研究依据。
仅就这段文字来说,我猜刘教授写的是大众经济文章,为了让人读懂,才这样引用数据。属巧玩数据,不够严谨。而且明显违背货币乘数理论。
还有可能是他对乘数理论不精通。
文章来源:
贷款多余存款,那多出来的钱是从哪来的?
贷款大于存款这事对于某银行来说常有。
但是,对于某国来说没有。某国借的钱等于某国中央银行新增的部分存款。因此总有存款>贷款。
这篇文章我看了,仅就刘教授说的话,我觉得他在为自已的观点找些含糊不清的数据。他要么是对乘数理论不通,要么就是视而不见。
有经济常识的人应该知道,就国家整体来说,不管第一笔资金从哪儿来,总是存款大于贷款。并没有贷款大于存款的金融风险。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