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469 2
2015-06-05

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面临诸多前沿问题,经济学界一直在探索如何创新经济学。如果现代经济学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学术中坚,具有重要载体和传承功用的经济学期刊的选题取向,则将直接左右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和创新路径。经济学期刊的选题取向与其传播力、竞争力、影响力密切关联,其核心议题包含“选题从哪里来”“选题在哪里停留”“选题到哪里去”三个方面。

  “选题从哪里来”是提升经济学期刊传播力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经济学期刊传播力的诸多要素,如传播手段和方法、传播速度和精度、传播范围和效应等皆有赖于优秀的选题。我认为,选题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从经济学学科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中来。经济学学科门类包含理论经济、应用经济两个一级学科和16个二级学科,每个学科都有自身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经济学期刊关注的问题,构成其选题的主要来源。二是从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与重大政策取向中来。重要文献和重大政策往往会释放出大量信号,如党的全会、党代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经济学期刊对此应保持足够的敏感,从中发掘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选题。三是从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的经济热点中来。在经济新常态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情境下,新问题不断出现,为经济学期刊提供了丰富的选题。经济学期刊应对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的经济热点予以关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政策建议。

  《改革》以“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为办刊理念,以建设性视角关注中国转型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趋向于学术界和政策层面的交集。“官员看解析方法,学者看制度逻辑”,学术界和政策层面均可在《改革》中觅得兴趣点。2015年以来,主要关注了“十三五”中国经济增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粮食安全、PPP融资模式、国资国企改革、“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创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等问题。

  “选题在哪里停留”是经济学期刊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决定选题质量的重要关口。经济学期刊竞争力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学术论文的质量,而论文质量的首要衡量标准就是选题的“运行”。“运行”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在作者手里停留。作者撰写学术论文,首先需要确定“写什么”,依据主要是自身研究方向、研究能力及“选题从哪里来”的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后再提炼选题,撰文投稿。二是在期刊编辑部停留。期刊编辑部会根据办刊风格独立策划选题,从作者资源数据库中遴选合适的专家学者,约其撰文,还会对自由来稿选题进行初筛,剔除不符合期刊风格的投稿论文。三是在主编手里停留。主编应具有一流的选题策划和把关能力,能根据期刊定位和理念进行重大选题策划,对选题质量进行最终把关,并约请国内知名学者就某一选题撰文或展开深度对话。《改革》历来重视选题策划,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形成了由编辑部主导选题策划的格局。《改革》还专项策划重点选题,新推出“全面深化改革对话”栏目,聚焦我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由主编与全国知名学者展开深度对话,力图从多维度、多视角呈现专家学者的创新性观点与建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受到学术界和政策层面的好评。

  “选题到哪里去”解决的是选题落地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学期刊的影响力。优秀的经济学期刊,不应将自身影响力囿于狭窄的学术圈子,而应有更广泛的视野,追求政策层面的影响力。选题一是要落到学术期刊栏目设置和专家笔谈里去。可围绕某一主题开设专栏,选择在一期集中刊登相关成果,也可以在多期就该主题的不同维度进行全方位探讨。还可以组织专家笔谈,多视角对某一主题予以剖析,既可以采用问答式,也可以单独撰文,其好处是使选题更加立体、多维,使读者对主题有更加全面的认知。二是要落到国际国内研讨会或征文里去。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下,经济学期刊主办和参加的学术会议和征文活动日渐增多,增进了学术交流,加强了与学者的互动,也为选题落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三是要落到官方认可和采信的决策建议里去。经济学期刊应主动与政策层面对接,打造成为智库平台,为党委ZF提供决策建议,如可将优秀稿件或刊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加工后通过《成果要报》的渠道报送相关部门。

  《改革》在选题落地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一是以独立性、思想性、前瞻性为特色的《改革》社评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改革》社评围绕经济学主流问题,以独立、独家、独到的观点予以评析和研判,由此演绎成《大国论衡——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若干节点》一书。二是成立专题研究部,就某些选题自主开展研究。坚持出版与研究并举,准确把握中央政策风向标,以敏锐的视角洞察中央政策走向,取得了丰硕成果。三是主动服务决策。杂志社不局限于发挥智库平台作用,而是将自身锻造为智库。

  将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研究成果优化并发表,经济学期刊责无旁贷。而将国家创新体系和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一定程度上让渡于经济学期刊,则当仁不让。因此,选题从哪里来、在哪里停留、到哪里去,应成为经济学期刊选题的重要取向。

    (作者系《改革》杂志总编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文链接:http://joul.cssn.cn/bk/bkpd_qklm/bkpd_zbgd/201505/t20150521_1965696_1.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6-5 15:30:24
很有用,贴近热点、ZF的选题更容易发吧
“重要文献和重大政策往往会释放出大量信号,如党的全会、党代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经济学期刊对此应保持足够的敏感,从中发掘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选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6 10:31:52
不但是选题的问题,也是代表了当代经济学者的使命和责任。《改革》真的代表了业界良心。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入世的学问,都建立在各种假设的基础上,用所谓的高大上模型解释现实指导实践,恐不妥。尤其是我们的国情太特殊了。如果都按模型来,世界应该大同了。否则,看看前苏联解体中,所谓留美苏联经济学家开出的休克疗法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