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营销还能去哪儿?目录
序
前言
洞察力入口
01别忘了,你也是消费者
要想找到需求,先要找到冲突。消费者偏爱那些能够解决自己冲突的产品。
02习惯的力量
广告的要素,其实首先就是“建立标准”。建立标准的过程,无不牵扯到错觉、幻觉、心理暗示。饭后为什么要嚼两粒益达,嚼一粒不行吗?结婚为什么一定要拍婚纱照?护发素又是个什么玩意?当习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识时,品牌不用再花一毛钱就能持续地享受这种力量带来的回报。如何利用错觉、幻觉、心理暗示,就是建立品牌的入口所在。
03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
在广告传播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高大上和接地气,这两样看似正好相反的感觉去形成一个完美统一。
本地化营销要懂本地的风俗人情、本地的人情世故,毕竟营销的首要任务是迎合而非教条,尤其是当下的消费群体,自我意识的勃发又岂是品牌之力能够教化的。与其做消费者的老师,不如做消费者的朋友,说出他们心里想说的,才能为品牌找到入口。
04圣诞节营销,人心的入口
营销的本质肯定不是售卖情怀,否则锤子怎么会有如此悲伤的剧情?圣诞节延续至今,不是靠耶稣的悲情,更多的是爱和奉献的指引,圣诞月也是我们最能感受分享的好时光!营销的目的不仅仅是销售,更多的是分享和情感的传达。
05千万别说尼采已死
我们所说的“广告语”就是当品牌与消费者擦肩而过的那一刻,最有机会撞开心门的干练表达。一句优质的广告语不论在哪个时代,都肩负了打开消费者心门入口的使命。
06两张平面的故事
标准就是一把尺子,一条界线。嬴政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论、统一度量衡,这些都是在制定“标准”。有标准,才不致混乱。可是事实上,标准却可以有千万种变化,标准反而成了一个很私人的词汇。没有了标准,到底应该如何判断一个广告作品的优劣?
07死忠分子和沉默的大多数
对于营销来说,有一条法则是这样的:首先你无法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你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所以结论是,产品出厂之前,要明确是满足了哪些消费者的哪些需求,以及明确你的超级客户在哪里。
08没用的大数据
数据为人所用,面对冰冷的数据,如何开发,如何利用,都必须由心出发,不要让数据成为洪流或者抽屉里的历史。而在使用数据之前,首先要问清楚自己,究竟为何而用,这样才能找到入口。
09“舒不舒服?”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从低到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基本可用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是1和0的区别。其次则是功能性,是否能满足消费者深层次的需求。而在满足了可用性和功能性后,也许才能说上升到了“用户体验”的层次。一件具有好的用户体验的产品,一定是站在消费者角度来审视问题,而不是开发者的角度。
10单飞还是双飞!
在经受了雕爷牛腩、黄太吉、伏牛堂一系列互联网产品的洗礼之后,大家也都在惊悚。“叫个鸭子”这个互联网思潮的产品:爆品开路、精简产品线、小而美、O2O、挖掘产品之外的附加值、社群经济、社交网络的分享和传播,当然,还有高估值和创始人的互联网背景。但是,鸭子毕竟还是那个鸭子。
11渠道的以人为本
请注意,没有人要求来自不同终端的体验必须相同。移动购物者还是会乐意收到个性化的优惠劵,个人电脑用户总是期待比移动应用拥有更多的附属功能,而门店购物者无疑青睐亲身的触感以及销售人员面对面的产品咨询。有朝一日,当多渠道的销售额趋于均衡稳定,企业主们必将会为自己预先升级各种渠道体验而感到欣慰。
想象力入口
01揭开BAT的盖子
一些行业正在被互联网摧毁,一些行业正在重生,但互联网没法改变商业的本质。互联网已经如同空气、水和阳光般,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互联网也不再只是一种媒介或者渠道的补充,而是成为一种割舍不了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一种消除了各种信息不对称、时间不对称和空间不对称的思考模式。 而吸引人的是,谁都不知道这个失控时代的营销真相,会是一个怎样无厘头的答案。
02关于互联网思维这件事
乍看这个标题有点大,感觉有种HOLD不住时代的感觉。但其实,互联网这件事,其实就是“变”,就是“新”,就是没有规律可循。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常态,已经避不可避。与其等死,不如早点寻找入口,早死早超生啊。
03要多“炫”,才能变现?
从“明日边缘”到“星际穿越” ,从“可穿戴”到“物联网”……怎么才能让吸睛的“炫科技”变身为吸金的“炫爆品”?不能打动人心的科技,只是毫无商业价值的炫技。不要成为科技的奴隶,而忘记“人”才是关键的主宰,因为美好的假设总会被骨感的现实啪啪打脸。
04以艺之名
对于商场这样一个实体空间来说,其优势就在于其真实感,以及这种非虚拟情景所带来的不可复制的体验。与传统实体商场面临的窘境不同,K11通过对线下购物生活情景化的一种很有格调的打造和塑造,把逛街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这是一片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土壤,感谢十里洋场的悠长基因,若是以文艺之名,竟还不至于饿死。
05 Cross the Line
在如今这个时代,吃什么已经不是问题,怎么吃、在哪里吃似乎更能引发围观。所以在今天我们吃饭,未必真的是品其滋味,食其精髓,更多的时候,吃饭满足的是我们拍摄的欲望和分享的心情。餐饮的入口不再只是纠结于味道和厨师,更大的入口在于我们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06文艺地花钱
正如一个幸福的社会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与不同的生活方式一般,在买东西这件事上,可以更有意思些。商品不一定只是件用来买卖的死物,而是一个发现和制造有趣生活方式的载体;电商网站也不一定是一个只有价格和促销的卖场,也可以是一个打发周末下午休闲时光的跳蚤市场和创意市集。
07一起看视频吧
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其他的一系列衍生产品,让人们完成了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自己说的话能在一秒内被几千万人“听”见,说实话这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创举了。社交网络的种种功用,更是把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都来了个破坏式的更新。而这种破坏力不仅是建立在人性的洞察上,更是需要融入更多对未来的想象力,才能赢得市场上快半步的入口。
08“走,我们去进攻腓力!”
广告语的另一个创作标准,或者说一个首要的标准应该是:深刻洞察。 相信不是一个对生活有着充分体验和感怀的人,也写不出“吃点好的,很有必要”这样的作品。 深刻洞察,加简单表达,能做到这两点,才能为你的产品找到真正的入口。
09战争尚未结束
营销如战争,法无定法。但中小企业心中一定要有一个坚持,花最小的钱办的事。有时候抢到就是赚到,而有时候省到更是赚到,而且比抢到更加容易。
创造力入口
01杀出新血路
冲突产生需求。消费者偏爱那些能够解决自己冲突的产品。而生活中处处有冲突,每个人在不同时间遇到的冲突都有可能不同。没有一款产品可以解决所有人的冲突,也没有一款产品可以解决一个人在所有时间内遇到的冲突。 找到各自的冲突,才能找到各自市场的入口。
02饭团+鱼生
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机会、速度重于一切、钱来得快去得更快的战场上,你是否还怀有一丝“匠人之心”的觉悟?是否还保有半分“一生悬命”的觉悟,执著地顺着一个方向,走到死为止?
其实,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产品在被消费者消费的那一瞬间,能够产生化学作用,这是日本企业所追求的“感动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匮乏的创造力。
03包装是凶猛的容器
在信息爆炸、碎片化的今天,要想形成脑部识别力,你首先得有眼球上的吸引力。你想,如果你的包装被消费者当背景一样扫过,还如何与他进行深度的沟通呢?所以你得在时间就抓住他,绑架他的眼球,抢占入口。
04做个文质彬彬的假洋鬼子
好的名字等于成功了一半,不仅仅是因为好名字容易被消费者记忆,节约了传播成本,更是因为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市场上,消费者对于名字的看重程度绝不一般。拗口的名字有时候尽管不那么好记,但是拗得当了,也能华丽地给自己镶一层锦衣,给自己找到一条华丽大道的入口,也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05品牌传播的距离感
大多数不处于白富美、高大上行列的快消品,都要为研究如何“聪明地叫嚣”而殚精竭虑。这其实就是一个研究节奏感的课题。夫妻相处,小别胜新婚,尚能将感情烧得更浓烈。品牌媒体投放热烈一阵子,短暂地消失一阵子,非但不会让客户就地忘却,反而会在下一波攻势来临之时,让人觉得这个品牌从来如此这般主流。
06的营销是调情
初级的广告是把产品特性说出来,高级的广告是把品牌特性说出来。而广告,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调情,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暗示,进而使其产生错觉和幻觉的过程。
07你的广播
怀旧是人类的特长之一。与之相对的,则是擅长不切实际的白日梦情节。
这本没什么奇怪的。现实总是那么坚硬冷酷,于是人们纷纷把自己的憧憬丢向过去和未来。而在关于过去关于未来之间,哪个又更温暖,哪个又更让人容易沉溺些呢?答案显而易见,记忆即使会泛黄,那还是切实发生过的一帧帧画面,这是的避风港。
08将观众的军,“信马由姜”凭什么这么任性
步子迈得太大,连受众都跟不上了,只得沦为少数人的狂欢。一款产品的成败,就好比失一个城池,少一些兵马,到底伤不伤元气,要看下次是不是找对方向。真正以市场为考量,方向对了,审时度势,快人半步,才能东山再起。等到品牌都被拖垮了,被稀释了,被取代了,那就彻底玩完了。所以说,只要“姜文”安好,太阳照常升起。
09爆米花的传奇
“爆米花经济学”,在以免费为原教旨的互联网时代更显其意义所在。消费者已经被养得嘴越来越刁,货比三家的过程也越来越容易,选择成本越来越低,价格越来越透明……总之想让他们从口袋里掏钱越来越困难。如果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付出另一笔“存在感”稀薄的费用,就算是大成功了。
10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
在一片红得发紫的大洋里,试图找到一片纯洁的蓝海,是一件多困难的事?几近不可能。所以当一小片海面稍微露出了蓝色的影子,即使所有人都知道这里转瞬间就会被厮杀后的鲜血染红,但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跳下去。
匿名社交正是如此。
11另一种免费
客观地说,有一个词被选为“互联网思维”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即免费。互联网沟通的无限可能放大了免费能够带来的效益和效果。不管它是不是真的互联网思维,但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术。
除了免费之外,还有一个词和免费有一些关系,同样十分贴近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叫“爆款” 。
后记1我一直生活在假想的战争环境中
后记2走别人不走的路,两点之间曲线“最近”
精彩书摘
01别忘了,你也是消费者
要想找到需求,先要找到冲突。消费者偏爱那些能够解决自己冲突的产品。
大雨天打车困难,一边是开着空车苦苦找不到乘客的的哥,一边是路边冒雨挥手求不到车的乘客。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应运而生,它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冲突。
原来跑步没动力,一大批想要保持曼妙身材的女孩,苦于跑步枯燥无聊,没有什么激发自己的动力。伟大的耐克推出了Running这样的软件,女孩们一边跑步,Running就一边记录,让单调的跑步变成了具体可感的目标。
此外,想找陌生人说话,却苦于没有这么一个通道,陌陌和微信堪称救世主;每每立志早起,却舍不得温暖的被窝,就有了“谁叫我起床”这样的软件;春雨掌上医生让更多人可以轻松问诊,解决人们迫切需要看病却难以挂号的冲突;大众点评让饮食男女们畅享吃喝玩乐,免除了很多尝试的成本。
这是个多大的市场啊!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如此轻松地把自己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信息时代将互联网产品、信息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拉近的结果是,让我们看到了消费者一个又一个没有被很好满足的需求。不管你理不理,需求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如何找到冲突?
别忘了,你也是消费者,你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冲突。
这是一款基于兴趣的社交类产品,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打造一个基于兴趣的社交圈。如果你有某项专业的技能,就可以在高手中发布自己的图文教程,供其他用户学习;同样,如果你对某项技能特别感兴趣,就可以关注对应技能的高手,参照发布的课程,将自己训练成高手,让兴趣不再只是一个标签。
这款APP的创始人制作该软件的动因,就是他自己遇到了这方面的冲突。
此君在介绍产品的时候,说当初自己只是想学一点做菜的知识,但是到了网上发现,到处都有教程,但过程却无比的简单,而且只有怎么“做菜”,没有怎么“学做菜”。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的兴趣是“爱好烹饪”,结果一问,只是用烤箱做过一次蛋糕。
就像牛顿遇到苹果、达摩邂逅菩提,这次遭遇的冲突让这位聪明的创业人痛定思痛,于是推而广之。“我在学做菜的时候会遇到求学无门的冲突,别人在学吉他的时候当然也会,在学编程、学舞蹈、学摄影的时候都有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教育机构动辄成千上万的费用不是所有有兴趣的人都可以负担得起的。急人之所急,就做成了一个社交型的APP。”
高手团队在正式立项的时候,就立刻获得了300万元的天使基金投资,如今已经正式上线,做得有声有色。
所以说,冲突在哪里?我们自己的生活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冲突。衣食住行,磕磕绊绊,总有不便,总有体验不好的地方。你昨天买了双运动鞋,今天想穿出去,可是运动裤全都洗了;半夜想吃夜宵,可是冰箱里只有两罐啤酒;房屋漏水,可是不知道该找哪家公司来修靠谱;想去外地旅游,却没有人做伴……
我们遇到的冲突,有很多已经有人开始着手解决,比如之前说的大众点评、滴滴打车、春雨掌上医生等,但有更多的是还没有解决,或者体验性并没有那么好。
不必担心消费者没有需求等着我们满足。技术的进步,解决了消费者一个又一个曾经不能解决的冲突。越是解决,消费者的需求就越多。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曾经我们的需求是食物,我们遭遇的冲突是肚子饿,但是没有粮食。当食物充足、粮食富余了以后,我们就没有冲突了吗?事实正好相反,我们开始渴望吃得好、吃得健康。我们想要开怀大吃却担心脂肪过多,我们想要在路边摊奔放地饕餮却担心食品卫生,我们想要给孩子更多的营养却担心奶粉有问题。
你,我,每天的生活都在上演不同的戏码,遭遇不同的冲突,想着一个又一个的解决办法,在永无止境的工作道路上一路狂奔,绝不回头。
总之一句话,当你不知道冲突在哪里的时候,想想今早你为什么迟到,昨晚你为什么吵架,明天你在担心些什么。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会不会突发奇想,构思一下辞职创业的步,去赶一趟互联网的浪潮之巅。
也许你会说,是有那么多的冲突,但是我解决不了,我不会技术。别着急,你的冲突已经被洞察到了——想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却不懂APP开发的技术。你看,有人已经开始满足你的需求了。
产品口号已经说明一切!
写在后面的话
营销入口的找寻,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找寻。
“时代在变,人性不变。”谁真正洞察了这句话,谁也就快领悟了入口的真谛。随着移动互联的普及,随着碎片化、去中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人们的需求也愈加增长,愈加杂乱,那么人们碰到的冲突自然也就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细碎。这难道不是的机会吗?
03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
在广告传播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高大上和接地气,这两样看似正好相反的感觉去形成一个完美统一。
本地化营销要懂本地的风俗人情、本地的人情世故,毕竟营销的首要任务是迎合而非教条,尤其是当下的消费群体,自我意识的勃发又岂是品牌之力能够教化的。与其做消费者的老师,不如做消费者的朋友,说出他们心里想说的,才能为品牌找到入口。
今天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大概可以购买到150多种品牌的汽车,而具体的车型更是可能超千。但在若干年前那个没有多少选择的时代里,一提起车来就是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富康。个是神车,第二个皮实耐用,落魄的就是富康。应该说雪铁龙相当有前瞻性,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奈何富康一败涂地,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没搞清楚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富康有什么缺陷?没别的,就是因为它是两厢车!而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就一个字而已。
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
好吧,这是十个字。
你有生之年可能在中国看不到当年甲壳虫和菲亚特500在欧洲风靡的情形出现,反之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所有车厂都必须做妥协。宝马在中国超过奔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5系和7系全是Li的加长版。尽管这打破了宝马经典的50∶50前后配比,让后座的长度产生了怪异的违和感,但是卖得好才是硬道理。保时捷更是推出了其有史以来最丑爆的车型Panamera,一款入门价百万元,顶配超400万元的四门跑车!所有曾经被911和boxster这些保时捷曾经的经典车型打动的人们纷纷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类似的还有标致307这款协调的小车被强行加上了一个“屁股”,这种事太多太多。
二十年过后,消费者对车的要求其实没变过。
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
其实不光是车,什么都一样。
史上最伟大手机机型iPhone4,屏幕尺寸为3.5英寸,原因是乔布斯认为,一个正常人单手操持全屏手机,如果想要得到的操作体验, 3.5英寸是极限尺寸,再变大时,单手操作将变得困难。
在iPhone5发布时,在大屏风潮来临时,苹果羞涩地将屏幕提升到了4英寸。而在iPhone6发布前,市面上的手机也早已是4.7英寸打底、5.7英寸标配,华为和酷派等还搞出了病狂的7英寸防身手机。
所以当所有人都清楚iPhone6会做大屏,并且苹果也确认之后,iPhone6就已经预订了成功。要知道在iPhone6推出之前还有多少人坚持抵抗着大屏的诱惑,依然用着5S,就能想到苹果终于迈出4英寸这一步的时候,会多么多么的打动人,而且不光有4.7英寸,还有5.5英寸!买买买!
到现在一切都很美好,满足了全世界人民,当然更是中国消费者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的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你所知,在中国做广告,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接地气,说人话,通俗点,然后有需要的话,还要请个明星,腕儿越大越好。这是很多人都不愿承认的一件事,事实如此,一直到今天,明星在广告中的作用依然异常巨大。
而苹果又好像和这几个要求有点脱节。没错,世界上有几家很牛的公司的广告很少让你失望,比如可口可乐和耐克,还有苹果。
苹果近十年的广告是什么样子?看看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就知道了。
每年在苹果的产品发布会上,伊夫都会以这样的形象在视频中出现。以至于这个苹果公司第三有名的人,工业设计界的大神,似乎可以改个名字叫乔纳森——那个被关在白色房子里的男人——伊夫。
而现在的苹果电视广告大多数也传递出了类似的视觉效果,白得晃眼的背景,一堆漂亮的机器,最多加上一只干净的手,总结一下,这是一种带有一些洁癖的完美主义意象。
哪儿有地气?明星在哪儿?风马牛不相及。
但这次苹果交出了一份让人意外的作业,配合iPhone6的全线铺货,内地版的iPhone6广告也随之出街了,调性还是不思悔改的一片纯白的老样子,但旁白却非常直接。
甲: “这是新的iPhone6。”
乙: “这是新的iPhone6 Plus。”
甲: “它们是有史以来的iPhone。”
乙: “可以说,巨大。”
(展示iPhone6 Plus的横屏效果)
甲: “尺寸变大只是开始。”
(侧面厚度展示,大小对比)
乙: “怎么说也是大呀。”
甲: “它们能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乙: “那是大事儿。”
甲: “还能为你的健康出力。”
乙: “特大的事!”
甲: “它们比以前所有的iPhone都要好。”
乙: “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
甲: “哎,停停停,有这么说的吗?”
字幕:岂止于大
乙: “大……”
来数一下,全篇99个字,对白中提到了8次“大”的概念(“有史以来”“巨大”“尺寸变大”“也是大啊”“大事儿”“特大的事”“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 ),字幕还有一次,基本把核心价值说到了。在这支全世界最有名的公司的最有名的产品的广告中,30秒里差不多一气说了10次“大”。
反复地重复一个概念,冲击力极强。在保持了苹果一贯的广告风格,让消费者从秒就产生关联联想的同时,非常清晰、直接地传递了新品的核心概念。这篇文案中只有一句不像人话的书面语文案——“岂止于大”,但却很聪明地选择用字幕的方式加以呈现,并且在最后将整个TVC平实的调性做了一个品质上的拉升。
到这里,这支片子已经可以打80分了;而如果再加上配音,那就可以打99分了。
当句旁白出现时,基本所有人脑子里瞬间都是这么一个概念: “这声音好熟!是姜文!”而第二句出现一个和句十分相似,但能辨识出区别的声音时,即使听不出这是谁,也能迅速地反应出,这肯定是姜武!
在中国所有明星里,能达到“不看脸,一开口就知道是谁”这个标准的人实在寥寥无几。这要求明星不仅要红,而且声音还得极具辨识度。除了姜文,大概也就葛优和赵本山能够满足这个标准。而明显的是,后两位代言iPhone6似乎都不那么适合,比起亲民属性更强的后两位,姜文身上的档次感、品质感,或者说调性都明显高了一层。想想姜文身上的几个关键词:酷、男人、有才华,很适合苹果本身的诉求。一句话,接地气,但又毫不低级。低沉而又饱满的声音+台词+产品诉求,简直是天作之合,营造出了一种很奇妙,但又很舒适,带着风趣的成熟精英感。
苹果的TVC为什么从来都叫好一片,很多人觉得就是因为简单!Less is more。实际上真的好是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是呈现出的方式,复杂则是细节的酝酿和配置,这才是功夫活。
在广告传播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高大上和接地气,这两样看似正好相反的感觉去形成一个完美统一。
你看,总有办法的。
写在后面的话
如果给全中国的品牌发份调查表,只设置一个问题:“当你请姜文做你的形象代言人时,你愿不愿意在电视广告里只让他说话不让他露脸?”那么,我相信回答愿意的一定寥寥无几。
不得不说,在中国消费者接触过的苹果诸多的电视广告中,这支是最特别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支“俗”广告,不厌其烦地说大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这支广告的“俗”而反感这支广告。这是一支简单的广告,但又是一支颇具功力的广告,因为在“俗”和“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的背后,其实蕴含了深刻了解中国市场的洞察力。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雅俗共赏也就无从谈起了。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