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佛教的大致状况】
现代的佛教就内容,大致分成四个大的系统:
1.原始佛教
2.南传佛教
3.汉传佛教
4.藏传佛教
现代佛教从形式,大致又分三大形式:
(一)系统修学派
这一派大致是按系统性的闻思与修行来进行的,或可以称为官方派或专业派。其中在禅修的同时,在理论方面又分两类:
1.经典派:这类人群主要是主张要依经,对论典的权威性不太认可,或是认为论典的权威性不能超过经典。
2.论典派:这一派比较重视对论典的学习,一般认为论典与经典的权威性是一致的,也有些人认为论典的权威性要高于经典。
还有少数是一种苦行式的禅修类,大致叫苦行派,这类人往往采取比较极端的闭关等方式进行修行,而对理论不太看重,或完全舍弃。
(二)民间修学派
这一派大致没有什么系统化的学习体例,多数人是按自己的兴趣了解经论,一般没有什么系统性性,多数认为理论不需要太多,往往也不太重视其他人的讲解,更多通过自己的理解去理解经论中的内容。这个本系当中,又分为两类:
1.参悟派:这是在汉地最常见的一类,往往是把一些一知半解的禅宗内容,加以随意化,把“了解一些基本佛教内容”加上“尽可能的随心所欲”当成一种修行。这类人往往非常抵触前边提到的专业派涉及的理论知识,而且一般是自学者,喜欢强调各种信仰合一,以及用科学等方面的东西去解释佛教或附会佛法内容。另一个特点是这一派特别强调佛法要为现实生活服务,同时也特别鼓吹佛教理论要随时代而发展,对于佛教中的出家等制度化的内容基本都抱一种不屑的态度。
2.祈祷派:这一派往往集中在一些老年人居多,对佛法的理论并不追求太多,也不太想了解佛教的深入的东西,但一般也不太否定那些内容。他们对专业派的态度是敬而远之,这类人往往是抱着一定的现实目的而信佛的,并且一般是希望通过仪式化的内容能达到现实中一些希望的满足。这类人往往比较单纯,更多的强调佛教中劝善的内容。
从内容而分的四大系统如下--
【一】原始佛教
这一系统,是近来才发展起来的,他们是通过比对早期经典,并从中寻找、考订出较为原始的经典内容作为核心内容的一个系统。目前人数不多,这一系统比较重视经典的内容,对其他教派虽然不加以否定,但对其他教派的很多内容是持一种“这些是后来受其他思想影响而渗入佛教中的”这样一种说法。
这一系统大致属于前边说的“系统修学派”,没有“民间修学派”的流入。
虽然此系统重视经典,但在论典的重视上,算是比较平衡。
【二】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主要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国内云南一部分地区。自称上座部。传统上南传佛教对汉传与藏传的所谓大乘佛教,是抱一种非常抵触的态度的,基本上认为那些大乘经是后人编的,论典也不符合佛陀的教义。虽然现代各教派的关系已经日趋和谐,但传统的这种观念仍非常强大。
这一系统大致属于前边说的“系统修学派”,没有“民间修学派”的流入。
这一系统根据流传的具体地区的不同,对经论的态度也不太相同,斯里兰卡似乎还是比较重视经典,但缅甸地区据说基本上已经是论典占主导地位了。
【三】汉传佛教
这一系统主要包括国内的汉族地区、日本、韩国、越南等地。这一地区的经典较藏传地区的要少,而且一般很少有印度原注解性的文字传入,所以,多数是本地对经论的注解较多。但本地自造论典的情况不多。
这一系统属于“系统修学派”的人数很少,这类人中,基本还算是经论重视的比较平衡。
在大陆地区几乎绝对数量的人是属于“民间修学派”,其中“参悟派”与“祈祷派”大致各占一半。一般来说,“参悟派”的人群往往多自认为自己才是佛教的正宗理解,所以,这个地区专业与民间的区别很混乱。
日本、韩国、越南、及中国的台#湾地区多数属于“专业修学派”,民间则多属于“祈祷派”。
【四】藏传佛教
这一系统主要包括国内的藏、蒙地区。这一地区的对印度原经典保存数量极大,而且一般是依据印度原注解性的文字进行讲解。本地对经论的再注解、以及本地自造论典的情况非常多。
这一系统基本属于“系统修学派”,民间与专业的界限是很清楚的,这类人中,基本还算是经论重视的比较平衡。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学习论典的数量较多,很多人无力补充经典的学习。
此系统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苦行派。
在民间的信仰方式上,多数属于“祈祷派”。
【附:随教与随理】
随教:经论中如何讲,就直接信受。以经教圣言量为核心的前提。
随理:经论中如何讲,必须要经过考察。以陈那、法称的量论体系为核心的前提。
大致来说,藏地及一部分汉地“专业派”是普遍依“随理”方式,其他地区普遍依“随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