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的创业之路 5月的北京已提前进入初夏。整个城市像是被一股热浪包围,躁动着每一颗不“安分”的心。
中关村创业大街恐怕已经成为北京温度最高的地方。在这里,即使你没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却依然能被感染到莫名激动。这是创业者的热情,是他们心里燃烧的梦想。
小青瓜网络科技创始人兼CEO吴云是其中幸运的一个。5月7日,李克强总理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视察时,吴云的小青瓜机器人得到了总理的青睐与肯定。这让已经连续五次创业的他备受鼓舞。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这样的美好故事天天都在上演。创业者们似乎找到了归属,在3W咖啡你可以碰到合适的投资人,在联想之星你可以得到系统的培训指导,在黑马会你可以参加各种创业大赛,脱颖而出,拿到融资……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跟随创业大潮而来的,是各类创业孵化器的兴起,他们让创业者不再孤军奋战,而是成为他们前进路上最强大的助推器。
形态多元化
就在李克强总理视察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第二天,京东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推出了“智能奶茶馆”,引起热议。实际上,除了卖奶茶,这里还是京东智能硬件的实体展柜;随着京东金融业务中产品众筹、股权众筹的展开,奶茶馆未来将充当“创业孵化器”。
当然,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孵化器都像咖啡馆和奶茶馆。
众创时代下的创新型孵化器正在告别传统意义上的为创业者提供廉价办公场所的理念,而是逐渐向创业投资,多元化服务迈进,并且从服务形态上提高了自身质量,同时也加大了对创业项目的审核力度。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目前,国内市场上,创新型孵化器形成了平台型企业孵化器、创业咖啡、创业媒体、创业社区等孵化形态。一种是基于企业现有先进技术资源,通过技术扶持与庞大的产业资源为创业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创新创业服务。百度、腾讯、京东等科技型企业都已着手建立旗下孵化器,吸引大批创业者进入。第二种通常是民间资本或教育类机构,为创业者引进成功创业者传授创业者运营管理、产品设计、发展策略等经验,并进行天使投资,比较成功的包括创新工场、联想之星等。第三种是营造创业生态圈,为创业者提供一个积极交流的氛围,如车库咖啡、3W咖啡等都已成功孵化了大批的创业项目。
除上述三种之外,还有依托自身庞大的媒介平台,凭借对创业环境以及科技型企业的长期跟踪报道而积累的经验对创业者提供扶持帮助的孵化器,如创业邦旗下孵化器Bang Camp和36氪旗下孵化器氪空间等。
很多地产商也按耐不住,纷纷加入进来。比如,潘石屹将旗下SOHO的写字间打造成创业者的工作间,创业者可以直接拎包入住;万科原高级副总裁毛大庆辞职创业,做优客工场,不同于单纯孵化器,优客工场还提供财务、税务、法务、人资关系等服务……
联想之星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周自强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这些被孵化的企业,将来不仅仅从联想之星获得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甚至相互孵化,从而形成相互依附共同成长的真正的生态。”
而对于像小青瓜CEO吴云这样的创业者来说,中关村创业大街是创业者的集聚地,有最合适最好的资源与孵化器的助推,“大家可以更轻松,互相扶持着往前走。”
模式存短板
有数据显示,根据国家规划,到2015年我国各类孵化器数量将达1500家,孵化场地达500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资金总额50亿元以上,在孵企业10万家以上,其中国家级孵化器达到500家,并实施国家级孵化器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
中国的企业孵化器起步较早,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演变,正逐步端正角色,向创业者的服务供应商方向演进。不过,即便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发展阶段,国内的孵化器相较于美国等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
创立于2005年的Y Combinator(以下简称YC)在2012年被《福布斯》评选为最有价值的孵化器,YC只关注于种子阶段的创业团队,在创业团队的起步阶段介入并提供相应的帮助,成功率达到惊人的75%,至今已经孵化了30多个领域的800多家企业,Uber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对比美国孵化器模式和特点,国内的孵化器在模式、导师、资源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在美国,创业孵化器的孵化过程中要求创业者与导师共同经历至少一个月的透明接触,让导师全程参与创业起步,或者与导师可在线实时交流。与美国孵化器的导师相比,国内创业导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大部分仅限于每周一次或两次的创业沙龙。学员私下与导师交流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导师的孵化灵活性也受到很大的局限。
相较于美国等国家,真正适合中国孵化器的发展经营模式仍在探索中。周自强认为,“现在创业孵化器的阶段还很早期,大家都看到了机会,一起在探索新的模式,但最终成功与否,还要看孵化器本身的商业模式是否走得通,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为创业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足够好,运营是否足够高效,是否有一支优秀的团队等等。可以说,现在大部分创业孵化器本身也是在创业的过程中。有机会,有风险,只是看谁能够走得更快,学习得更快。”
那么创业孵化器是否是万能的?创业企业进入孵化器,成功的几率是否更大?周自强表示,孵化器的培养对创业企业的发展有帮助,但如果成功概率加大,还是取决于企业本身的基因。“我觉得原因可能更多在于孵化器选择了成功概率更大的企业来孵化,而不是把比较差的企业孵化成功。我们的一个理念叫‘选错育难’。”
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以孵化器为名设立的各种房地产或产业园区项目等遍地开花。业内人士表示,眼下的不少孵化器还处在交学费阶段,它们中的有些已面临生存困难,遭遇淘汰,有些被迫转型,但孵化器这一领域要成熟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不断探索。
与创业者一样,众创时代下的孵化器也正在创业路上摸索与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