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是马云创建的,但有人说并非马云创建,而是抄袭国外某支付工具,但我以为仍然是创建,至少在担保交易和交易纠纷的人工介入方面马云是首创,让普遍没有网购的人们建立了基本的保险与信任机制,一个简单支付工具担负了担保、保险、仲裁等多种服务。有人说,是时代成就了马云,如果自己处于那个时代,一样的可以成功,其实这是废话,如果你善于回忆,你就知道当时淘宝有多少竞争对手,最后存活下来的,必然是最强那个,网购平台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特征,一系列的相对较弱的竞争对手纷纷死掉或被吃掉,所谓一代功臣万骨枯,在马云表简单的光环下必然隐藏着许多智慧,也许只是凑巧,这正如生物的进化,变异的随机性加上选择的定向性就会最终成就适者生存。张五常教授在论述经济适者生存在经济学的经典例子是,有十个白痴不同地方建设加油站,有在山上的,有在乡坝的,有在公路旁的,但最终在公路傍边的白痴存活下来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白痴多么的智慧,而是他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情(当今,最正确的事情是什么呢,需要你的智慧、运气和机遇了,有点扯远了哈)。
在马云创建支付宝时,可能他压根也想不到,支付宝有一天也可以成为一种金融工具。让我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马云的支付宝融资手段吧。
当我们向支付宝充值时,实际上我们的钱并不是“向支付宝充值”,而是把钱转账到阿里巴巴集团公司的对公账户,但我们用支付宝余额购买东西时,这个对公账户的钱实际上并没有动,而是我们的支付宝余额的变动,买家的余额少了,卖家的余额多了,学过金融的人应该知道,支付宝实际上是创造了货币,即所谓的广义货币(支付宝余额实际上充当了货币功能)。
现在看看阿里巴巴集团公司的对公账户的存款问题,这个存款,应该是所有支付宝余额的总和,虽然每天都有很多人提现(从阿里巴巴集团公司对公账户提款)和充值,但阿里巴巴集团公司只要准备很少一部分的流动资金就可应付。大量的沉淀余额就可用于长期的投资,这就是说,对每一个支付宝用户来说,这只是一个活期存款,想取就取,但整体而言,却是一笔稳定存款,这与银行利用活期融资是一个道理。那么这个流动资金应该是多少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比例上说,应该比分散的传统银行柜台处理活期要低得多,柜台因为分散,为了防止较大的现金存取客户,可能预备金要多预备一点,但支付宝却是统一的,集中的,各种存取是对冲的,故一定会少很多,有兴趣的人可以根据概率学进行计算,即分散兑换中心的预备金(兑换中心的个数算一个参数)与集中兑换中心的预备金差异。
另外,支付宝的活期融资成本要比银行活期融资成本小很多,单不说门面,就其柜台的工作人员的开支就是不小的。
有人说,阿里巴巴集团没有银行牌照,不能进行贷款等业务,那么他是怎样进行融资盈利的呢?实际上很简单,那就是协议存款利率,前面有介绍,阿里巴巴有一笔巨大的银行存款,这些存款总额就是所有支付宝账号的余额总和,我们可以粗略估计一下,假设常用支付宝账户为1亿,每个支付宝余额平均为500,那么这个总额就是500亿元了,这500亿元足以让任何一家银行的行长与马云坐下来谈谈利息了,马云可以选择任何一家利率更高的银行。这个利率会在什么位置呢,这决定于市场,实际上决定于整个交易的盈余,包括互联网融资成本低于传统活期融资成本的盈余。这个盈余将由支付宝融资手段的产权人全部拥有,换句话说,不论哪家银行与阿里巴巴合作,其收益将是这家银行的其他融资成本(收益)相差无几,或接近银行界的平均成本(收益)。因为A家银行收益多于了平均收益,其他银行间会提高利率竞争过来,直到边际上与平均成本相若。
对阿里巴巴集团公司来说,不管他有没有银行的牌照,他的收益将是一样的,这就要用到张五常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对这笔资金,不管是自己经营,还是请人经营还是借给别人经营,其收益将是一样的(忽略交易费用)。因此互联网金融的许多理论者,你实在没有必要纠结阿里巴巴集团到底有木有银行牌照的问题。实际上从社会分工学来说,专业的使拿给专业的人来做,效率实际上是最高的,这个高效率的收益一定是对创新一方来吞噬。所谓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并不是一刀切开的问题,跟本没有必要进行无聊的比较。张五常先生的“公司无界”理论说明了,公司内部的合作(张五常称一直合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与供应商的合作,紧密与松散的合作,乃至普通的交易,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说远了,整个全球都是一个公司。公司都无界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又谈什么分界?
余额宝的创建又是互联网金融的又一创举,实际上钱在支付宝里面与在余额宝里面,对支付宝用户来说区别不大,因为你可以随时把钱从余额宝中取出,而且没有或很少的手续费,对融资来说,钱在支付宝里面和在余额宝里面,阿里巴巴对这笔资金的利用和收益也都是一样的(余额宝资金的应用就不是通过协议存款利率了,而直接是一家基金公司,其实道理都一样),那么阿里巴巴集团为什么还要支付一笔利息给用户呢?(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余额宝的收益稳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盘子极大,分散投资降低了投资风险和收益的波动性。)
实际上我们知道,支付宝余额是没有利息的,人们的资金即使有盈余。也不会存很多钱在支付宝里面,而是取出来存到银行或做投资,对风险厌恶者来说会投资于基金什么的。至于支付宝里面究竟要余多少钱,决定于购物频度,理财习惯,存取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等,但总额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有可以获得收益的余额宝后,一些闲散资金就可以存在余额宝,当作基金购买了,而且收益稳定(风险小),因此,余额宝的存在,会减少支付宝余额总和(买东西时从余额宝中取出就可以),但支付宝余额与余额宝余额总和会远远大于之前的单一支付宝余额总和(人们不必取出钱用于其他投资)。余额宝的租值仍然来自于创新,来自于互联网交易的极低交易费用和极少的流动准备金。其他方面与传统银行无异。
支付宝不断的推广业务,恨不得所有人都适用支付宝来支付一切,除了能够收取一定手续费外,更多的是融得更多的资金,因为你的支付宝用途广了,里面的余额就会多,因为谁也不愿整天充值充值充值吧。
支付宝金融的成功,带动了传统银行的触网,实际上很多购物者并不使用支付宝的,而是直接使用银行卡进行网上支付,网上银行只要使用的人越多,资金的流动就越大,融资就越多,原理与支付宝融资一样。一个崭新的名称,互联网金融,由此产生,实际上,在某些经济学家看来,银行触网并不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只是融资端的改变,只有支付宝与余额宝等才算真正的互联网金融,而且还洋洋洒洒的写了许多论文,题目大致是,《互联网金融何去何从》,《互联网金融会对传统金融产生影响吗?》实际上这些论题都是废话,再回到社会分工和佃农理论,我们知道,所有的全球经济都处于分工与合作,不存在任何独立的经济体,不论是自身企业的延展,还是别的企业专门经营,都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显然专业分工是优势。
上述的互联网金融只谈及融资端,金融系统的另一端是重头,那就是资产端,说到底就是钱接来了如何贷出去,以赚取利息差,贷款主要是对风险的控制,即所谓的,银行经营的就是风险(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目前金融的资产端大多存在于传统银行,这主要是由于受众相对存款的小,风险控制手段大多掌握在传统银行的金融模式上。虽然互联网贷款(比如某些网站推出p2p贷款等)目前还比较弱,但有人预言,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形成,当信誉数据融入到了大数据,互联网贷款将会迅猛生长,如今支付宝小额贷款已经在利用支付宝掌握的交易数据和综合信息,但所占比例非常的小。当然,互联网金融的资产端的不发育,恐怕还与政府对利率价格的管制有关,但这个管制很快就可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