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1278 6
2015-06-15
序:先看如下数据:
    “
1933年同1929年相比,整个西方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62%,德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5%,日本下降84%,各国的工业产量倒退到20世纪初甚至19世纪末的水平。同时期内,世界贸易总额缩减23,贸易实物量缩减14以上。美、德、法、英四国共有约29万家企业破产,出现大片机器“墓地”,长达几十公里的工厂区死气沉沉,厂内铁道上野草丛生。西方各国工人失业人数急剧增长,最高时全失业人数达3000万以上,半失业人数达10001500万。各国的失业率达3050%。”
    这是经济学上最著名的1929大萧条,大经济危机随之引起了德国纳粹上台,以及大国非合作博弈,大肆转移危机,于是几乎整个人类都陷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的世界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和不确定性,我们也许不怕困难,但是,我们不能没有方向。类似大萧条这样的危机随时会再度发生, 我相信,中国这次会站在危机的中央,因为这是成为强国的必由之路,不经历生死、危机考验和挑战,怎么可能轻易就成为强国。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充满创造性利润也同时充满风险!但是这些风险未必会形成系统性危机,系统性危机往往源于大规模的违背常识!例如股市上的“不劳而获,还有次贷,以及虚拟经济大于实体经济”。
     “
没有人真正知道事情的真相所在,他们从片面和个别的方面把握住了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命脉,不知道是“双手去把握,或者从博弈的双方面”去理解,所以有纯粹乐观、有纯粹悲观,也有单向的积极或者消极。。。。。盲人摸象一样,各种混乱的判断使局面复杂无比,总可以发现,没有人能够从整体上、大局上真正判断出中国的经济未来的方向。这说明我们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努力,这种判断,甚至不是天赋就可以达到的结果。”


        对于有志从事学术研究的任何学者,人生绕不过“   学问、生死、现实与理想”这几个关坎 。


一、未敢忘初心


      回忆当初,当初为什么选择学术一途,不顾家人反对辞职铁饭碗,也不愿在故乡固守教书,表因是兴趣和自由,到底只缘于对人生的意义的追求。这是任何一个学者必须有的境界,不放弃当初,就不会走到今天。未敢忘记初心。岂只是对人生的意义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和事业的追求。  随即,归纳起来,这些都最后归于“道与术”的范畴。术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 手段,也是一个方向,而道是超越“术”层次的“人生意义”,也是真理以及是对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的更高体悟。由术而入道,是国人与西方极端追求真而对真善美的统一,缺乏辩证的理解,实际上,美感是发现真理的源泉。挪威卑尔根大学数学家和心理学家首次证明,美是发现真理的源泉。此不同之处,颇类似中西“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的思想分流。例如我喜欢学术,不是因为学术本身,而是因为学术是一个通往人生真理和幸福的路径,当然我同时也就推崇“信念改变世界”,即“思想不停,改革不停”。以及  "知识是最有力的战胜未来不确定性的存在"。


       既然学 有“道和术”之分。从此角度,有二类学者,一类是心中有道的学者;一类是心中无道的学者。术只旧心术和机心,没有道义和原则,就止步于术的层面,超越学术的术,是道,大道之道。前者是职业和谋生的技术,学术只是一种普通的工具; 而后者,上升到学术与人生的合二为一,是追求人生意义的目标,所谓真实的“人生”!如果有一天人生和学术合二为一,则是大师。

                                                   二、    术: 关于人情世故

       古人云:日常生活皆是道也。一是说明日常生活中有大学问,二是学者如果生活在空中楼阁,是做不出好的学术的。 难于相信,一个真正的学者没有关注现实的兴趣,如果因为要追求纯粹的理想,脱离了炎热的现实世界,和今天的古典经济学一样,必然陷入黑板经济学的困境,没有了现实的引导,也就没有了问题意识,自然成为教条之学,而我们能够从每天的火热的信息中 受到推动,明白自己的追求有意义,能够改变日常中的生活而不是成为官学和御用之学。不为百姓认同,经济学者就没有意义。而同样的道理,不能明了人情世故,就不能明白这经济学原理起作用的原理,因为不是通过理性人来实现经济学的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来推动经济学的规律。只是学者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存在许多轮回和周期。

                                   
                    三、关于和谐: 天人合一VS天人对立的中西
有趣对比

       中国的传统,是强调统一和谐,因此 在中国传统哲学上,讲究天人合一,即人和自然的,人与人的和谐,做学术是对人生的一种意义,而不是功利的目的,所以讲究“仁者寿”和 “学者寿”,认为上流的学术可以修身养性,而且能够性命合一。所谓高人风采,真人和一通百通。即有日常生活皆是道的讲究。其实是道与术的统一,如疱丁解牛。职业到了一定地步,是对人生的理解,是方法论上的飞跃,也是人生和职业的统一。
     在西方学术传统上,我们看到则有所不同, 常常看见学术和人生的对立 , 追求学术走到极端化,学者天才或者成为疯魔,或者是寿命不长,或者是人格分裂,古怪。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因为西方学者过度强调了天人对立,方法论上过度强调了分析而缺乏统一。当今中国在学习分析和解构,但是统一和和谐,西方未必能够现在就全然接受啊。以术入道,西方的学术研究,走到极端甚至有人发疯,那是因为把学术和人生分离的结果。学术研究和人生的幸福是互相促进的。

                      四、 道VS术:生死的大关

         在过生死的大关。
     东坡曾语:天地曾不能一瞬!从此角度,学者同为不能超越生死的俗人。生或者死,曾经不能一瞬, 逃不脱宿命。但是自然中的生死如此,社会中的荣辱、黑白、是非,还有诸如此类的考验:例如面临不义和腐败时,如何处之?面临权势的压力时,能否保持你独立个性和观点。一教授同事曾经语及告诫吾:传统社会,太有个性者没有好下场。但是学者没有独立的思考和坚守的个性,只会失去灵魂,坠落成无创造性的拍马者,或者依附的御用文人,此两难:要么出世避世如吾师弟所言之明哲保身;要么入世如我导师之直言不讳则 一生不得志。中国已经久不出大师矣!!此岂非学者之生死乎?!生还是死,不义还是同流合污?执其两端者少,大多中庸而一生。
      人生中最大的事不过是生和死,这是对学者的考验,经历了此种难关,还有何种事是难关?生死契阔,经济学和学者逃不过此种生命周期。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或者是企业组织的生死和产品的淘汰等等,同样反映生死之莫大之事也!
要求学术之大道,学术讲究在学术之外,讲究定慧和静悟,闻少林的武术至高境界,则讲究“勘破生死关”,才能入得大道之门。做学术怎么就和生死联系在一起呢?堪破生死大关啊,类似李连杰在印尼海啸之中幸存而大彻大悟?还是在尘世的“独立自由的品质的”生死中,能够破除一切执迷?回归学者之本性,摆脱知识分子在专制体制中的宿命的压制和孤独。
        学者亦不免发思考经济学中的生死,如企业的破产、产品的淘汰、危机和跳楼自杀的投机者,还有就是自身对生死的明悟。少林武术的生死是对敌的需要,是不动心下的明悟。而经济学的生死是何种存在?是对无数企业的方生方死,对你方唱罢我登台的了解,对逃不过的经济周期中的企业家的生死沉浮的切身体验。况且在一个非合作博弈的社会,遇到揭露基金黑幕和地沟油的威胁、对自己观点的坚持,而不畏权势。
    回首向往,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也许那只是一种宁静的境界,经历过生死的考验,各种磨难,才能心如止水,淡然。从而 看清事物的本质么?海浪不回避礁石的撞击,才能得到辉煌壮观的景象,死亡是对人生最大的撞击。学者有生死,经济有生死,何事无生死?大道必须从生死中悟矣!

  
                       五、学者失道则心术失衡

      社会的良心可以医治的,经济学也是可以医治人心,经济学中自有道德,在我眼中,就是强调知识,秩序和合作博弈以及诚信,这些构成了经济学的道德。经济学不能医治的是无知。无知导致了投机、腐败和危机!!正如美国著名的扒粪运动所的揭示的:信息和对不良行为及腐败的有力揭露,建构了美国健康社会的基础。而这个运动的基础绝对不是基于少数人的英雄式的行动,而是大众的基于利益的自我参与和维护,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正是众多八卦和小报,寻求到了民众的需求,基于对丑闻的轰动报道的利益获取,最终换取了大众的觉醒和对非均衡的、腐败的利益集团的痛恨,并且通过利益的损害的愤怒表达,来克服了大众的搭便车和私心。降低大众对自由信念表达的成本,正是经济学的道。失去此道,无如行尸走肉,无如心术失衡。助纣为虐!
       故学者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信念和信仰,这是道的力量。超越了术,术往往只是学术本身,而很少含有大道的追求。有人认为是纯粹的学术,然而纯粹本身就是一种道力量,比如不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不用政治大帽子来压制学术自由,尊重少数人的观点,方为民族之幸,为学术之幸运,亦为人类文明之幸!!
     学者的术,就是一种生存技能,例如要发表文章、要追求工资收入和评职称。也要应付文章的考核需要,总之要生存和物质的追求。但是道,它往往比较神秘,例如一个人可能有所坚守,才能成功,这个坚守是什么呢?它们往往是超越学术的道,例如坚守道德、坚守底线、坚守良知。在天下皆浊的时候,今天的确是这样的乱世,你能够独守一份真,是难得的,别人都因为投机和机心而上去了,你在一个劣币淘汰良币的时代,守住底线和良知,就是一种道。

       例如金融市场上投机性强,有文化的遗传传统,也有无知学者的推波助澜和无知的投资者。说明这些人目标就是投机和对赌经济,而不是投资,也不是保险和对冲风险,实在是期货的风险太大了。一位调查公司的困惑,在中国上市公司造假太多,这些基金公司为了上市而造假关联交易,究竟是为了什么?上市?对赌协议?击鼓传花,上市公司之惑也!公司创始人通过忽悠将问题传给投资人,投资人又忽悠第二轮投资人,接着第二轮投资人忽悠投行,一举上市,各家上市后纷纷套现退出,问题将交给最后一棒就是二级市场投资人。我发现中国公司和金融内部诚信很成问题,市场秩序相当混乱。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危机爆发出来,然后利用公众和舆论来监督,以严格监管来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建立
有效监管体系。这才是强国之道,不要怕问题的存在,就怕问题存在而不解决。如碰到高层和背景硬的人,如碰到专业问题和复杂问题,一定要把问题无情暴露并得到彻底解决,不容许出现尾巴。这才是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否则问题越积越多,终于会在 市场的大竞争 中因为制度的经济绩效不如人家而失败甚至陷入大危机。
       危机周而复始,生命也周而复始,原来,
美好 的时光都是用来辜负的,不是用来享受的。
   
  “   术”短期而“道”长期,“术”追求短浅而“道”追求长远。术可能投机和取巧,并且随波逐流;道则要求坚守本心,不能随波逐流,并且能够孤独 面对寂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6-17 17:23:36
作者的独立思考,确实不乏许多精彩之处!从做学术到做人的关系,从社会与自然关系,从道与术的关系,论述有独特性,值得称赞。
作者亦有一点不足之处。没有贯穿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三者的统一框架。
就以下段落而言:
“我们的世界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和不确定性,我们也许不怕困难,但是,我们不能没有方向。类似大萧条这样的危机随时会再度发生, 我相信,中国这次会站在危机的中央,因为这是成为强国的必由之路,不经历生死、危机考验和挑战,怎么可能轻易就成为强国。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充满创造性利润也同时充满风险!但是这些风险未必会形成系统性危机,系统性危机往往源于大规模的违背常识!例如股市上的“不劳而获,还有次贷,以及虚拟经济大于实体经济”。
谈几个粗浅看法:
1、”不确定性“本是哲学的范畴,可以引入任何学科,因此引入经济学是突兀的,而且是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折射了西方经济学在认知经济世界的局限;
2、”类似大萧条这样的危机随时会再度发生“,该论断从何而来?
3、”我相信,中国这次会站在危机的中央,因为这是成为强国的必由之路,不经历生死、危机考验和挑战,怎么可能轻易就成为强国。“ 该论断是否基于美国大萧条与当下强大美国之间的必然关系?二者有必然性么?
4、”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充满创造性利润也同时充满风险!但是这些风险未必会形成系统性危机,系统性危机往往源于大规模的违背常识!“既然大规模的违背常识,那麽存在两个以下的必然推理必有其一:一是常识存在问题,说明西方经济学存在致命缺陷;二是大规模的经济人是不理性的。综合二者,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国必然会衰落!
因此,大萧条可以产生强国只是一种表象,或者暂时的现象。
故大萧条也不是必然的强国之路。
仅供商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17 18:24:24
不确定已经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奈特最早对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
   这个我补充完毕。至于大萧条的随时会发生 ,还有中国于危机的核心,都是我的武断的主观的推论,没有完备的逻辑。可以说是直感。因为没有人能够预测危机。
    常识的违背不说明常识存在问题,而是说人人都忘记了基本的常识,例如股市中人人赚钱,就是一个不可能的常识。
    至于大规模的经济人是不理性的,这个不是我的诊断,我的诊断是无知是非理性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30 09:55:38
俺的读后感是:太长,最重要的部分字体有点小。
不过,经济危机与学者之心似乎有点远。世界经济直到现在其实还是处于野蛮时代,用实力来讲话,用武力来转嫁危机,即所谓“没有人权,只有人拳”。从目前的状态来看,中国不过是用略文明的方式遵循原有的游戏规则,想来在下一轮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即使不是危机的爆发点,也会是最后的善后者。
对于哲学与经济学的关联,感觉现在的经济学其实有很强的去哲学化趋势,试图剔除思辨性的内容,加入更多规范化的东西。当然,哲学一般就是定性,给出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这对于经济学是不够的,还需要的就是定量分析。早期的经济学著作还是有颇深的哲学韵味的。
关于学术,关键在于经济学家怎么给自己定位,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要么御用,要么势利,真正能够以客观平和之心态洞察经济问题的人很少,加之缺乏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人云亦云、跟风追捧便是常态。经济学的理论之基就是理性人假设,即使是有限理性,也是排除道德的,所以也不能对经济学家要求太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30 10:46:45
东西方之间 发表于 2015-6-30 09:55
俺的读后感是:太长,最重要的部分字体有点小。
不过,经济危机与学者之心似乎有点远。世界经济直到现在其 ...
-------关于学术,关键在于经济学家怎么给自己定位,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要么御用,要么势利,真正能够以客观平和之心态洞察经济问题的人很少,加之缺乏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人云亦云、跟风追捧便是常态。经济学的理论之基就是理性人假设,即使是有限理性,也是排除道德的,所以也不能对经济学家要求太高。
    说得很棒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1 10:14:52
kh772002 发表于 2015-6-30 10:46
-------关于学术,关键在于经济学家怎么给自己定位,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要么御用,要么势利,真正能够以客观 ...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