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761 0
2015-06-17
实拍十四个人的一生,读大学到底有没有用?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

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现在终于见到这片子,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

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

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上私立学校的7岁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


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而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遗传和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
文 | 曼佳(豆瓣)

《五十六已然知天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