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证
(1)含义。引证是指引用事实或文献资料作为确立论点考订疑难的根据。
(2)作用
1)支持论文中的论点。引证的第一个作用是利用他人研究的成果来支持自己论文中的论证,一方面增加论证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可以大大缩短论证的篇幅。
2)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料来源。从一篇好的论文所引证的文献,读者可以发现所研究问题的基础知识体系,有利于读者进一步研究。
3)表现良好的学术品德。引证可以表现出论文作者尊重他人学术成果,诚实规范的学术品德。
(3)引证内容与范围
1)与论文论文相关的重要观点;
2)与论文论证相关的重要依据;
3)与论文论证相关的重要数据;
4)没有公开出版的内部读物和未发表的著述不能引证。
(4)引证的形式
1)通常形式。在论文引证处后加括号,在括号内标出作者姓名、成果发表时间和文献页码。然后在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目录中,列出该文献的全部信息。
2)个人观点的引证。在正文所引证观点后面加括号,在括号内表明作者的姓名、发表/出版时间与页码。如:辩证唯物主义的各项原理也完全适用于国际贸易的研究。
3)两人以上观点的引证。在论文引证后括号内只标出两个作者的姓名,加上“等”。如(薛荣久,刘东升等,2005)
4)机构出版物的引证。在括号内注出结构名称和年份。如:(世界贸易组织,2005)
2、引文
(1)含义。引文是指引用文献资料的原话作为确立论点考订疑难的根据。
(2)作用。利用他人成果的原话来支持自己论文中的论证,可增加论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3)另文内容与规范
1)与论文论证相关的重要原话
2)引文要少而精
3)没有公开出版的内部读物和未发表的著述不能引证
(4)引文的种类
1)直引。直引是指直接引用文献中的句、段,作为论证的根据。在引用时,一定要与原文献资料相符,不要有任何更改,不能有任何差错。如发现引文中有重大错误,而又必须引用时,则在引用时要加以
澄清或更正,可以插入符号——方括号,注明“[原文如此”来加以说明。
对引证的强调部分,作者可以用黑体字或加重号来加以强调。但在引文的末尾要加括号注明为引用者所加。
引证者的观点与引证者对引证的解说之间要界限分明。哪些是人家的观点,哪些是自己的见解,要在引文中明确地表示出来。同时,在对任何引文都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的态度,是赞同还是反对,使读者一目了然。
2)意引。它是指论文作者不直接引用文献
中的字句,而是引用它的意思。意引多用于较长文献的引用。通过加工改写后引用,既能引用了原意,又压缩了篇幅,使引文简明、流畅。但前提是一定忠实于原意,不可断章取义。
(5)引文格式
1)段中引文。引文不分长短,凡不是强调性的都可以写在段中,这是段中引文。段中引文如果是直引,要加引号。如果是意引,可只加冒号,不加引号;有的冒号也不加,写在行文中,但要注明出处。
2)提行引证。重要的,或强调性的引证要提引自成一部分,以使读者注目,这是提行引文。为区别于正文,在书写提行引证是,引文的左侧要比正文缩两格。第一行的开头部分还要多缩两格。这种提行引文已经在格式上表明是引来的,就不必再加引号了。为醒目起见,在印刷时要改换字型或字号。
3、注释
也称注解。对论文中语汇、内容、引文出处等所作的说明。科学研究有继承性,今天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都是前人研究成果
的发展和继承。因此,在学术论文中,凡是引用或参考前人或他人文献的数据、材料和论点等,均应按出现顺序注释。
(1)功能
一是陈述论述中的一个具体观点、事实和引文的来源。
二是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
(2)种类
1)资料出处。这类注释主要是文献引文、图与表等。
2)内容注释。是对论文难点和必要的解说。
(3)方法
1)段中注。它也叫夹注。段中注写在文中注释项目的后边,要用括号表明。段中注应是少量的,以免使得正文零零碎碎,使得读者难以阅读。
2)脚注。它是页末附注。脚注是放在页的下端。这种注是最便于阅读的,所以目前大量使用。加脚注时,要在正文与注之间的左侧划一段横线,把二者隔开,以免注与正文相混。
3)章末注。它是把注释放在一章后面。
4)尾注。它是把注释放在全文末尾。注少时可以使用,如果量多,则不便于阅读。
5)注释符号。正文中的注码,一般用①、②、③……的方式标出,写在所注项目后面的上角。如果注释很少,使用米花(*)标志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