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还是不换”更符合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解释
没看到“羊和车的思考题”是什么,只看到“我们在畏惧什么”这个贴子。随便评论恐不对题。仅就当中一些论点提出一点意见。
在“我们在畏惧什么”中,作者就“换与不换”总结了三方面的原因:
1、我们在畏惧“因行动而失去”。
2、我们在畏惧“成果的对比”。
3、我们在畏惧“道德传统”。
第一个原因举了一个排队的例子——改换到另一对列中担心失去原来队列中结果可能更优的位置。这是问题的核心,是人们决定是否改换队列的基本心理,但,它是决策的本身,本决策所要衡量的,本身就是这样一个问题。用决策本身的结果比较,来分析对决策的影响因素是哪些,这样的论题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更有意思的现象是:除非得到很显著的更有优势的结果,否则即使有一定的更优位置,一些人可能还是不会去更换。这里面自然有各种考虑,如仍然担心这种结果的概率性,所以无法作出决策比较;一点儿优势,不值得麻烦;等等,但最具有经济学意义的原因是:人们不轻易舍弃自己曾付出的代价。
当人们刚刚站到队列中时,就容易马上更换到另外一个更优的队列位置上,而一段时间后,产生这种更换的现象就会大为减少。
这种心态对人生的影响很普遍也很重大,人们因为在某些事情上付出了代价,就更希望在这件事情上得到回报,哪怕另外一件事情相比较需要继续付出的代价更小且结果更佳。因此过去的经历不光是在经验、心态形成等方面形成对未来的影响,那些在经历中付出的代价——物化的、活动性的、年轮的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绑定着他(她)未来的道路。
第二个问题作者举了择业、婚姻、投资等为例,一种选择完成之后,可能产生一种对比性后悔的心理,因而宁肯因“选择而失去”,毋宁“不选择而失去”。
实际上人们的担心在于作出选择后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失去一种价值比获得同样的价值的感受意义更大,更令人不能释怀。
这种心态对人生同样有着普遍而重大的影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至于第三种原因,除非是具有明显道德倾向的,否则其影响与前面两点比较,似乎只会是附加性质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0 16:42:3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