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我的解释放在主楼了,这里是一点儿背景知识,取自《MWG微观经济理论》第六章:
阿莱斯悖论。
被称作阿莱斯悖论的这个例子,构成了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最古老、同时也是最著名的挑战。它是一个思想实验。
有三种可能的货币奖励:
一等奖250万美元,二等奖50万美元,三等奖0美元
决策者面临两个选择测验。
首先是在彩票L1和L'1之间作出选择:
L1=(0,1,0) L'1=(0.10,0.89,0.01)
然后是在L2和L'2之间作出选择:
L2=(0,0.11,0.89) L'2=(0.10,0,0.90)
下述结果是很常见的,即人们认为L1>L'1,且L2<L'2
(我和另一位版主的选择有点不“常见”,都是小于号,就是说我们都偏好于有机会获取250万。
我们的财产和收入相差极大,又及。)
第一个选择意味着,在确定性的得到50万美元,和以1/10的概率得到5倍于该数额的奖励,及微小的一无所获之风险的彩票二者间,人们偏好于前者。
第二个选择则意味着,所有情况都考虑进来之后,以1/10的概率得到250万美元要好于以11/100这样一个略微高一些的概率得到50万美元。
对阿莱斯悖论有四种较为常见的解释。
第一个解释是回到理论的规范性解释。这是由J.马萨克和L.萨维奇提出的。他们提出,在不确定性下作选择是一种思考反应活动,在思考反应过程中,如果人们的选择被证明是和体现在独立性公理中的基本选择原则不一致的,人们就应该随时修正其错误(正如人们修正算术上的错误一样)。
第二种解释是认为阿莱斯悖论对经济学整体而言仅具有有限的意义,因为它所涉及的支付不合常规,而概率又接近于0和1。
第三种解释是试图通过将偏好定义在某些更大、更复杂的目标上,而不是仅仅定义在有关结果的最终彩票上,来使理论和该悖论相一致。例如,决策者可能不仅要评价他的所得,而且还要将其所得与他在别的选择中可能得到的收益作比较。这就导出了所谓的懊悔理论。(重点思考)
在本例中,我们可能会有L1>L'1,因为当选择L1,可得到确定的50万美元时,由彩票Ll中得到O美元的概率所导致的预期懊悔也许就太大了。另一方而,在L2与L'2之间的选择中,就不存在这种明确的懊悔可能性:因为无论如何,决策者都很有可能一无所获。
第四种解释是沿用先前的彩票选择定义域,但是放弃独立性公理,代之以某种更一般的假设。(重点思考)
马金纳悖论。(宁为鸡头,勿做凤尾)
考虑下面三个结果:到威尼斯旅行、看一部很棒的关于威尼斯的电影、呆在家里。
假定你认为第一个结果好于第二个,第二个又好于第三个。
现在假定你有机会在下述两个彩票中选择一个:
第一个彩票有99.9%的概率“到威尼斯旅行”,0.1%的概率“看一场很棒的关于威尼斯的电影。”第二个彩票同样有99.9%的概率“到威尼斯旅行”,但另外0.1%的概率则是“呆在家里”。
独立性公理要求你在第一个彩票和第二个彩票中偏好前者。但是,如果你偏好后者的话同样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预期到一旦不能到威尼斯旅行,你对另外两个结果的偏好会发生变化的话,选择第二个彩票就是理性的:你将感到极度的失望,而观看有关威尼斯的电影只会使你悲伤。
失望的想法和我们在阿莱斯悖论中讨论的懊悔的想法是相似的,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
两种想法都涉及到“可能发生的结果”对体验到的效用水平的影响,而且正是这种影响使得它们和独立性公理是相矛盾的。
但是失望更直接地是与下述问题相关的:如果某一给定彩票中的另一个结果发生了,事情会怎样?而懊悔则应被视为因为未作出某一选择而产生的情绪。

让我们回到问题,见主楼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