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18594 66
2008-10-26

前几天顶上来一个老帖子,

“一道引起全美大学生举国辩论的逻辑题”,

没想到引起各位朋友的大量关注,置顶之后,

更多的朋友提出了自己深思熟虑后的答案。

应该说,比之06年的答案,现在的答案更加成熟了,也更数学化了(或许因为搜索引擎更发达了?)。

在我们已经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后(要是还有人没搞清楚,请看那个帖子的73楼),

我们的思维理应比06年的朋友们更进一步,那就是:

为何人们第一时间会首先感到“换与不换一样”呢?

说的更清楚一些,为何人倾向于“保持现状”呢?我们究竟在恐惧什么?

(不排除有人第一反应就想换的,但根据统计数据,大多数人在未思考之前,首先倾向于不想换。

而且就算你想明白了,还要考虑到,这个问题中的收益差别是比较明显的,

如果有10个选择,其中有一两个是车呢?如果更多呢?你还会换吗?)

回来之后一直忙于处理琐事,还有论坛的一些事务性的维护,好容易腾出空了,写一下我的解释。

如果太不明白我的意思,可以先看看11楼的背景知识。

1、我们在畏惧“因行动而失去”。

人的本性是最大化自己的价值,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好逸恶劳”。

所以,因为“行为而失去”对人的感觉上的伤害,要大于因为“不行为而失去”的。

比如排队提款,两队大约一样长,有时一个队伍进行的快些,但是一般人趋向于不随意更换队伍。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理性的明白,选择变换,还是不变换,其实都是一种行为。

但是由于已经有过的选择,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影响,大家不自觉的认为,

“选一而终”是不行为,而变换是一种行为。

2、我们在畏惧“成果的对比”。

当我们结束一个选择之后,有时会后悔,比如考试、择业、投资、选配偶等等。

我们会说,如果如何如何,那就好了。这是真的吗?

当我们因为“选择而失去”了车,我们自然而然的要和“不选择而失去”了车做对比。

这样就放大了原本的收入与损失的感觉。

3、我们在畏惧“道德传统”。

当上述人的本性在历史中不断重复之后,一种潜在的“道德观”就产生了:

不应该随便变化选择——朝三暮四;

贪婪者必被剥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所以原本人内心的偏好,逐步外化到行为准则的高度了。

以上是我的解释,欢迎批判和争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6 15:09: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0-27 10:15:00
还是比较倾向与博弈的经济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27 14:18:00

好像可以用数学解释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27 15:25:00
想的有点多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27 16:32:00

帖子在什么地方?能给个链接吗?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27 17:35:00
以下是引用wfqhappy99在2008-10-27 16:32:00的发言:

帖子在什么地方?能给个链接吗?谢谢

一道引起全美大学生举国辩论的逻辑题

https://bbs.pinggu.org/thread-76931-1-1.html

个人感觉可以从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来分析,当然也可以从博弈的角度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