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家的盲目崇拜 英国《金融时报》撰稿人
贾尔斯•威尔克斯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人们一度以为美国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曾说过法语里没有“entrepreneur”(英语里的意思为企业家,实际上这个词就借自法语——译者注)这个词。真遗憾,这纯属虚构。之所以说遗憾,是因为它成功地以一段逸闻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两个典型缺点串起来表现了出来。这两个缺点是不愿掌握英语以外的任何语言,以及盲目崇拜企业家精神。
这种崇拜建立在对其崇拜对象只有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正如智库“金融基金会”(The Finance Foundation)所阐明的那样,“关于企业家到底是什么,有着数不胜数的定义,而且往往带有误导性”。这些定义导致了错误的认识以及受到误导的政治干预。
这个法语词的原意是“中间人”,比如莎士比亚(Shakespeare)笔下的威尼斯商人,这个人拥有“一艘将驶往的黎波里的商船,另一艘驶往印度群岛……第三艘在墨西哥,第四艘去英格兰”。在价格便宜的地方买货,然后去价格贵的地方卖,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它使得不同的地区能够专攻它们最擅长的东西,对大家都有好处。
现代的定义则是指那些“组织、管理一门生意并承担其风险”的人。那些创办创业型企业的人最为人称道。按照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说法,这些英雄让经济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重组了产业并寻找到了做旧事情的新方法。他们的活动对创造就业、技术突破和消除陈腐的垄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很少有人会质疑他们得到的赞誉,质疑大批纳税人资金如雨水般撒向创业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并非所有赞誉都是受误导的。难以创业的地方往往停滞不前。现代的很多最伟大的企业,都是从小做起,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成长为跨国的荣耀,颠覆了较为陈旧的产业:想想谷歌(Google)、亚马逊(Amazon)、Facebook或者苹果(Apple)。
但错误的认识也不少见。其中较为顽固的一个是关于小企业和创造就业之间的关联。正如保罗•奈廷格尔(Paul Nightingale)和亚历克斯•科德(Alex Coad)在他们对企业家精神神话的精湛分析《Muppets and Gazelles》中所辩称的那样,糟糕的数据和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使得这类神话难以站住脚。很快就倒闭的企业所产生的信息,比那些幸存下来并蓬勃发展的企业要少。算到小企业头上的就业机会,有时被发现其实是由较大企业拥有的工厂创造的。
另一个长期存在的神话是关于新企业与生产率之间的关联。理论上讲,创业型企业的出现是为了发掘利用一种更好的、正被既有企业忽视或压制的经营方式。但亚马逊或瑞安航空(Ryanair)之类的企业其实是例外,一般规律则是,小型新兴企业总体上说生产率更低。人们不应对此感到惊讶:生存下来的企业往往是规模优势的体现,其中包括通过时间积累的“学习经济”(learning economies)。过多进入和退出一个市场会造成大量精力和财力的浪费。
此类观察引出了最近的一个话题:尽管英国的创业势头惊人的强劲,但其生产率表现却不怎么样。史蒂芬•托夫特(Steven Toft)——他的粉丝所熟知的称呼是“挂图里克”(Flip Chart Rick)——写了大量关于该话题的博文,并促使人们注意起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Nesta)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将英国前危机时代90%的生产率增长归功于既有企业。创业活动活跃的最合理解释或许是,管理者发现创业是一种雇佣廉价但低生产率劳动力的有用方式。更糟糕的是,社会市场基金会(Social Market Foundation)的一份报告发现,英国严重缺乏“高价值企业家”,即那些有可能雇佣多得多的员工的企业家。很多新企业只是在为其所有者提供工作,远谈不上是在孕育未来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或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
影片威尼斯商人剧照
以上所说的绝不是在主张忽视小企业。政策决定者应该努力实现“小企业优先”(think small first);较大的企业能够催生把较小企业搞昏头的法规。但是,旨在偏袒小企业的法规也存在一个风险,即诱使企业保持较小的规模。法国向员工少于50人的企业授予的豁免,解释了该国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企业只有49名员工。
小企业是一个梦幻般的政治支持团体:数量多、分散,会让公众联想到朴素、节俭和奋进等美德。事实往往没有那么美好。
各种规模的企业里都存在能够彻底改变经济的企业家。员工少于50人的企业所雇劳动力占比最低的国家是美国。位于天平另一端的是希腊,接下来是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