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60年杜蒙就指出“电影这项发明可使一切知识的传授, 如自然科学、工业、机械、美术和技术、军事战略等等, 获得一个迅速、普遍而有效的工具”[1]。电影问世后,虽然其科研目的逐渐被娱乐功能挤占、取代,但在教育家的眼里,它一直未曾失去教育的意义[2]。电影具有重要的教学功能,能够补充学科文本,充当启发性的角色[3],此外,电影教学法增进了学生的参与,并使学生更深入地进入学科问题的探讨[4]。在浩瀚的电影资料库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料素材,电影作为教辅工具,在语言、艺术等人文教育领域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育功能与教辅作用却一直未得到重视。在当前高等教育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学生认知习惯多元化的形势下,有必要对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辅作用与应用进行探索研究,挖掘并发挥电影应有的教育作用。
  1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育功能
  1.1电影具有史料作用
  电影具有史料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影特别是记录片保存了大量的事件、人物、风俗民情、科学发明等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影像;二是每一部电影本身都有时代的烙印,电影记录、描摹、反映时代,不论是故事片还是记录片,不论是写实还是科幻,都有彼时彼地的痕迹,因此电影具有时代的特征,具有历史资料的功能。管理学科作为发展中的科学,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讲授,都有大量的学者、理论、时代背景、社会特征需要回顾,以反映学科的脉络与发展。电影为这种历史回顾的形象表达提供了可能。比如:在讲授“工具人”时,《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描述,如果加以挖掘,还可以在“流水线”、“动作研究”等概念对学生加以引导阐述;《超级工厂》这部记录片,介绍美国UPS公司自动化、机械化的包裹分拣系统,具有美国企业追求效率的时代特征,学生观看后,马上就能理解企业为什么、如何追求工作效率;如果学生对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感兴趣,进而想对理论创立者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生平有所了解,教师就可以推荐《美丽心灵》这部电影。
  1.2电影具有案例功能
  国外学者对电影的案例功能挖掘得比较早,1991年美国迪尔教授在商业道德教学中把纪录片《华尔街》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并发表了相应的电影教学成果论文。电影的案例功能主要由故事片提供。广义地说,每一部故事片都由一个或若干个案例组成,这是由故事片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对有着良好叙事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故事性具有吸引力,因而容易激发人们的兴趣。《唐山大地震》的开头,便有一个关于理性或感性决策的案例藏匿其中,徐帆扮演的母亲做出了一个“救弟弟”的决策,电影对这一决策情境的模拟几可乱真。领导理论中提到“领导的本质是下属义无反顾的追随”,《斯巴达克斯》这部电影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形象表达。美国电影《门口的野蛮人》几乎将课堂上诸如“垃圾债券”、“恶意收购”、“内部人控制”等重要概念全部涵盖在内,简直就是一部《公司金融》的“活教材”[5]。这样的案例情境逼真、形象清晰,加上视听效果震撼人心,学生容易接受理解。
  1.3电影构建了一个多模态学习情境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互动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完成,每一种感觉代表一种模态。正常的感知与互动是通过多种模态交织综合完成的[6-8]。在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缺乏的情况下,要还原文本中以单一模态表现的多模态情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文本作者也时常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它既要求作者有管理学科的知识背景,又要兼有文学大师的语言能力。因此,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文本阅读经常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缺点。要使学生学以致用,避免“纸上来纸上去”,多模态认知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高达65%[9]。电影运用色彩、声音等技术语言去描摹人物、讲述故事、记录社会,这种多模态的直观表达令学生们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对研究对象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容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