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问个问题,余斌什么专业的?
总体感觉上文逻辑性不强,喜欢用反面个例试图推翻原来观点。
观点既然唯心,逻辑就不可能不自相矛盾。-----搞笑,没听说马克思这样批判过唯心主义
楼上的可能没有理解“观点既然唯心,逻辑就不可能不自相矛盾”一语在具体语境下的含意,在这里余斌所谓的“唯心”更倾向指大陆文化所理解的“迷信”,而非“唯心主义”,这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不论如何,余斌指出了田国强文一个逻辑错误,即“市场经济是导致一个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说,要想国家富强,一定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这是由于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但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
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且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并推导不出“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样的结论。
钱颖一与田国强的文章本人都看过,本人觉得他们的文章都不如杨小凯讲主流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文章来得准确。为此,把杨小凯老师关于主流经济学四层次分析框架的部分摘录如下,这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上都写得有。
附:o.2 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经济系统是我们迄今知道的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为厂对其进行有效分析,我们
需要将整个经济系统分解成众多可供操作的于系统。对概念和子系统进行组织的经济分析
结构,被称为分析框架。经济学中有很多种分析框架。例如,在奥地利分析框架中,不承
认作为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结果的均衡概念。在非线性演进经济举的外析框架中,不承
认决策中的最优化概念。分析框架的选择对于概念的含义以及理论的解秆力有着决定性的
作用。
当代主流经济学家采用的分析框架包含四个分析层次。在最底层,他们用函数和集合的
数学概念来描述经济环境。例如,用效用函数来描述人们的偏好,用预算约束的概念以及相
关的所有权结构和定价规则.或者博奔论模型中更一般的游戏规则来描述制度环境。
在第二个层次中,他们用数学规划来描述个体的自利行为。在一个静态模型中,这个层
次的分析结果被称做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在一个动态模型中,它则被称做决策的动态和比
较动态分析。这些结果可以用价格和经济环境(包括偏好、少产条件和制度安排)来解释个
体的自利行为。
在第三个层次中,更为复杂的数学工具,诸如拓扑学中的不动点定理,则被用来描述自
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一个静态模型中,这个层次上的分析结果被称做一A2均衡的
比较静态分析:而在一个动态模型中,它则被称做动态和比较动态分析c这些结果可以用来
解释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如何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上面这三个层次的分析被称做实证分析。当经济学家进行实证分析时,他们不问什么是
好什么是坏,或者什么应该去做,因为他们不关心价值判断。他们要做的是,用思想试验来
了解在特定条件下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下面就是这种思想试验的一个典型。从一些关于
无形偏好和行为的假定出发*然后用严格的数学来在无形和有形现象之间建立起联系。有一
种有形现象被称做需求函数,它表示一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这样,他们就
可以从有形中推导出无形的关系。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同他们基于假定的联系而得出的预见相
符.则他们关于无形的假定就被当做有效的假说而被接受,这种假说能用来解释经济现象。
如果思想试验产生的关于有形现象的预见同观察到的现象不相符,则用来作思想试验的假说
就被否定。
但是,有一些假说则既石能证实,又不能证伪。例如,下而这种说法,“一种商品的使用
价值由它的使用者的愿望的满足程度来决定”。如果使用价值和愿望的概念不能用数学方法很
好地定义,则我们就不能用数学在无形事物和可观察到的变量之间建立起严格的联系,从旧
也就无从将这个说法证实或证伪。
另一方面,下而的说法则能被证实或证伪:“如果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凹的(意味着
边际效用递减,见第1章),则她在一个基于私有产权的竞争性市场上的效用最大化决策将满
足需求定律(一种商品的购买量同其价格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商品购买量和价格的数据能
够接收集到。如果价格上升而购买商品的数量不下降.则这个说法就被证伪。基于思想试验
而对假说进行的检验,被称为经验性研究,它是计量经济学领域的一种。有一些经验研究的
确就证伪了上面的说法。
如果数学报导过程正确的活v一个假说即使被证伪,也不会使该假说中假设和预见之间
的数学逻辑链条失效c当然,因此,狡们RJ以通过证明假定是不真实的(也即,效用函数是
严格凹的,意味着边际效用递减,以及行为是被效用最大化激励),或者通过分析框架的问题
来推韶上述假说o这样.通过在思想试验命保证正确的逻辑链条,数学就可以帮助我们缩小
导致假说与经验证据不符的各种可能性的范围.这就使我们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假定和分析框
架上*
在经济分析的第四个层次上,经济学家提出的问题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在一个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竞争性市场k,自利决策之间交丫作用的结果(均衡)对全社会是否有利?”这个
层次上的分析被称为福利或规范分析c
最近.经济学在多个方面都遇到了挑战。但是,它们对经济分析的层级结构都不构成严
重姚战。例如,一些对信息经济学发展做11贡献的经济学家建议将不确定性正式引入经济学
中。一些博奔论理论家建议将游戏规则的一般化引入经济学。这些建议其实都可以很好地吸
收进经济学分析的四层级结构中c它们只不过意味着,在第一层次命应该对经济环境进行重
新设定;还有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走得更远,他fl 3建议游戏规则应该作为自利决策直接交互作
用的后果而内生c这个建议意味着,游戏规则不应该在经济分析的第一个层次上被设定,而
应该在第三个层次的分析中出现。同样,这也不过是要求对经济分析的四层次法进行某种可
能的改良,面不是抛弃这种分析法c
非线性演进经济学的发展(Nel瞻n,1995;Conl%k,1996),则通过强调有限理性和计算
成本来挑战经济分析四层次法中的均衡和最优化概念。但是,正如我们将要在第24章中证明
的,这种挑战也可以被很好地吸收进经济分析的四层次结构中。它只是意味着,夜第一个层
次中,应该没定同信息短缺和计算成本相关的一些更复杂的约束。如果考虑所有的约束,则
决策规则的多样性,比如按固定程序决策、凭直观经验决策、模仿(羊群行为)等,就可能
从自利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出现。最近,能使一些商品产生均衡短缺(即一些商品的需求
不等于供给)的序贯均衡和动态博奔论模型,则在某种程度上将奥地利学派和非线性演进经
济学(见ximner,1997及其参考文献)的反均衡概念吸收进作为自利行为交互作用的后果的
均衡概念中(见Qian,1994)o此外,我们还确信,奥地利学派企业家发现的概念可以被本书
中的新兴古典分析框架所吸收。这种分析框架正是基于所谓四层次分析结构c我们将证明,
基于有限理性和有限信息的一船均衡模型可以自发地产生很多有趣的经济现象.包括社会员
过自发社会试验而获得关于社会组织信息的演进。
经济分析的层级结构是通过数学来组织的。数学在经济学中得以广泛应用,有两个主要
的原因c第一,数学语言的严谨大大提高丁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效率,因为它可以使争辩双
方清楚地知道他们分歧之所在。数学在经济学中广泛应用以前,经济学中的争论往往难有结
果,因为争论的双方对同一概念常常有着不同的定义。马克思曾声称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
者,因为不仅很多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解释相互矛盾,而且同他本人最初的解释也相矛厉。
当然,马克思本人要对这种结果负责,因为他没有很好地用数学语言定义他的概念。如果经
济学家使用的概念经由数学严掐定义,则此类问题就可避免*
天文学上日心说和地心说之争,则是说明数学严格性好处的又一个例子。大约500年以
前,在一个统一严谨的数学框架内.托勒密系统被广泛用来解释行星运动。但是,它关于地
球是宇亩巾心的摹个假定产个的颇见.从是同观察到的事实不一致。这样.它就被哥白尼—
开督勒系统所代替.后考也是在一个类似的数学框架内发展起来的,但却用太阳取代地球来
作为宁亩之中心。曰于两个理论都建立在严格的数学基础之L,尽管数学不能保证托勒密系
统的正确什,但却能保证托勒密系统能够被严格地证伪,而且v苛白尼的地球围着太阳的圆
形轨道转动的假定,也能被升普勒证伪,哥Fi尼系统最开始的假定,就能够被地球椭凶形轨
道转动的假定玉新修订。因此.数学的运用LIJ以显著地提高于论的效率.并加速知识的累积。
数学在经济学上得到广泛而深入运州的第二个理由,向主流经济学概念有关。所谓主流
经济学,它可能是对的,也pJ能是错的;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虽然如此,从实证的
观点来看.它可以这样定义:丰流经济学就是在大多数的经济学课学士一代一代被传授的经
济宁;在很多学科,比如社会学中,就没有这种所谓的主流。小同教师、不同代人在课举上
讲授的让会学都小相同,这种学科鲜有能够清楚定义的共同之处。但是,微观经济学就与此
不向,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课堂[讲授的内容都摹本相同。它讲述的很多共向知识中包
括L5歇尔100 4F前就用过的很多概念和讲义。这个出不问经济学领域和各代教师及学生共同
分卓的主流,就创造了一个他们共向沿用的统一的知识体系:这就显著地提高厂交流的效率,
从而不仅促进了该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分丁,而且促进了个同代际的经济学家之间的分上t
马歇尔(Marshnll,1D9())曾经尝试将方典经济思想在一个数学框架内形式化s他的经济
学原理教科书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中(包括第1v部分的第8—12阜),充满了
古典的对专业化和分工经济的洞见,这部分没仑使用任何数学。另外一部分是在一个统一数
学框架邮十需求和供给的边际分析。这样,公第二部分中,马歇尔成功地将古典思想中相对
不重要的关于资源分配问题的思想进行厂形式化。正加我们仕意到的,这个问题的实质,是
在一个给定稀缺程度(或一个给定的转换函数条件下)和一个给定的分工模式和水平的条件
r。找到不问商品的最钉效率的生产数量,以及梢于个产这些商品的要素的最有效率的数量。
相反.经济组织问题是寻找最有效率的分丁水平和模式,以通过折女生产力提高与交易成本
之间的两难冲突,来降低资源稀缺程度。根据杨小凯和黄有光(Ya。g and N8,1g93)的研
究,4歇尔和共他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家之所以不能将经济组织问题形式化,其原因在于亡涉
及角点解和相关的超边际分析。而直到1950午代,还没有发展出可供应用的超边际分析的数
学工具;一个最优化问题的角点解是指,这个解中一些决策变量取其上限和(或)下限值。
超边际分析是在对每个角点解进行边际分析之后再对不同痢点解进行总收枝—成本分析。q’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第二部分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将纯消蚜者和纯生产者(企业)
截然分离的不现实的基础之上,旧这种分离对避免角点解则是至关重要的。正是这种分离,
使得弓歇尔的边际分析不能够解释很多有趣而止重要的经济现象。kAH,企业、城市、货币、
中间商、景气循环、交易的层级结构等如何从分工中出现,市场范围、生产力、r—较优势以
及贸易依存度的演进c:
但是,马歇尔对资源分配问题的形式化,却为主流经济学建方起了 个系统的结构。在
这个结构中,不仅不向代的纤济学家和学小能共享一个共同的经济学.而民使老师可以在课
堂L出答案惟一的问题和试题:之师在黑板上教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后准确地重复演算。
但不李的是,正如我们观察到的,这个主流经济学却并不包括作为古贝经济思想之核心的专
业化和分工问题。正如布坎南(Buchanan,1994,p 6)指鼎,“马歇尔头脑中始终存在的古
典教义使他认识别,这个地道的美妙的新占典结构,要求抛弃斯密关于劳动专业化的命题”:
在马歇尔对资源分配问题形式化取得成功的同时,古典经济学关注的专业化和分r问题则出
人意料地被遗忘了。‘
这个例子说明.数学形式化对主流经济学的形成有看何等至要的影响。如果不用数学进
行形式化,则深刻的经济思想就合可能被遗息;而一些非常肤浅的纤济思想,则可能会仅仅
因为被形式化而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
很显然.不管数学形式化的潜在好处是什么,它并不意味着凡是用复杂数学也装起来的
经济思想就—·定是深刻的。的确,我们也看到,很多建立在复杂数学之上的经济模型,其实
思想非常肤浅。原因在于.即使是日前最高深的数学技术,也不能刻画19l纷繁复杂的经济现
象的丰富实质‘,因此,对于真实世界而言,现在很多运用丁高深数学技术的经济模型,仍然
显得过于简单,从而也就不能用于政策制定或商业问题上‘与此同时,还有很多歪耍的经济
思想,则出于太复杂而不能用数学语言形式化。但是,数学形式化能加速知识累积的优点,
将毫无疑问地使主流经济学在演进过秤中以应用越来越复杂的数学,并将这些深刻思想形式
化为特征G有一种极端的态度是对数学形式化的膜薛而忽视非数学化的经济思想,而另外一
种极端的态度是完令您视数学形式化的意义。这两种极端的恶度都是不可取的。
奥地利学派自发秩序的思想(Hvck,1944)就是一个非数学化而思想又非常深刻的好例
子。根据这种思想,如果任何人都不能操纵制度的形成,则任何待定制度的出现就都是很多
人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一种无意识的结果。冈此制度就包含了分散在众多个体之中的所
有的信息。但是、如果一个人,或一些群体试图为社会设计制度,则结果就不一定会是有效
率的,因为他们不可能了解分散在社会个体中的全部信息。这种思想的形式化可能要用到演
化博奔沦模型,这种模型能够内生游戏规则(制度)和社会获得的制度信息的日发的共同演
进c但是,迄今为止,经济学家还只能操作最简单的策略和信息同时演进的博郊沦模型(序
贯均衡模型)。现有的博奔论模型还不能够解释游戏规则和社会获得的有关这些游戏规则的信
息的同时演进。但是,博奔论的发展qJ能会最终将哈耶克的思想形式化。
楼上的可能没有理解“观点既然唯心,逻辑就不可能不自相矛盾”一语在具体语境下的含意,在这里余斌所谓的“唯心”更倾向指大陆文化所理解的“迷信”,而非“唯心主义”,这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不论如何,余斌指出了田国强文一个逻辑错误,即“市场经济是导致一个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说,要想国家富强,一定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这是由于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但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
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且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并推导不出“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样的结论。
田国强的推理没有错。下面用严格的逻辑学方法表示田国强的命题。
国国强:市场经济是富裕的必要条件。设市场经济为p,富裕为q.用符号表示即为 “p<-q“.
与这个命题等价的命题还有三个,即连它本身共有四个等价命题。
(1) p<-q: 只有市场经济国家才会富裕。 --------市场经济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
等价于
(2) 非p->非q :不搞市场经济学的国家不会富裕。--------市场经济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
(3)非q<-非p:只有不富裕的国家,才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
(4)q->p:富裕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
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且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这个命题用逻辑学的符号表示:
不存在“富裕且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用前面符号表示即为:并非“q且非p"。根据隶莫弗定律,
并非“q且非p"=非q或者p
下面验证“非q或者p”与“q->p”(或者其它三个等价命题)在逻辑上等值。
| q | p | q->p |
| 真 | 真 | 真 |
| 真 | 假 | 假 |
| 假 | 真 | 真 |
| 假 | 假 | 真 |
| q | 非q | p | 非q或p |
| 真 | 假 | 真 | 真 |
| 真 | 假 | 假 | 假 |
| 假 | 真 | 真 | 真 |
| 假 | 真 | 假 | 真 |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且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这个命题与“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个命题在逻辑学上是完全等价的。
我建议大家对于数理逻辑问题,最好是用真值函数表核对以后再做结论,不要随便乱下结论。
在这个问题上,田国强先生没有出逻辑错误。但是本人申明,本人十分欣赏余斌先生的理论勇气,他对于MM定理的批判着实体现出其高水平的学术造诣。
田国强先生的学术水平如何,本人不了解。
田国强将均衡概念定义为“在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式的情况下,人们需要选定一个结果,这个最终选定的结果就是均衡结果。”
==========
对田这个的批判是很对的。但是田这个定义的确代表西经中某种思想,从西经一些其它定义的确推到出“选择的就是最优最好”的结论,这样一来社会中就没有公平与不公平的平价了,经济危机也是均衡的状态。
依此,田说“宏观经济学中有众多的学派……它们都相信市场制度,相信从经济运作的长期或总的趋势来说,都会趋向最优的市场均衡。”就是废话了。[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0 3:16:45编辑过]
witswang 发表于 2008-8-19 23:37
田国强的推理没有错。下面用严格的逻辑学方法表示田国强的命题。
国国强:市场经济是富裕的必要条件。设市场经济为p,富裕为q.用符号表示即为 “p<-q“.
与这个命题等价的命题还有三个,即连它本身共有四个等价命题。
(1) p<-q: 只有市场经济国家才会富裕。 --------市场经济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
等价于
(2) 非p->非q :不搞市场经济学的国家不会富裕。--------市场经济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
(3)非q<-非p:只有不富裕的国家,才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
(4)q->p:富裕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
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且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这个命题用逻辑学的符号表示:
不存在“富裕且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用前面符号表示即为:并非“q且非p"。根据隶莫弗定律,
并非“q且非p"=非q或者p
下面验证“非q或者p”与“q->p”(或者其它三个等价命题)在逻辑上等值。
…………
我建议大家对于数理逻辑问题,最好是用真值函数表核对以后再做结论,不要随便乱下结论。
在这个问题上,田国强先生没有出逻辑错误。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