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64 3
2015-06-27
『管理智慧』别等到有职缺才征人!发掘优秀人才,Google 都怎么做?
对一般企业来说,通常都是有需要才会开缺,设立职缺后,再找人补该职缺。但是,Google却不是这么做。

g1.jpg

Google是看到高手就先找进来,因为在业界中好的人才难寻,常常要找很久才找得到。而且好的人才被网罗进来后,自然会自己找寻或发展出可以执行的工作,或者在有需要时就有可用之兵,而不是有需求时才要找人,这样的情况通常都已经太晚。

不爱学历爱能力,发掘与众不同的优秀人才
对于真正看你能力的公司来说,EMBA这些学历根本不重要,而会成功的企业也一定是如此。 Google资深人资副总裁柏克(Laszlo Bock)在二○一三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就首度对媒体坦言,过去重视的学业成绩或面试怪题,在招募过程中,其实毫无参考价值。

在第三章中提到发明用电池取代不断电系统的惠特这种人才,本来就是教育体系教不出来的。若单用学历的框架来衡量的话,根本就没办法录取这类的人才,加上公司若强调只看学历的话,这些人才是连应征、尝试都不会肯的。

这种特殊人才在其他公司出现的机率可能是万分之一,在Google,却可能是百分之五。这也是Google抛开所谓正统的衡量指标和条件,才能挖掘出各路英雄好汉的原因。

特别是那些没完成大学学业,就出来闯天下的人,才是真正与众不同的优秀人才。一个真正好的创新公司,会尽一切力量去找到这些人。

当初Google想要开发一些麦金塔上的软体,给人资部门的命令,就是要把全国最优秀的麦金塔人才找出来,不管任何条件,而他们也真的找到了很多在麦金塔程式设计方面非常厉害的工程师。

太重视形式上的平等,扼杀特殊人才的出头机会
在台湾,很多老板愿意给优厚的条件来聘用人才,不过人资部门却仍延用原来的框架去聘用,Google人资部门则是真的突破框架。因为那位厉害的工程师住在维吉尼亚州,离加州很远。这人非常聪明,却有一点自闭,他不愿意离开家门工作,于是Google就让他在维吉尼亚的家上班,利用网路连线进公司做事。也因为这人真的是出名地厉害,所有框架自然都可以打破,有这种气魄的老板,台湾也不是没有,但常常一碰到全公司的「公平原则」就放弃了。因为台湾太重视形式上的平等,反而扼杀了特殊人才的出头机会。

不过对某些老板而言,仍是习惯采取齐头式平等的管理方式,事实上,公司里能有这样多厉害的人,是公司的好运,你还怕无法管理吗?高手群聚,形成有机生长的组织Google从来不会出现补职缺的情况,也不会因为要发展新事业就说要先成立一个什么样的部门,重点在于这件事要不要做,而且是等这件事情做了之后,才会自然变成一个部门。

很多大公司都会说,「我们要做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创新生意,所以我们得成立一个部门。」但是等这个部门开始招兵买马,招到人齐全时,这个商机很有可能就过去了。所以Google的做法,就是先看做这件事情的必要性,事情该做就一定有人赞成,赞成的人就要去做。

做喜欢的事最有效率,别浇熄了员工的热情
在Google,并不会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时,就是最有效率的。换句话说,会赞成的人,在他的背后,已有一个热情去驱动他,他才会赞成。就像我主张我们应该要自己设计硬体,不赞成的人就不用做,我赞成那么我就去做,也是因为这样,我把软体设计的工作放掉而去做硬体设计。

在大公司里,有个问题就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责任,似乎不该逾越自己的本分。当自己提出一个很棒的想法时,老板却指派别人来做,这样子就很容易浇灭热情,而这个想法若做出来成功的话,你恐怕也会很不甘愿:「明明是我的想法,为什么是别人把它做出来!」

在Google则是当有很多人赞成你的想法时,就会加入你共同执行,如果他们不赞成,你就自己做,做成功了自然也就是你的功劳。所以当时我觉得要做这样的硬体,重点就是公司肯给我这样的空间,让我自己去做。于是,我自己找厂商、自己去谈、自己有能力去开规格、去看这些设计、去验收,当成果开始慢慢展现时,途中其实就会有其他人想要加入。

当然,能够这样放手做,有一个很大的理由是,Google并不会把你的工作时间排到满,你有百分之二十的时间进行这些事情。另外一方面是,有热情的人自然就会自愿加班,即便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却因为热情,就会去做,由于公司没有打卡,也不会管你在公司要待多久、加班多久。

二○○七年时,有一次台北县长周锡玮带团来Google参访,跟着来的记者问我:「你一天在公司待多久?」我说:「差不多早上十点才进来,晚上十点才走。」他们「哇」了一声:「你一天工作十二小时啊!」我说:「不是,我一天玩十二个小时。」

当你做你喜欢的事情时,你会觉得你在玩,一点也不觉得时间过去了,就像现在很多人打电玩打得很爽,二十四小时也不觉得累,同样的道理。

要建立有机生长的组织,别再一个萝卜一个坑
在省电伺服器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公司现有的人帮忙外,也开始招募新的工程师进来帮忙。在进来一位专业的电机工程师之后,我就把电源供应器移交给他,过了一阵子,再把储存系统交给另一位工程师,到最后,把主机板也交出去;这时候我的工作交接完成,我就去专心做下一件我喜欢的事:回到台北协助建立新团队。

这也是组织创新的一部分,要如何建立一个组织,又要怎样转移。这种组织的模式是有机生长的组织,也就是自然形成的,事实上,人类村庄的形成也是如此,在远古时期,并不是造了一个新市镇把人搬过去,而是人走一走,走到一个地方,觉得它不错住下来,然后就形成一个聚落。

高手先捞进来,这些高手自然就会长出这些需要的组织来,如果公司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遇到有事情才开缺雇人的话,就不可能有这样自然生长而强壮的组织。

g2.jpg


来源: managertoday.com.tw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6-27 14:55:16
做喜欢的事最有效率,别浇熄了员工的热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28 20:22:04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28 20:22:51
不可能的 在职的都想给你扣工资 别说招一个闲人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