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放松政策的实际作用有待观察 中国安邦集团研究总部(ANBOUND)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决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1)对“三农”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降低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进一步鼓励其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的作用。同时,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8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此次降准降息超出市场预期。因为从经济基本面上看,现在并不存在降准降息的必要。5月经济数据显示出回暖迹象,在经济企稳回升时,货币政策应当观察,而不是再下猛药。同时,降准降息同时进行,这是2014年以来所没有过的,虽然此次是“定向降准”,但定向范围广泛,几乎涵盖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唯一的条件是满足三农或小微标准。此外,政策出台时间不合常理,央行6月25日才刚刚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向银行系统注入了350亿元资金。央行官方微博指出,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近期,受半年末金融监管指标考核、大行分红以及大盘股发行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需求有所增加。人民银行及时开展逆回购适量投放短期流动性,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6月短端利率上行,此次逆回购重启,中标利率随行就市降至2.7%,央行呵护资金面的意图明显。
如果中国央行已经计划好周末降准降息,那么何必多此一举释放短期流动性?当时市场多数认为,央行可能近期不会有大动作,短期内已无降息、降准可能,因为总体来看,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缺乏降准的紧迫性。而上周五(6月26日)的股市大跌与市场的这一预期也大有关联——由于市场预期中的降准迟迟没有兑现,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转调的担忧不断升温。由于资金共振无法持续,最终导致了市场恐慌。
对于此次降准降息,官方表态是为了稳增长调结构。中国央行货币研究局局长陆磊认为,此次降准降息的目标,一是以稳增长和调结构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政策保障;二是进一步巩固前期宏观调控成果;三是从金融市场流动性角度科学选择政策工具。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新任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此次降准降息是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全面流动。另外,定向降准有利于推动小微企业和三农行业更顺利地完成融资。央行降准降息有助于经济稳增长。目前经济已出现一些见底现象,此时降准降息有利于巩固经济,推动产业增值。
不过,对于这些官方和类官方的表态,市场人士并不完全认同。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央妈”此次出人意料的周末“加餐”,托市意味浓厚。从趋势来看,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一直有下调的空间,主要看选择的时点。而央行此次选择这个时机,不能说与近期的股市持续暴跌没有关联。有市场分析人士称,降准降息至少证伪了两个东西:一是货币宽松转向被证伪;二是股票对经济和转型改革无足轻重被证伪。按这些逻辑来看,降息降准发出合力,其目标之一应该是为了稳定资本市场信心。
至于此次降准降息的影响,对实体经济而言,中国央行此次推出降息+定向降准的政策组合仍旨在为实体经济营造更低的融资利率。从去年11月份开启降息周期以来企业贷款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极大限制了经济的复苏,本次降息继续有利于降低长期利率;央行继续扩大对三农和小微业务的定向降准力度和范围,也有利于缓解三农和小微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同时,可以刺激通货膨胀,缓解市场对通缩的担忧。对股市而言,央行宽松政策基调未改,释放了更多流动性,表达了政府不会对股市大跌冷眼旁观的态度,提振了市场信心。
不过,上述“利好”只是理论上的。当前实体经济融资不振并非因为流动性紧缺,而是利率传导机制不畅。企业投资意愿低迷,贷款需求不足;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不敢放贷,怕不良率继续攀升;国企由于财务软约束成为资金的二道贩子,拉高了融资利率。三农和小微业务是风险集聚、不良高发的领域,政府虽然一再推动,但银行响应寥寥,企业感觉也不明显,实际效果有限。就股市而言,降准降息可以对市场大幅波动起到减缓作用,但其利好作用并不能够对冲绝大部分股票绝对高估后的下行压力。关键仍在于此次“政策共振”对市场信心到底能有多大提振。如果本周一股市高开低走,说明大部分投资者不看好后市,选择“逃离火场”,那么这次救市很可能失败。
中国央行出人意料的降准降息政策的托市意味浓厚,但对于实体经济和股市能起到的效果仍不容乐观。
(注:安邦咨询公司是中国内地一家独立智库机构,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该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