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智慧』李克强敦促欧盟与中国达成双边投资协定
中国总理李克强批评欧盟和中国之间的投资流动“难以令人满意”,同时强烈呼吁及早缔结一份双边条约,从而让中国企业在收购欧洲同行时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
昨日在布鲁塞尔出席第17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李克强,还呼吁双方就设立一个自由贸易区开展可行性研究,以抵制保护主义,促进亚洲和欧洲的相互往来。
“考虑到中国和欧盟经济的巨大规模,以及庞大的双向贸易量,2014年最多只有200亿美元的双向投资规模难以令人满意,”李克强在书面答复英国《金融时报》和其他一些欧洲报刊的问题时表示。
“如果一项全面、平衡和高标准的投资协定可以早日达成,它将带来机遇,让双方结合各自的优势,形成新的合作格局,”李克强补充说。他指出,欧盟与中国之间的日均贸易额超过17亿美元。
在不断放缓的本土市场受到成本上升及竞争力下降困扰的中国企业,正纷纷在欧洲寻觅收购目标,以提升品牌价值和技术水平。分析师们表示,一份投资条约将为中国企业在欧盟进行更多收购和其他直接投资铺平道路。
但是,李克强伸出的橄榄枝也有地缘政治含义,它们源自北京方面对于两项即将来临的全球贸易协定可能排挤中国的担心。
上周,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赢得了他在美国、日本和另外10个国家之间达成一代人以来最大贸易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所需的立法授权。预计TPP的达成将加强《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简称TTIP)谈判的势头。美国和欧盟贸易官员力推这一协定,称其是让美国和欧洲保持对技术和监管标准(此类标准构成贸易协定的主干)的掌控的一种方式。
希望中国不被挡在门外的李克强表示,中国“也对TPP持开放心态”。
在欧盟前贸易专员卡洛•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主持工作期间,中国和欧盟之间关系紧张。德古赫特曾对有关中方倾销太阳能电池板的指控启动调查。他还指责华为和中兴这两家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受益于非法的国家补贴。
但布鲁塞尔发现,中方在用贸易报复的威胁手段分化欧盟国家(比如针对欧洲葡萄酒出口)方面十分拿手。
自德古赫特的继任者塞西莉亚•马姆斯特罗姆(Cecilia Malmström)上任以来,欧方在对华事务上语气比较和缓,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欧盟是否支持中国争取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被接纳为“市场经济”的努力。
在谈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放缓时,李克强表示,他相信“经济将保持长期增长”,但排除了出台“强刺激”的可能性。
北京方面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削减一年期贷款利率25个基点,至4.85%(这是自去年11月以来的第四次降息),同时针对某些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此举传递出当局提振需求的意图。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金奇 伦敦, 克里斯蒂安•奥利弗 布鲁塞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