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即交换比例)的形成
1、交换的原因
取得物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生产,二是间接生产,即生产一种产品然后去交换。
根据生产率最大化原理,人们要得到某种物品,总是选择生产率较大的那种方式。
因此,人们选择间接生产,一定是因为间接生产率高。
以A为例:
先假设A通过生产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方便起见,我们假定他的需要只有葡萄酒和谷物两种。则有:
葡萄酒: Q1 = p1t1
谷物: Q2 = p2t2
现在再假设,在市场上葡萄酒和谷物的交换比例为b1:b2,至于交换比例为什么是b1:b2先不谈,假设就是这么多,那么,对于A来讲,他可以只生产葡萄酒,然后用葡萄酒交换谷物。反过来也是一样。他可以只生产一种实物,然后通过交换得到另一种实物。假设A在生产葡萄酒和谷物之间可以自由的转换,生产率并不因此发生变化,劳动时间也并不因此受到限制,同时假设交换时间为0,那么,A会怎样决定自己的生产和交换呢?
假设A只生产葡萄酒,则有:
Q1 = p1(t1 + t2)
P1t1用来消费,p1t2用来交换谷物Q2’,则有:
Q2’ = p1t2(b2/b1)
很显然,只要Q2’>Q2时,A就愿意只生产葡萄酒,否则,A就会拒绝交换,宁可自己生产谷物。因此,A愿意只生产葡萄酒时,应有:
Q2’ > Q2
即有:
p1t2(b2/b1) > p2t2
即有:
p1/b1 > p2/b2
或:
p1/p2 > b1/b2
所以,只要p1/p2 > b1/b2(或p1/b1>b1/b2),A就愿意只生产葡萄酒并用葡萄酒交换谷物。
同理,只要p1/p2 <b1/b2(或p2/b2>p1/b1),A就愿意只生产谷物并用谷物交换葡萄酒。
推而广之,当A有多种需要时,只要pi/bi值最大,A就愿意只生产Qi,并用Qi交换别的实物。
但是,这是最理想的情形,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一方面,A在生产葡萄酒和生产谷物之间,不可能自由的转换,生产率在转换时也一定会有所变化;另一方面,交换时间t0也不可能为0,如果t0用来生产可以得到比交换带来的实物还要多的话,交换就不会进行。
同样,假设A只生产葡萄酒,并用葡萄酒交换谷物,同时,假设生产谷物的时间用来生产葡萄酒的生产率为p1’,交换时间为t0。则有:
Q1 = p1t1 + p1’t2
P1t1用来消费,p1’t2用来交换,则有:
Q2’ = p1’t2(b2/b1)
没有交换时,t0用来生产,则:
Q2 = p2(t2 + t0)
如要交换,则应有:
Q2’ > Q2
则有:
p1’t2(b2/b1) > p2(t2 +t0)
则有:
p1’/p2 > (b1/b2)(1 + t0/t2)
或:
p1’/b1 > (p2/b2)(1 + t0/t2)
所以,只要p1’/p2 > (b1/b2)(1 + t0/t2),A就愿意只生产葡萄酒,并用葡萄酒交换谷物。
同理,只要p2’/p1 > (b2/b1)(1 + t0/t1),A就愿意只生产谷物,并用谷物交换葡萄酒。
推而广之,当A有多种需要时,只要pi’/bi足够大,A就愿意生产Qi,并用Qi交换别的实物。
又:
当p1’/p2 <= (b1/b2)(1 +t0/t2),即b1/b2 >= (p1’/p2)t2/(t2 + t0)时,A就不愿意用葡萄酒交换谷物,而宁可自己生产。
同样,当p2’/p1<=(b2/b1)(1 + t0/t1),即b1/b2<=(p1/p2’)(1 +t0/t1)时,A就不愿意用谷物交换葡萄酒。
所以,当(p1’/p2)t2/(t2 + t0) <= b1/b2 <=(p1/p2’)(1 + t0/t1)时,交换就不会发生,A既生产葡萄酒,又生产谷物。
我们看到,A生产什么以及是否参与交换,取决于交换比例b1/b2和自己生产情况的关系,随着b1/b2的变化,A会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和交换策略。
2、交换比例的形成
杰文斯认为,“两个商品的交换率,是交换后各个商品量的最后效用程度的比率的倒数。”(史略P152)。杰文斯很细心地观察到了这个现象,但他把原因和结果搞颠倒了。他认为是交换后各个商品量的最后效用程度的比率的倒数决定了两个商品的交换率,而不是反过来由两个商品的交换率决定交换后各个商品量的最后效用程度的比率的倒数。杰文斯忘了,各个商品量的最后效用程度是一个主观的量,它随着总量的增加而下降,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总量把商品量的最后效用程度调整到任意值。常识也告诉了我们,我们对交换比例基本上没有控制的力量,我们只能随着交换比例的变化来调整各物的需求量,使其最后效用程度达到平衡。
交换比例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上一节我们已经讨论了一个劳动者是如何根据p1/p2和b1/b2的关系来决定生产和交换的,由于各个劳动者有不同的p1/p2,所以,各人的生产情况和交换情况也不同。如果象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资本论》第一卷第52页),那么,各人的生产情况和交换情况就会完全一致。在此情况下,交换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大家都愿意用同一种实物去交换另一种实物。各人p1/p2的不同,是交换的前提。
各人根据自己的p1/p2与b1/b2的关系来决定生产Q1还是Q2,p1/p2>b1/b2时,生产Q1;p1/p2<b1/b2时,生产Q2。很显然,必须有些人的p1/p2>b1/b2,另外一些人的p1/p2<b1/b2,交换才能发生,如果所有人的p1/p2相等,交换就不会发生。
p1/p2< b1/b2的人生产Q2, p1/p2> b1/b2的人生产Q1,p1/p2= b1/b2的人生产和交换不受限制。随着b1/b2的变化,生产Q1或Q2的人数会跟着变化,每个人对Q1和Q2的需求总量亦会跟着调整。但当某个人在b1/b2的情况下,Q1或Q2的需求量并不能满足Q1和Q2的单位边际效用之比的倒数恰好等于b1/b2时,他就会升高或降低b1/b2。很容易理解,只有当Q1和Q2的生产总量恰好等于需求总量时, b1/b2才会停止变化,达到平衡。此时每个人Q1和Q2的单位边际效用之比的倒数都等于b1/b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5 14:54:4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