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脑中都记得或隐约记得许多「因果关系」或道理、做事的方法、各种成败经验、对世间各种人与事的认知,以及许多曾经听过、想过或用过的「解决方案」,当然也包含了来自教育或人生经验所累积的各种价值观念。这些可以统称为「广义的知识」。虽然在更精准的定义下,「知识」应不同于「信息」,也不应包括价值观念在内。
这些广义的知识都是来自从小到大的读书、听课、见闻与生活体验,形成了我们自己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库」。知识库愈深愈广,就知道得愈多,对思考和决策当然有帮助。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目的就是要努力充实知识库的内容。
每个人的知识库容量不同,读书多少、读书是否得法、人生经验的多寡,甚至天生的记忆力,都可能影响知识库容量的水平。除此之外,常常从知识库中去「存取」、「组合」或「整合」这些知识,也可以大幅增加知识库的效率甚至内涵。
所谓「存取」或「整合」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关。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势必藉助于自己的知识库。第一步通常需要依靠知识库中的知识,对当前的问题进行诠释或解读,并试图在知识库中找出答案。然而除非是十分例行性的问题,否则未必找得到现成答案,因此必须在知识库中不断「搜寻」相关的知识,再将搜寻所得的各方面因果关系、信息、经验等,经过选择与验证之后加以整合,整合出来的解决办法在实施后还应该验证或反省其正确程度,以期将来遇到类似问题时能拥有更好的知识搜寻与整合方式。
经常针对问题,努力从知识库中进行存取、搜寻、整合,不仅可因熟能生巧而提升效率,而且因为经常操作,也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观念架构或「编码系统」,使这些广义知识的存取、组合、联想更为灵活。
有些人读书多却不会活学活用,原因就是平时很少用;有些人读书不多但在决策或执行上十分精明能干,就是因为经常在脑中进行存取、搜寻、整合这些活动。工作历练以及「做中学」背后的道理都与此十分有关。
商管教育中的个案教学,就是希望提供学生成本相对低廉的工作历练。个案背景形形色色,管理问题变化无穷,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从各种角度不断的去想、从自己知识库中去从事解读、搜寻、整合、验证,这是活化知识库最有效率的方式。
其实任何实用学科,如果在学习中少了这一部分,则无论读多少书、听多少大师的演讲,其知识库再丰富,也很难活用。
●本文于2015年刊载于《今周刊》
转载自: 司徒达贤教授论坛/国立政治大学企管系所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