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2947 4
2005-08-10
[原创]都市圈规划与研究进展

作者:短短的

都市圈规划与研究进展

李业锦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都市圈研究始于大都市带(Megalopolis)研究,初始仅是对城镇群体空间的理论研究延续,后来为解决大都市发展遇到的用地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产业问题,其相关的概念和规划才受到重视。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mm)研究了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后,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带概念,认为大都市带是由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之后许多学者根据城镇与区域发展的不同特点和理论研究的不同倾向,提出了许多特征较为接近的城镇空间形态的概念,如美国1950年代的“城市化地区”(Urban Area,UA)、1970年代的“标准都市统计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 Area,SMSA),意大利的城市化区域(Urbanized Region),日本1950年代的“都市圈”和1960年代的“大都市圈”(Metropolitan Region)等,中国学者借鉴了西方相关城镇群体空间的理论,提出了“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MIR)、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城镇密集区、都市经济圈、都市圈等概念及理论。

基于城市人口统计的需要,美国最早使用了“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这一概念,后来为寻求解决大都市发展遇到的用地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产业的空间分散问题,反映城市功能地域的“大都市区”的概念及规划研究才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为许多国家所引用。相对于美国式的“都市区”,日本的学术界和政府规划部门对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则是较早地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1. 都市圈概念界定

目前国际上对都市圈尚没有形成统一定义。在国内,“都市圈”的概念主要是借用“大都市圈”和“都市区”的定义,目前“都市圈”的英文翻译也主要为“Metropolitan Region”或“Metropolitan Area”,这容易与“大都市圈”和“都市区”造成混淆。

1950年,日本行政管理厅对“都市圈”的定义是: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须在10万人以上。1960年又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规定: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上,并且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低于本身人口的15%,大都市圈之间的货物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量的25%。

在国内,周一星对都市区进行了定义,姚士谋(1992)则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孙一飞(1994)提出了城镇密集区概念。邹军、张京祥(2001)对都市圈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都市圈”是指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构成的圈层式结构。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都市圈”(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是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组成,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邹军、王兴海、张伟等,2003)

构建都市圈的本质在于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邹军、王兴海、张伟等,2003)

2. 都市圈特征及都市圈界定方法

都市圈的界定(张伟,2003)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标准:(1)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且邻近有50万人口以上城市;(2)中心城市GDP中心度>45%;(3)中心城市具有跨省际的城市功能;(4)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15%。这些标准反映了都市圈最主要的特征,包括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中心城市经济集中度、中心城市跨省界城市功能,外围地区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强度等方面。

除此之外,都市圈的特征一般还包括(张伟,2003):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历史联系紧密、文化背景趋同)、区域的经济特征(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工业化程度较高,一般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区域的城市化特征(城市化水平接近50%)、区域基础设施特征(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通道已基本完成)等。

都市圈范围的界定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孙胤社以人流作为反映背景对外联系的指标,以月客流比例在50%以上的县域范围定义为北京的大都市区(孙胤社,1992)。周一星按城市周围县市GDP中二、三产业产值超过70%,农村劳动力中非农劳动力超过60%作为划分都市圈的标准(周一星,2001)。王德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定义“一日都市圈”为任意中心为起点,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单程2.5h内可到达范围(王德,2001)。南京都市圈规划采取以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长途汽车的发车频率作为指标,划分了三个圈层。有的学者还利用电信流、客流数据对圈层进行界定。

吴泓等(2003)在研究徐州都市圈规划时,根据国际经验,日常都市圈的单向时间距离为1小时左右,通称“1小时都市圈”。城市的通勤圈往往限制于公共交通所能及的范围,核心层一般在城市的行政区范围内。在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条件下,“1小时都市圈”的半径可达100km,可按照50km,100km和200km把都市圈分别划分为核心、紧密和松散三个圈层。孙娟(2003)利用空间、时间、流量和引力四个要素,界定出四个空间范围,然后进行叠加,取其并集、交集和补集,得出三个不同圈层,其核心思想是将圈层分层化和等级化。程大林,李侃桢等(2003)通过对各种交通联系强度、产业联系强度及社会联系强度的数据判定都市圈内部联系程度和划分圈层地域。姜世国(2004)利用“功能主义方法”和断裂点公式与距离衰减效应分别定性定量分析杭州都市区的地域范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8-11 10:22:00
不错,呵呵,希望下次有人写综述的时候可以把偶的研究成果写进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12 23:59:00

不错~

赞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13 09:09:00
站长的文章?没做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7 13:17:22
不错,呵呵,希望下次有人写综述的时候可以把偶的研究成果写进去啊!那样更加好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