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小鱼
中秋临近,商家在热卖月饼的同时,媒体却在热炒一条关于关灯赏月倡议的新闻。事缘郑州市民曹先生写了首新诗,倡议中秋之夜关闭城市公共场所所有灯光,为市民营造赏月的氛围,引起很多人共鸣。 
包括本人在内,相信大家都有着类似的渴望,在城市里头,夜晚不经意抬头望去,能见天际一皎洁月轮。繁灯如织造就了城市的不夜天,方便之余,当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包括月色。“月色繁灯没,城深四野离”,繁灯把月色吞没,多少令人有些遗憾。 
有歌者曾如是唱过:“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 看透了人间聚散,能不能多点快乐片段”。城里的月光究竟能否照亮梦想不得而知,然而,在灯火交织的城市里,月光弥足珍贵却是无疑。“月光如水”,这句话听来很文学,其实更经济学。因为月光的确如水一般,边际上不值钱,然而稀少了就体现它的价值。在弥漫着灰尘的城市里头,遇到一个星月争辉的夜晚,欣喜程度实不遑多让于行走沙漠喉干舌燥之时遇到水源。 
有人如果愿意坚守生活的朴素与心灵的闲适,大可呆在小镇,找一个能见月明星稀的屋子应不困难。但试图在大城市里寻求这样一扇窗子会耗费甚巨,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很多人放弃了小镇或乡郊,走进大城市,换一个角度来看,他们正是放弃了乡下的月光,选择了城里的灯光。为了诗人能欣赏到月色之美,把灯光熄灭,对那些夜晚赶路、干活甚至消遣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昏暗之下,有人摔倒了,有人被抢了,谁来负责? 
在想象的空间里,我们可以天马行空不受约束。然而现实之中包含着各主体间权利与权利的错综复杂,包含着成文或不成文的一些契约协议,这也是形成城市秩序的基本条件。一不留神,就会侵犯了他人的权利。不应否认诗人需要想象力,然而当把这种个人的浪漫想象诉诸集体的请求,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倾向。故此,如同郑州曹先生一般想法的人,与其学习康德“仰望星空”的榜样,不如先接受泰勒斯“小心走路”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