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硕士毕业,分享考研及读研的心得体会!
一、自我介绍和写作缘由
我是一名工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5年硕士毕业。本科为一所普通二本院校,考研初试总分385/500,考上一所211院校。两年半的硕士生涯已经结束,顺利完成硕士课题、论文写作及论文答辩。无论是考研还是读研,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获得过前辈们的帮助,现在研究生毕业,想把自己考研和读研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后来人分享,供大家批判地参考。
二、考研
由于考研距今已有3年多的时间,因此不能给大家提一些具体的、详细的、细节的复习建议,只能从宏观上谈谈我的体会。
1、我当时考的四门课程分别是数学二、英语一、政治和一门专业课。
数学,我的关键词是基础,把基础打牢。基本的知识点要弄得非常扎实,基本的题目要多做、反复做。不能眼高手低,每个题都要在草稿纸上去演算,而不能只是在脑子里想想思路,觉得自己差不多会做。要有错题本,将做错的题整理出来,尤其是反复错的题型,经常翻一翻,看一看,做一做。要利用好真题,每一套真题就是一次模拟考试,准本好答题纸,在考试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给自己打分,重视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待把全套真题做完,要从宏观上看看近几年反复考察的知识点。我们复习的理念是全面不留死角,但同时要有所侧重。
英语,我的关键词是词汇。要准备一个单词本,将那些生词、老是记不住的词、词性意思用法较多的词等等记录下来,每天都花点时间记忆,反复记忆。不能总是拿到一本词汇书就是从A开始记,那些简单的词要剔除掉,重点记那些不认识的、不熟悉的、用法多、词义多、重点考察的、试卷中出现频率高的但每次看到你都不认识的词汇。阅读理解、完型填空的专项练习,制定计划,每天阅读理解做几篇、完型填空做几篇。要重视阅读理解,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一方面阅读所占分值大;另一方面,阅读理解能够拓宽词汇量,接触一些单词的用法、词组,看到一些好的句式,有助于揣摩命题人的出题思路等等。做完阅读理解后,要好好总结,对于完型填空和作文都有益处。作文要经常练练,不能眼高手低,看到题目只是想想思路,想想从哪些方面去写,这不行,要真正将想法落实到纸上,去写出来。重视真题,把每一套真题当做一次模拟考试。
政治,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最好是报个辅导班,一方面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你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加深印象,有些东西靠自己看书看不明白;另一方面,这些辅导班最后都会有押题,有些辅导班押题还是比较靠谱的。政治的参考书,那本考试大纲太厚,没有针对性,字体小,不好。记得我们那时候考研,有一本书叫《疾风劲草》,不厚,将知识点总结得很好,方便记忆。大家到时候可以看一看有没有类似的书。我没有用这本书,我的很多同学都买了,因为这本书好像出来得比较晚,也可能是我知道这本书比较晚,当时正在看考试大纲那本厚书,一边看,一边记笔记。因为不想打乱自己的复习节奏,所以就没买。现在想想,当时如果早一点知道这本书,那么复习效率会高很多。
专业课,要选择报考院校指定的参考教材。要广泛搜集信息,包括历年真题,有没有专业课的辅导课程,是哪个老师出题,所报考院校该专业课的考试卷等等。搜集信息的渠道很多,比如网络,找已经在你报考院校读研的师兄师姐,求助于报考院校中你的同学,甚至自己去一趟报考院校,去逛逛报考学校的打印店等等。重视真题。
2、独行快,众行远
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但要想走得远,一起走。考研是一场持久战,选择报考院校,复习,初试,复习,复试。打持久战,需要坚持,要耐得住,孤军奋战并非上策,要和其他考研的同学一起,特别是那些报考同一院校的同学。要把收集到的信息、资源与同学共享,要与同学互相打气、鼓劲、加油、帮助,共同进步,共同度过那段难忘的岁月。
3、心态的调整
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心态的调整很重要。有时候复习累了,不想看书,甚至心烦意乱,那就不要再看了,给自己放个短假,休息休息,可以出去运动运动,玩一玩,放松放松。待心态调整好,再继续复习。越临近考试,越要调整好心态,越要稳住。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最后越艰难,但只要你调整好心态,保持一颗平和心、平常心,按照自己的计划、节奏复习,那就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上了考场后,也要注意调整心态,开始碰到几个难题,不要慌,不要自乱阵脚,你难别人也难,先放一放,去做后面的题,不要在一两道难题上耗费过多的时间,那样得不偿失。碰到简单的题,也不能怠慢,不能轻敌,要知道你容易别人也容易,要尽量拿满分,这才没有“辜负”简单的题。
4.导师的选择
初试结束,回家过完年回校后,要尽早搜集报考院校该专业硕士导师的信息,比如联系方式(邮箱、电话)、该老师每年招几个学生(是否有保研的)、老师为人如何等等,尽早与导师联系。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如咨询师兄师姐、你的同学、访问报考院校学院的网站等等。导师是否一定要找大牛?一方面找他们的人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找大牛导师不见得就是大牛导师亲自带你,很可能只是挂他的名,真正带你的是他手下的老师,毕竟大牛导师都很忙。
三、读研
回顾自己两年半的读研生涯,有许多做得不好的地方,现将我的一些经验教训写出来,供后来的师弟师妹们辩证地、批判地参考。
1、研一上学期要修的课程较多,大家可能没时间去实验室。研一下学期一般课程较少,大家要尽早进实验室,看看师兄师姐们在做些什么工作,帮师兄师姐做做实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为自己课题的开展打打基础。我自己进实验室比较晚,一方面课题迟迟未定,没有客观因素逼我去实验室;另一方面,实验室环境比较“恶劣”,主观上很排斥,不想去。但如果现在让我再重来一次,我会选择早点进实验室,因为万事宜早不宜迟,消极被动不如积极主动。
2、要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自己的课题方向,尽早把课题定下来,且最好不要中途换课题,要换也要趁早换。我自己就饱受换课题之苦,课题直到研二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才定,真正开始做课题是从研二下学期才开始,时间对我来说就很紧迫,而此时导师带的另外两个学生的课题基本做完了,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写论文、找实习、找工作。
3、最好要发小论文,在找工作时,它可以给你的简历上增添一抹色彩,增加获得面试的机会。当然,不是说没发文章就找不到工作,我没发文章,最后也找到了工作,只是说发小论文会给我们求职时增加些筹码。
4、研二下学期到研三上学期之间的暑假最好找份暑期实习,当然前提是你的课题做得差不多,征得导师的同意。有一部分同学由于暑期实习表现优秀而成功拿到OFFER,成为正式员工,提前把工作给定了下来,了了一桩大事,后面就只剩论文和答辩,坐等毕业,岂不爽哉。即使没有拿到OFFER,但你积累了求职经验(简历、面试)和工作经验,对于即将到来的秋招,你比别人准备得更早、更充分。我自己因为课题开始得迟、结束得晚,因而没有找暑期实习,感觉很遗憾。
5、有读博意向的同学趁早决定,不要错过申请硕博连读的时机,对于读外校博士的同学,这样就可以有充足时间去准备考博。我的一个室友由于决定读博(本校)的时间太晚,错过了申请硕博连读的机会,最好还得复习考博。
就写到这,供大家批判地参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