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报道,长期以来,财政资金存量较大、利用效率较低催生出年末“突击花钱”的顽疾和“账外小金库”的隐患。同时,在当前“三期”叠加、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财政支出盘子扩大与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审计署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至2014年底,抽查的22个中央部门有存量资金1495.08亿元,18个省本级财政有存量资金1.19万亿元。
若要盘点2015年上半年的财税改革关键词,“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定然位列前茅,挤掉财政水分、盘活“趴窝”资金、让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发力成为宏观调控的创新之举。
仅今年上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在4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4月1日,“部署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有效支持经济增长”;5月13日,“决定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以改革创新盘活存量资金”;6月10日,“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坚决改变资金使用‘碎片化’,提高使用效益,是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6月17日,“通过调整结构、盘活存量,增加安排中央投资,重点投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等,带动更多地方和社会投资”。
7月8日,在下半年刚刚启幕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指出,各级财政将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国务院将2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存量资金调整用于在建重大项目。
国务院牵头、财政部和审计署联合发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始终贯穿于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