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796 0
2015-07-10

UP君整理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中4-7月下载量最多的几篇金融类论文,在此做简单介绍,并将原文挂出,大家慢慢研究啦~~~




1.《中国股市被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误导了吗》   

——《金融研究》2014年第10期


摘  要:自我国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把“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划入“营业利润”范畴内,近年来多次出现上市公司利用大量“投资收益”增加短期利润弥补亏损的现象。本文系统地分析了2007年至2011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发现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持续性显著低于营业利润其它组成部分,虽然股价完全反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暂时性盈利的特征,但高估了投资收益对于未来盈利的持续能力,构造卖空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高、买人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低的公司的对冲投资组合能够在未来一年得到超额股票回报率;尤其对于主营业务亏损、盈余管理动机较强的公司,投资组合超额回报率更为显著。本文结果帮助投资人理性认识属于“营业利润”范畴内的“投资收益”和核心营业利润的差异,并且对报表使用者正确运用2007年后广泛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提供重要警示。



2.《我国财政赤字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效应——来自有向无环图研究的新证据》

——《金融研究》2014年第12期


摘  要:本文首次结合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DAG)技术,对我国财政赤字是否具有通货膨胀效应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系统地考察了通货膨胀与宏观变量动态关系的渐进演变,以寻求除传统货币供应之外决定我国通货膨胀的其他重要因素。本文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动适应于财政政策,从而增大了诱发财政驱动的通货膨胀的风险;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不仅是一种“货币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财政现象”。在我国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以及货币供应具有较强内生性的情形下,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有效地防范财政赤字诱发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以最终实现物价的长期稳定。



3.《房价波动存在收入分配效应吗——一个家庭资产结构的视角》

——《金融研究》2014年第12期


摘  要:住房问题关乎社会民生,房价上涨引起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现象尤应关注。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房价波动可通过财富效应和信贷效应两种渠道影响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通过建立可反映房价波动与居民家庭总收入的理论模型,运用比较静态分析结果显示,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收入的财富效应为正,信贷效应为负。在此基础上,采用2000~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发现,房价波动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财富效应渠道长期存在且为正值,而信贷效应渠道在不同阶段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变化趋势由负转正。因此,在宏观调控政策选择上,应聚焦于采取措施预防房价上涨所引起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有效实现住有所居。




4.《国有股权、民营企业家参政与企业融资便利性——来自中国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金融研究》2014年第12期


摘  要: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将民营控股公司中含有国有股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联渠道,研究了国有股权对民营控股公司获得银行贷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含有国有股权的民营控股公司比未含有国有股权的公司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及更长的贷款期限,而且国有股权作为政治关联机制与民营企业家参政在影响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



5.《主要英文经济学期刊论文计量方法分析》

——《金融研究》2014年第13期


摘  要:本文基于2001~2012年五大英文顶级经济学期刊计量方法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经验研究论文占刊登论文总数的比例在这12年中有所提高,2012年经验研究论文占比要明显高于2001年,而理论论文的占比有所下降。经验研究论文中缩减形式(reduced—form)占绝对主导地位。普通最小二乘方法在这12年中占刊登论文总数的比例较高,是缩减形式中占比最高的方法。此外,我们也发现经验研究论文中使用结构模型论文的相对数量有所上升。这些发现说明,相当数量的经验研究论文并未采用在技术上更为复杂的识别方法,采用哪种计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6.《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

——《经济研究》2014年第05期


摘  要:本文在DNK—DSGE框架下引入了包含影子银行的金融中介部门,将影子银行视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体系在高风险领域的延伸,并探究了该中介体系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正向的利率)中击虽然抑制了商业银行信贷并降低了低风险企业的杠杆,却引起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以及高风险企业的加杠杆行为,负向的利率冲击则恰好相反。影子银行呈现明显的逆周期特征,在对传统间接融资体系形成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影子银行经营者的风险偏好以及经营者、所有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会对影子银行利率和宏观经济变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7.《企业投资效率之谜:融资约束假说与货币政策冲击》

——《经济研究》2014年第05期


摘  要:国有企业投资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被认为是中国长期过度投资现象之下的典型事实,基于相对早期样本的代表性研究均显示如此。然而,本文采取一致性方法测度企业投资效率却显著发现,近年来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相对更低。本文提出融资约束假说解释企业投资效率之谜,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行业,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相对国有企业的差距越大。货币政策冲击会显著影响这一差距,货币紧缩时差距会增大,而货币宽松时差距则缩小。进一步的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频繁的货币政策冲击强化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融资约束差异,国有企业不断获得扶持性信贷补贴,而非国有企业的信贷资源则被相应挤出,日益严重的信贷融资约束使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持续下降,进而产生企业投资效率之谜。




8.《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

——《财贸经济》2014年第01期


摘  要:中国金融体系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平滑风险能力弱、国际化程度低的缺陷,因此必须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推进金融体系“宽度”改革,通过开放和国际化推动金融体系“长度”改革,而互联网金融发展将会牵引金融体系的“深度”改革。互联网与金融具有基因契合的特点,互联网与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支付结算、风险配置和竞价机制四种基本功能相耦合,因而能大大优化这些功能。本文最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替代边界,指出未来的金融业态是在竞争中共存、在共存中竞争。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