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写得很好,短小但是却方方面面都点出了人类的非理性。 是行为经济学入门的良好读物。
以下是一些采访
--------------------
--专访《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
丹·艾瑞里(Dan Ariely)并没有像很多命运坎坷的人那样自怨自艾,因为18岁那年的一场爆炸意外,让他全身70%重度灼伤,包裹纱布长达三年,每天穿着从头包到脚的治疗用紧身衣,他自嘲为搞笑版蜘蛛侠。但这反而让受困于病榻的他,开始对观察人类行为产生兴趣,最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行为经济学大师。
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艾瑞里的新作──《怪诞行为学 》(Predictably Irrational)建立在行为科学的实验上,不仅告诉你人们怎么消费,更指出人们为什么这样选择,他列举了一般人日常生活中存在着13种莫名奇妙的非理性行为,告诉我们为什么?又该如何克服?此书在美国一经出版,即在美国引起轰动,高踞亚马逊商业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四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联袂推荐,被全球10个国家地区引进翻译出版。下面就来一起分享一下这位怪诞经济学家的想法。
问:为什么想写《怪诞行为学》这本书?
答:在学术界很久了,经济学的论文有很多限制,没有太多创造性的乐趣。所以我决定写一本不一样的书,本来我想以人在厨房的行为当作主题,原定的书名是《吃饭不掉渣:在水槽边吃饭的艺术》(Dining Without the Crumbs: The Art of Eating Over the Sink),内容包括:该买什么烹饪器具?如何买到满意的菜和锅铲?如何招待客人?
厨房是人们生活很重要的一环,但我找了很多出版社,大家都说这本书无法归类,既不是烹饪、美食的书,更不是学术论文的书,让他们很困惑。
最后有一个出版商告诉我:"我愿意出版你的书,但是条件是你要先出版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我说我还不想出版,他说你一定要,我就写出这本书。
问:行为经济学和厨房有什么关系呢?
答:是没有直接相关,但是厨房其实是攸关很多决策的地方。我们在厨房创造(新菜)、破坏(食材)、想象(菜式、配菜、上菜方式),这些有趣的过程,让我想用行为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厨房。不过他们不让我写,折衷之下出版这本《怪诞行为学》,出版后大受欢迎,让我忙得不得了。承认非理性 才能预防危机。
问:你觉得为什么这本书会如此受欢迎?
答:我想是因为经济学家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尤其在美国,对政府的决策影响、对企业界的建言、对大众的影响,经济学家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我发现,很多人其实对经济学的根本假设「理性」(rationality),觉得不太妥当。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可是人们常发现自己有很多不是那么理性的行为,因此也很想探究为什么人会不理性?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人往往不理性。不过,一旦你发现自己受到主观情感、比较、期望、认同、社会规范等多重因素影响,而犯下的种种不理性的错误时,实际上就可以对症下药,自我改善。
我想读者能从这本书得到反思,进一步调整行为,得到比较理性、正面的结果,这就是这本书受欢迎的原因。
美国的最近次级房贷危机,也是类似的道理:个人、单一金融机构不理性的行为(个人借了太多超出自己能力的房贷,金融机构为了冲放款而不顾风险),累积多年,形成风暴;一旦我们懂得自己行为模式,就可以预防危机再次发生。
问:读者的反应很热烈吗?
答:我接到成千上万的读者电子信,问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从癌症治疗、个人建议、理财,真的非常有趣,我多年来在学院发表些没有多少人读的论文,从来没有想到这本书,可以感动这么多人。
他们说我厘清了许多他们的理性迷思,帮助他们解决债务问题,让他们豁然开朗。这样的肯定,让我非常兴奋。
整理自台湾《远见杂志》专访
----------
--专访《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
丹·艾瑞里(Dan Ariely)并没有像很多命运坎坷的人那样自怨自艾,因为18岁那年的一场爆炸意外,让他全身70%重度灼伤,包裹纱布长达三年,每天穿着从头包到脚的治疗用紧身衣,他自嘲为搞笑版"蜘蛛侠"。但这反而让受困于病榻的他,开始对观察人类行为产生兴趣,最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行为经济学大师。
原籍以色列的丹·艾瑞里曾为了解决美国的卡奴问题,主动游说银行设计一种另类信用卡,帮助卡奴控制自己的消费,走向理性。银行家们震惊之余,反问他:你知不知道每年银行从信用卡的循环利息支出中,赚了170亿美元?
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艾瑞里的新作──《怪诞行为学 》(Predictably Irrational)建立在行为科学的实验上,不仅告诉你人们怎么消费,更指出人们为什么这样选择,他列举了一般人日常生活中存在着13种莫名奇妙的非理性行为,告诉我们为什么?又该如何克服?此书在美国一经出版,即在美国引起轰动,高踞亚马逊商业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四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联袂推荐,被全球10个国家地区引进翻译出版。下面就来一起分享一下这位怪诞经济学家的想法。
问:你写这本书,是站在消费者立场,要他们理性消费,还是站在企业界立场,要他们如何掌握人性弱点,成功营销更多东西?
答:我写这本书的第一目的,是想鼓励读者对行为科学产生兴趣。我认为行为科学很棒,一杯酒、一壶咖啡,都有社会科学的理论左证,例如点餐的顺序会不会影响到同桌人最后的决定?
第二层目的,我想要帮读者认识自己可能有的限制和错误。
第三层目的,我希望让企业界和政府更深入了解人类的限制,而制定出更符合人性的政策和营销策略。
第三个目的影响最大。政府和企业在制定政策时,经常把人想得太理性。比方说,有形的就不会太离谱,我们不可能设计出给巨人坐的桌椅。但是无形的东西,尤其是影响深远的金融商品或退休年金,经常就很夸张。
好比保险商品和劳工退休制度,政府和商业界往往假设消费者、纳税人都是超级理性的人,每个人都是熟练于理财精密计算的超人,所以他们才会设计出根本达不到的理财和退休目标。
我认为,如果我们认知到平常人易受影响、易犯错,那政府和企业就不会害很多人理财失败。如果政府和企业界能了解行为经济学的原理,设计妥善制度、帮忙一般非理性的大众,绝对可以避免像这一次的次贷那样的状况。
我并不是要帮助企业卖些什么东西,而是希望企业界在设计产品,就应涵盖解释一般人的能力限制的行为经济学。举例来说,健康,所有人都要健康,政府推广健康,问题是要如何做?买保险吗?定期健康检查吗?该花多少钱?我们要如何了解自己的限制,帮助他们做得更好。
问:你认为企业业务的利益和理性的消费者,这两个是不是相抵触的?
答:在某些个案下,营销提供的诱因可以让消费者更理性。例如,保健、储蓄所营销的和消费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但多数情况,营销人都希望卖愈多愈好,要消费者不理性情况下过度消费,他们才能获利。
问:书中免费才是最贵的,因为买了一大堆不需要的东西,是否有人读了这章受到影响?
答:我想真的读到这篇文章、而且读懂的消费者,以后看到免费促销方案就会走开。他们会更仔细思考这些营销活动的企图。
问:书中还提到你主动去银行献策,针对不同客户,设计出每不一样的消费上限,结果银行没有理会你?
答:是的。我在想象一种另类信用卡,可以同时设立限制个人消费罩门的信用卡(例如Debit信用卡,每月购物刷卡依个人财力设计上限)。
我还告诉银行,如果客户不想让消费者成为卡奴,他们会要求把名下信用卡,从一般消费完后45天才付款的普通卡,改为每消费一笔银行就会从账户扣款的Debit信用卡。
但是一般人会认为很疯狂,那何必办信用卡?因为既不能享受到每次延后45天才付款的福利,又没有充分利用到信用卡的扩充信用、周转现金消费等其它好处。但事实上,我认为想办Debit信用卡的人,是要控制自己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这点银行应该鼓励才是。网络易比价,也易过度消费。
问:有企业因为用了书中理论而成功的吗?
答:有一个人写信给我说,说他服务于某大型连锁电器量贩店,原本只卖5种品牌的电视,液晶电视(LCD)出现后,厂牌多达50多种,让那些老牌大厂像索尼(SONY)、松下(Panasonic)很关切,最后结果是消费者为了保有所有选择,反而全部搞混了,正如我书中所提及的一样。
问:你是从实验中发现非理性经济行为的吗?只有13个吗?
答:不,这只是开始。后续还有更多更多不理性。我会一直发现下去。
问:听说你下一本书计划写网络购物行为研究?
答:网络非常有趣,因为提供了庞大供给与需求的交易机制。从正面来看,因特网最大功能,是解除了所有传统市场的障碍,问题是,人们进出这个无国界、无障碍的网络市场却更容易被误导、犯错,更容易成为不理性的消费者。
网络不但提供百万种选择,更可以比价,一切透明,我想发现人们在这种情境下到底是如何消费的?去进一步发现网络商业的原则。
问:在台湾,网络购物通常比较便宜,现在还有团购,凑20~30个人还可以议价。会不会因此反而过度消费?
答:这很难讲。你要分辨购物行为是理性或非理性,需要很聪明的实验过程。就像你说的,因为团购便宜很多,人们倾向买太多,这当然是非理性,不过我还在思考: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让人可以分辨理性和非理性。现在这本书会受到欢迎,也是因为我进行很多实验才提出来的理性。
问:跟过去比,人比较不理性吗?因为多了很多诱惑?
答:现代人是比较不理性。过去人受制于自己的收入,也不能随意借贷,所以比较不容易犯下非理性错误。例如,过去如果只赚100美元,人大概都会知道自己的限制,问题出在金融机构为了拚业绩,让人们太容易借到过多的钱,而没有想到这不是我的钱。大环境也比从前复杂很多,你看看理财商品有多复杂,如果要维持理性消费,我们必须成为每种商品的专家,事实上不可能。
问:你认为人的非理性,是不是企业总是鼓励大家过度消费而造成的?
答:有些公司确实是这样,但不是每一家。我认为,在整体社会利益层次,企业和消费者是可以结盟、利益一致的。
例如,假设有一家工厂生产质感好的汤匙、筷子、刀叉,借着这些繁复的餐具,训练餐桌礼仪,吃饭吃得慢,比较健康。如果没有这些餐具,人们吃饭只花15分钟,吃得太快,反而吃进过量食物,一定影响健康。所以,生产这些餐具的公司,要营销这些餐具,固然是为了自己要赚钱,但是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人们的健康。
如果企业了解到,他们运用行为经济学原则的处理过程,会大幅改善人们的生活,那么企业自己也会获利。
的确,我承认多数情况下,企业的营销都是要消费者过度购买,比方到超市,只要卖面包的说我的面包是用最好的小麦、有阳光的香气,再让你试吃,然后你就饿了,掏钱出来买。
我认为企业界对社会责任真正的承诺,是深度了解消费行为模式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设计出真正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好产品,这中间有无穷的商业机会。
所以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多花钱消费好东西,营销人和理智消费者在这里并不矛盾。
整理自台湾《远见杂志》专访
---------------
--《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专访
这就是我--"蜘蛛侠"经济学家
《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行为经济学大师, 18岁时的一场爆炸意外,让艾瑞里全身皮肤70%遭灼伤,住在烧烫伤病房达三年之久。为了使皮肤尽快复原、减轻痛苦,他高价定做了一套帮助康复的黑色弹性紧身衣、头戴面罩,只露出两只眼睛,就像是个"蜘蛛侠"。实际上,这套衣服反而给他带来了许多的痛苦,但正是这套服装,让他开始认真思考"安慰疗法"作用的问题,发展出观察人类行为的兴趣。由于头戴头套,他可以把自己置身事外,跳脱世俗的圈子,用局外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身边的世界。这段漫长、无聊、而又痛苦不堪的岁月里,成就了一名满身疤痕的著名行为经济学大师。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他写了这部行为经济学的重要著作。
问:你怎么受的伤?
答:我18岁那年,参加以色列的强制军训,在军火库附近,一颗威力巨大的照明弹在我身边爆炸了。算不上什么光荣负伤,倒是一次"倒霉"的事故。
问:你全身百分之七十烧伤,又怎么能从病床上重新站起来,成为科研领域的顶尖人物,到麻省理工学院执教呢?
答:医院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我在里面待了很长时间。一连几个月,我不能吃饭,靠饲管喂食。别说走路,连动都动不了。我看着周围的人,觉得我越来越像一个陌生的旁观者,因为那个世界已经不属于我了。医院每天把我泡在药水里,其实这种疗法对每个烧伤病人都是非常可怕的。每天一次,有时是两次,把病人放进金属浴缸,里面是水和碘酒的混合液,泡一会儿,护士们就把病人身上的绷带往下扯,用以促进皮肤再生。人们都有揭创可贴的经验,你觉得应该快点揭还是慢点揭?对一个百分之七十面积烧伤的病人,身上根本就没有皮肤,绷带是粘在肉上,每天如此,揭一次一个多钟头,简直是撕心裂肺。恰恰我住的那个病房里,护士们认为,揭绷带最好是快点揭,快揭掉早完事。
问:她们认为这样能减少痛苦吗?
答:她们这样认为。但是我认为还是应该轻一点、慢一点,哪怕时间长一些,但是每一秒钟的疼痛程度就轻一些了。我出院后,就想对我的这一观点加以证实。我在大学里进行了专门实验,向人们施加各种痛苦,有时是强痛度短时间,有时是低痛度长时间,有时痛度逐渐加强,有是逐渐降低,我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加热,或者用木工钳夹手指,不久,实验结果证明那些护士是错的,低痛度较长时间的疗法要比高痛度短时间好。实验还证明先从最痛处处理,痛度逐渐减弱,效果比相反方向处理要好。护士们不懂得这些。我就想不明白,她们都为人善良,经验丰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过不知多少病例,但是为什么就不懂得正确的程序和方法呢?我开始思考,其他很多情况下,我们有很多实际经验和数据,但却没有认识到,这到底是为什么?
问:就这点来说,受伤的经历成就了你的事业。
答:事故太可怕了,但它确实从重要的方面改变了我的一生。从小学到高中,我总是坐教室的最后一排,上课打闹,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但是受伤以后,从烧伤医院出来,我进了大学,之后的两年里,我定制了一套奇怪的紧身衣,希望用来保持对伤疤的压力,促进皮肤再生。我周围都是健康的年轻人,但是我走路一瘸一拐,棕色古怪服装,衣服连着头套,只露出两只眼睛,变成了影片里的"蜘蛛侠"。但是这也给了我另一个契机,我发现,人们习惯于以貌取人,把智商与外貌联系起来,我不敢说他们因此认为我弱智,但起码认为我智商不高。于是我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向老师主动提问,用课堂发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问:(关于"蜘蛛侠")人们看到你脸上、手上明显的疤痕,因此对你的期望值打了折扣,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
答:是的,常遇到。他们是否和我握手我非常敏感,而且从握手动作判断他们是哪一类人。有的人只不过用大拇指和食指捏捏我的手而已。 (就像遇到了蟑螂或者什么虫子)我能理解他们感到不舒服,不知如何是好,但是作为我,我感到非常难受。
问:你自称属于"剑走偏锋"一族。你的新书 《怪诞行为学》里声称,传统经济学的中心论点,市场由供应和需求决定是谬误,为什么?
答:这个问题不好用简单的是与不是来回答。我先拿一次实验做例子。我们到教室里去卖东西,有电脑键盘,书,巧克力,等等。我让学生们先看货,再写下他们各自社会保险号的最后两位数。假如你的社会保险号最后两位数是44。我就问你是否愿意出44美元买一件东西。然后我说,"我们现在正式拍卖,每个人写下你的出价,谁出价最高,就可以当场付钱,拿到他拍中的物品。请把写好的出价交上来。"结果是人们出价的高低与他们的社会保险号大小产生了对应关系。因此说,你的(购物的)初次决定可能是随意作出的,但一旦作出,它会成为你以后其他决定的基础。问题就在这里:根据传统经济学,人们决定购买商品或服务,根据的是成本效益分析。现实却是,我们并不清楚怎样来评估价值。最简单的,就说一块巧克力,放到嘴里,慢慢融化,味道甜美--这种体验值多少钱?你能断言:"不多不少85美分,86美分我就不买了"? 把某一体验折算成货币非常困难。所以人们的行为,往往把从前的决定作为出发点。
行为经济学是复杂严肃的科学
问:行为经济学家研究的到底什么?
答:传统经济学分析的主要假定是理性。如果你问一位传统经济学家,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存钱,他会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人们都是理性的,他们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他们不存钱,可能因为眼下没有钱,也可能想体会一下退休后与子女同住好不好,还可能想考验一下我们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否完善。行为经济学家则认为,人们会犯各种非理性的错误,我们对此进行研究,是为了让人们有机会避免这类错误。比如,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到饭馆吃饭,你也打算节食减肥,可是侍者端着点心盘一过来,你就顶不住诱惑了?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晚上睡觉前还要吃块蛋糕,就表明你不想减肥。"行为经济学家则会说,"不对,他是想减肥的,但是巧克力舒芙蕾就在眼皮底下,他控制不了情绪犯了错误,但事后一定后悔。"人们长期的目标与短期目标发生矛盾,很多情况下,短期目标里的情绪成分使我们忘记了长期目标。
问:你的《怪诞经济学》一书中的实验构思非常巧妙。有没有你非常得意,却没有收进书里去的?
答:有一个实验,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但是做起来很难,却又意义深远。有这样一个问题:薪酬给得越高,雇员的业绩就一定越好吗?这就是推动公司主管们天文数字薪酬的原因:根据这些人的业绩和股票升值幅度,薪金按吨给,就能激励他们做得更好。但是这种激励因素真的能让他们的业绩更上一层楼吗?我们找出了几项工作:需要创造力、独立思考、专注和记忆力才能做好。我把项目拿到印度去找人做,按业绩付薪酬。有的人,工钱很低,做好了,给一小时的工资,做得很好,两小时的工资。有的人拿到一个月的工资,还有的拿到半年的工资。实验的结果是,押上的钱越多,人们的确会更加卖力,但实际的业绩却越差。
火人节规定不允许使用货币
问:是因为焦虑,怕拿不到钱吗?
答:金钱是一柄双刃剑。它能激励你,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产生反作用。我想说,如果你能有5分钟的创造力,我就给你五千美元。这五分钟,你会花多少去考虑钱,多少去考虑工作?再差一点的做法,实验中,我们直接把钱发下去,告诉他们:"如果完不成任务,把钱交回来!"
问:这样他们的创造性就更低了?
答:我的天!他们反感透了!有两个人拿了钱就跑。实验立即叫停。
问:荣誉比金钱的激励作用更大吗?
答:有时候是这样。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市场里,一个是社会市场,一个是货币市场。市场不同,规则不同,回报不同,我们在其中的专注点也不同。假如我请你帮忙换汽车轮胎;或者我请你帮我换车胎,还说会付你2美元。 你不会认为:"好啊,我帮了丹的忙,还挣了两块钱",你不大会这样想,助人的社会价值不存在了,你只会从钱上衡量,两块钱好像成了侮辱。从免费变为付钱,不管多少,我们从社会规范转到货币规范。我们做过一个实验,不给钱,只给点礼物。有的人我们什么也不给,有的给一块糖果,有的给一盒高迪瓦巧克力,我们看到,拿到小礼物的人也很开心,自始至终,干得同样卖力。下一次我们把两个市场打乱,我们同样送礼物,但告诉他们礼物的价值。当人们知道给的是50美分的糖果,当即感到不快,也不愿意出力干活了。我认为社会规范和货币规范的这种区别,非常重要。
节选自2008年2月27日加拿大《麦克林》新闻周刊记者凯特·菲利对丹·艾瑞里教授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