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682 34
2010-09-15
读五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发言有感

十集电视剧《公司的力量》编导组采访了近年来五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们的谈话发人深思。

一、罗伯特-福格尔(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问:经济危机与失业有什么关系?如何评估这次经济危机中的失业问题?
答:即使经济从衰退的谷底慢慢复苏,它的增长速度也无法赶上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如果以失业率来衡量是否是否已经走出经济衰退期,那么即使人们的支出或收入显示经济已经好转,但我们现在仍然是处于衰退期。
    经济复苏所需的时间长短才是值得重视的。回顾二战后美国的历次经济危机,平均持续时间为11个月,紧接着是经济持续6年的强势扩张,有的甚至持续十年。反观这次经济危机,持续了22个月,是经济危机平均持续时间的两倍。失业率创历史新高,超过自1960年以来的失业率水平。所以,对美国乃至全球来说,这是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感受:
福格尔教授在这里仅限于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论述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无可厚非!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并非如马克思所说,乃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因为这样的基本矛盾已经被二十世纪以来,普遍出现的股份公司大大缓解了。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实质在于:在“有限”(指产品种类有限!)的范围内,生产的扩张速度超过了需求的扩张速度。
例如当全世界的机械制造产品主要靠英国供应时,不会出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当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等依次加入供应大国时,就势必要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再当中国以及“金砖四国”等等也纷纷加入供应大国时,其经济危机的严重性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所谓“中国人抢了欧美人饭碗”的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
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路既不是人为降低生产的扩张速度,也不是人为提高需求的扩张速度;而是要充分利用税收等等的杠杆作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创新产业,以促进生产领域(产品种类)和消费领域的不断扩展。
例如历次经济危机都是通过火车、汽车、飞机、大炮、导弹、卫星、高速公路、数控机械、电灯、电话、电视、电脑、互联网……等等新兴产业来克服的。


问:劳资纠纷在工业社会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在您看来,劳资纠纷是经济增长中的必然现象吗?
答:劳资纠纷出现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阶段,穷人、中等收入者、富人无一例外。但是这些劳资纠纷并没有破坏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普通大众财富增加。所以,尽管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我们还是不得不说20世纪仍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但不是所有国家而是占全球人口大多数的大部分国家在20世纪都有了长足发展。世界上也有一些非常贫困的国家尚未进入经济增长的轨道,这些国家国内冲突剧烈,种族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要想经济增长无异于天方夜谭。


感受:
过去的观点认为:穷人贫困的根源是富人的剥削;所以只有消灭了私有制,穷人才能不再贫困。……可是我们消灭了地主,消灭了资本家,消灭了私有制,穷人却依然贫困。
现在的事实证明:穷人贫困的根源是生产率低下;所以只有大家携手提高生产率,穷人才能走出贫困。


问:请您就中国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谈谈看法。
答:我预期,中国经济仍将以年平均约8%的增长速度继续增长2040年中国人均年收入将达到8.5万元。我的许多同事对我这一乐观的预测持有异议,我试图向他们解释。我的理由是,中国正在大力投资教育,其政府对中学、大专水平教育的投资力度在加强。过去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9%,其中,教育贡献了6%。剩下3%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自哪里呢?来自于劳动力从农业部门的向外转移。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使得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人均生产力更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经济产业,这些产业工人创造的人均产值比在农业中要多得多。所以,每一个从农业转移到其它行业的工人都为中国年平均增长率的提高添了一份力。——这就是另外3%增长率的来历。
不开发新技术,不进入科技前沿,国家将无从发展。中国仍在引进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并努力使之适应中国国情,这是“后发优势”,也是中国可以比美国发展得更快的原因之一。我对中国比较乐观的另一个原因是“人口红利”,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目前在中国,人口红利仍然较大,比法国、西班牙、德国、日本以及北欧等国比重都大。这样的人口结构优势有助于中国未来10年,20年经济的增长。


感受:
大力投资教育”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确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不要忘了还有党的领导);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福格尔教授后面所提到的“后发优势”。
例如欧美国家上百年才开发出来的火车轮船生产线,汽车飞机生产线,纺织机械生产线,数控机床生产线,电灯、电话、空调、手机、电视、电脑生产线,以及许多经过基因改良的农牧品种,再加上先进的组织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可以拿来就用。


有一个笑话说:看到中国开始搞改革开放,英国冰柜厂的老板曾经高兴得不得了,以为可以大量出口大赚一笔。……结果中国只买了2台冰柜,几年后就开始向欧美国家大量出口了。


所以中国人千万不要被福格尔先生的恭维冲昏了头脑。当“后发优势”渐渐消退之后,我们最终还要靠自己在科技创新上的“先发优势”才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15 14:17:50
取消重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5 14:24:08
取消重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6 12:49:58
二、詹姆斯-莫里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问:您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答:亚当-斯密将市场经济描述成一个聚集了很多独立生产者的地方,他们可以在市场上销售自己的商品,他们不知道谁会购买他们的商品,但是他们可以寻找到消费者。他认为这是个奇妙的运作体系,在这里人们可以得到所需,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消费。在这里,由生产商思考如何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譬如,在农场种植何种粮食作物,或者在工厂制造何种产品。《国富论》认为,市场应该尽可能自由、开放,譬如允许粮食被自由地进口,这样,人们养家糊口的成本会更低,雇佣员工的费用会更低。这就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有助于工业革命。

感受:
西方绝大多数现代经济学家都非常推崇亚当-斯密。
但非常奇怪的是,在谈到《国富论》的时候,他们几乎步调一致,尽可能回避“劳动价值论”这个理论基础,而只强调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这里或许有如下两个原因:
1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本身是有缺陷的,他只知道微观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确定的,却不知道宏观的价格是由转化成“个体劳动”的劳动时间确定的;从而导致劳动价值论在宏观市场失灵。
2 马克思按照自己的意志,从劳动价值论中导出“消灭资本家”,“消灭私有制”,“剥夺者被剥夺”,“国家统制”,“无产阶级专政”等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结论;……直至使劳动价值论成为洪水猛兽。
但我们不能一味回避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加以改造和更新,使它不再成为洪水猛兽,而成为支撑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问:您觉得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市场经济?
答:市场经济是个抽象的术语,我自己对这样的抽象术语不是很感兴趣。我们所知道的就是某一个国家,发生着各式各样的经济活动,其中很多是由自由市场所主导的。“自由市场”意味着可以自由抉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定价多少。市场在中国的自由度和它们在美国的自由度一样。我的同事有时候会说,在中国,很多都是受政府控制的,例如价格、外汇汇率、利率。事实上,并不完全是这样的。要看中国国民收入由政府进行花费的额度,例如军事、警察、学校、医疗保健等开支,这些支出是非常多的,但是比重还没有象欧洲经济体那样高。有几个欧洲的经济体,50%以上的国民收入都是由政府进行支配的。

感受:
莫里斯教授对“市场经济”有更广泛更深入的理解。因为从古到今,没有一种经济能够超出市场经济的范畴……只不过国家经济所占的份额有所不同罢了!
所以莫里斯先生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国家、企业、和个人所支配的财富,在全部GDP中所占的比例。——而在这个比例中,西方国家所占的比例,反而高于中国国家所占的比例。
敝人认为:这个比例取决于个人、企业、和国家——各自在劳动生产率中的贡献!

问:您认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答:亚当-斯密认为,政府应努力确保经济关系中的契约得到恰当的履行,提供法制并执行产权。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一些重要的事情,类似于规章、管制的事情,也是我们所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经济关系中我们如何获得良好信息,比如当有人购买医药品的时候,他们如何知道这些药品有效呢?这些药品是要经过检验的。学校也一样,你可能需要支付高昂的学费等,但政府也非常有必要对学校进行监督,查看学校是否提供优质的教育。

感受:
莫里斯先生坚持自己的一贯立场,完全不排除政府(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政府应不应该干预市场经济,而是——干预的限度在哪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6 21:03:04
一群糊涂虫!典型的形而上学,一点反思都没有,所有的理论都是有去无回,指向单方面。尤其对于经济危机的内部矛盾根本没有任何认识,反而归结为外在的原因。而且对于概念方面简直是混乱得惊人。比如说关于富人和穷人的关系,这本是一对同时产生的不仅是概念也是现实的存在,竟然被楼主的感想弄得独立起来,似乎富人离开穷人也可以是富人,而穷人离开富人依然是穷人等等。
不要迷信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头衔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说永远绝缘,但这不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悲哀,恰恰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无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7 08:08:42
5# yjg30

“似乎富人离开穷人也可以是富人”——这句话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富人离开穷人不可能是富人。
但“穷人离开富人依然是穷人”——这句话却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