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从金融危机中崛起
                            ------转自博客liaoliang.ce.blog.cn
因为我一直在广东地区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对这个行业颇为了解,所以想从这个角度分析下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出口行业的影响。以及我个人觉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好的建议。
金融危机对对广东地区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元走弱,人民币升值。对以美元结算的交易利润空间减少。
2,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放缓,全世界人民购买力下降,这样使中国工厂的产量下降。
本来在广东地区的工厂,就是供求过剩的形式,这些工厂为了接到国外的订单,已经把利润降到最低,只靠走量盈利。在广东地区有很多工厂每年总产值5亿以上,而利润还不到500万。现在,新劳动法出台,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已经对广东的工厂影响不小,而金融危机的到来,就是雪上加霜。因为平时工厂利润本来就少,成本升高了,订单减少了,这样导致广东的工厂倒闭了6万多家。现在才是金融危机刚开始,明年才是寒冬,我就不多讲这些影响了,相信平时在新闻里能听到很多,我想把重点留在我作提出的解决方法。
我们的政府做了什么?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政府并没有太重视,并且很冠冕堂皇的说这是腾笼换鸟,是产业技术升级的必然趋势。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道理。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空笼子多了,没鸟来了。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也是我早就预料到的。腾笼换鸟是在经济增长时期,把一部分科技含量低的产业转走,换来高科技产业。但是在现在又有多少大鸟能够飞来呢?小鸟走了,大鸟没来几只。可以说:腾笼换鸟失败了。
现在,各地方政府都拿出部分资金贷款给有困难的企业。比如说:惠州就拿出31亿给中小企业贷款。好像国际上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但是这样的做法对中国的企业到底有多大用处?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但我敢肯定的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是让在倒闭边缘的企业多撑上几个月罢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我个人的一个想法,希望相关人士能够借鉴。
其实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涨价,这些都不是问题。工厂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卖不出去。市场没有了。大部分工厂开始转为内销,想分内需这块蛋糕,但是,就算内需增长,又能救多少工厂呢?何况我们国家经济也不好。转为内需不是办法,工厂的产品卖到哪里去呢?我认为,是中国企业扩张的时机到了。工厂还是要把产品卖到国外去,但是并不是通过贸易商出口,而是直接卖到终端客户。其方法就是在全球开1400家大型超市。可能你觉得不可能,但我在下面告诉你我会怎么做。
因为我曾在bestbuy负责采购,所以对超市运作有一定了解。在沃尔玛中,大概有15万种商品。每种商品的企业(或企业团体)出资100万元(100万对这样的企业应该不算什么,如果能力有限,可几家企业一起出),这样就集资了1500亿人民币,最好有国内一家大型超市企业牵头(有国际超市运作经验),以股份制形式注册一家国际大型超市公司。然后把资金分散投资到1400个城市开设超市和物流运输系统。因为超市租用场地,所有商品都先上货架,销售后再付款。这样的话,每个超市都不需要多少成本,1个亿人民币1家店,已经多多有余了,宁外100个亿用于物流建设和其他。如果资金运用得好,完全可以开设2000-3000家超市,与现在的第一大超市沃尔玛抗衡。因为每件商品的操作成本比沃尔玛低,价格可以比沃尔玛便宜。这样,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人们会选择便宜的超市卖场。这样就可以把沃尔玛挤垮了,而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中国大型超市成为世界超市的龙头。中国的工厂问题就解决了,不仅产品有了销路,能够盈利。并且超市每年的盈利还能够分红。这样大大提高了工厂盈利率。每种产品的产量并不是一家工厂能够承担的,有一家大的工厂牵头,把小工厂组合一起,形成产业联盟。这样就带动了其他工厂和产业联盟的发展。这个想法只是个方向,我知道这里面还会有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是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的。在我们的工厂还没有倒下之前,把整个项目操作在两个月到三个月完成。我知道在这么短的时间来完成这么大个项目是很难想象的一件事情,但是我想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给不了我们多少时间了。。。。。。
这些是我很简单的想法,本人正在做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希望能尽我微薄之力,帮助我们的国家解决好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本人很想和一些经济人士一起讨论下:
我的MSN:liao201101017@hotmail.com